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4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67篇
医药卫生   200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100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88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69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6篇
  1964年   5篇
  1963年   10篇
  1960年   4篇
  1959年   14篇
  1958年   11篇
  195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仇雪  王万方  王飞  姜先俊  魏国柱  李香梅 《中草药》2021,52(18):5483-5488
目的对苎叶蒟Piper boehmeriifolium的枝叶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硅胶、RP-C_(18)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半制备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并综合运用IR、HR-ESI-MS、~1H-NMR、~(13)C-NMR、DEPT、HSQC、HMBC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苎叶蒟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3,4-methylenedioxybenzyl)-4-(3,4-dimethoxybenzyl)-1H-pyrrole-2,5-dione(1)、2E,4E-decadienoylpiperidide(2)、2E-decenoylpiperidide(3)、墙草碱(4)、piperchabamide B(5)、假蒟亭碱(6)、piperdardine(7)、胡椒新碱(8)、胡椒碱(9)、二氢荜茇明宁碱(10)、chingchengenamide A(11)、假荜茇酰胺B(12)、guineensine(13)、荜茇宁(14)和kusunokinin(15)。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胡椒木脂酰亚胺,化合物2、3、7、8、10和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2.
王万方  仇雪  王飞  姜先俊  魏国柱  李香梅 《中草药》2021,52(21):6460-6465
目的 研究买麻藤Gnetum montanum藤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中压制备液相色谱和半制备HPLC等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综合运用ESI-MS、HR-ESI-MS、1H-NMR、13C-NMR、DEPT、1H-1H COSY、HSQC、HMBC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买麻藤藤茎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Z)-5-(2,4-二羟基-6-(4-羟基-3-甲氧基苯乙烯基)苯基)吡咯烷-2-酮(1)、银松素单甲醚(2)、3-羟基-5,4''-二甲氧基芪(3)、银松素(4)、买麻藤醇(5)、刚果买麻藤素F(6)、异丹叶大黄素(7)、闭苞买麻藤素(8)、白藜芦醇(9)、顺式-ε-葡萄素(10)、ε-葡萄素(11)、双异食用大黄苷元A(12)、顺式-射干素B(13)和小叶买麻藤素A(14)。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顺式买麻藤内酰胺(cis-gnetumamide),化合物31013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3.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进而出现了大量骨质疏松性骨折。无论是因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导致的全髋关节置换术(THA),还是单纯合并骨质疏松症的THA,骨质疏松症正成为影响THA成败的重要问题。高龄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THA时选择骨水泥型假体还是非骨水泥型假体仍尚存争议。本文回顾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骨质疏松症患者THA的假体选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4.
目的 观察细菌性肺炎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31例肺炎患儿,在抗生素治疗前后均检测PCT、hs-CRP、WBC水平,以观察其变化情况.结果 31例患儿治疗前PCT均升高.患儿治愈后,PCT正常28例,但其中WBC升高者仍有10例(35.7%),hs-CRP升高者仍有4例(14.3%).另外3例PCT分别由入院时的5.69 ng/mL、1.25 ng/mL及0.83 ng/mL,分别下降为0.51 ng/mL、0.55 ng/mL及0.52 ng/mL,此3例WBC及hs-CRP升高各1例,但是WBC由13.1×10^9/L下降为12.1×10^9/L、hs-CRP由20.92 mg/L下降为7.38 mg/L.结论 细菌性肺炎患儿血清急性时相指标中PCT敏感性最高,可指导抗生素的使用.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索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循环miRNA-21的水平及可能的应用价值。 方法:前瞻性的筛选连续收治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病史等资料。将CHA2DS2-VASc评分≥2分(男)或≥3分(女)定义为高卒中风险。采集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ELISA法检测NT-proBNP;qRT-PCR法检测循环miRNA-21水平。评估miRNA-21水平与CHA2DS2-VASc评分和NT-proBNP之间的相关性,ROC曲线验证miRNA-21对高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 结果:共入选患者89例,高卒中风险患者41例(46.1%),中位CHA2DS2-VASc评分4(2.5-5.5)分。,高卒中风险组与低卒中风险组血常规、肝肾功能、NT-proBNP等无显著差异;高卒中风险组循环miRNA-21表达量显著升高。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循环miRNA-21表达量与CHA2DS2-VASc评分(r=0.461,p=0.002)和NT-proBNP(r=0.386, p=0.013)均显著相关。ROC分析提示miRNA-21表达量对高卒中风险具有较高预测价值(AUC=0.843, p<0.001)。 结论:循环miRNA-21可能用于预测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高卒中风险。  相似文献   
76.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nea syndrome,OSAHS)是指在睡眠过程中上呼吸道塌陷阻塞引起的呼吸暂停和通气不足,伴有打鼾、睡眠结构紊乱、频繁发生血氧饱和度下降及白天嗜睡等病理综合征。OSAHS与高血压病关系密切,OSAHS是高血压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可通过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促进脂质代谢障碍及增加氧化应激等途径介导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现就目前OSAHS与高血压研究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TORCH系列病原体感染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分别采集760例住院患者(年龄40~65岁)的血液,其中包括3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标本和440例对照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TORCH系列病原体抗-IgG和抗-IgM,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高血压组患者人巨细胞病毒(HCMV)抗-IgG阳性率高于对照组(χ2=33.790,P=0.001),单纯疱疹病毒(HSV)抗-IgG阳性率亦高于对照组(χ2=7.786,P =0.003)。结论 HCMV和HSV感染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8.
目的比较不同时间段的血乳酸水平对脓毒症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以期为临床上合理选用血乳酸提供一定的研究证据。 方法基于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纳入3 299例脓毒症患者。根据患者院内死亡情况,将3 299例脓毒症患者分为院内存活组(2 445例)和院内死亡组(85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比、监护室类型、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Ⅱ)、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入院24 h内血乳酸的最大值[血乳酸(24 h,max)]及最小值[血乳酸(24 h,min)]及24 ~ 48 h血乳酸的最大值[血乳酸(48 h,max)]及最小值[血乳酸(48 h,min)]。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影响脓毒症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因素,并用Z检验比较曲线下面积(AUC)。 结果院内存活组患者的血乳酸(24 h,max)[3.0(1.8,4.8)mmol/L vs. 3.6(2.1,6.3)mmol/L]、血乳酸(24 h,min)[1.5(1.1,2.2)mmol/L vs. 1.8(1.3,2.9)mmol/L]、血乳酸(48 h,max)[1.5(1.1,2.3)mmol/L vs. 2.5(1.5,4.4)mmol/L]、血乳酸(48 h,min)[1.3(1.0,1.8)mmol/L vs. 1.9(1.3,3.2)mmol/L]、SAPSⅡ评分[44(35,54)分vs. 48(37,59)分]及SOFA评分[6(4,9)分vs. 8(5,11)分]均较院内死亡组显著降低(H = 7.350、9.535、13.473、12.720、6.734、8.033,P均< 0.001)。将上述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乳酸(24 h,max)[比值比(OR)= 1.099,95%置信区间(CI)(1.069,1.130)]、血乳酸(24 h,min)[OR = 1.300,95%CI(1.220,1.385)]、血乳酸(48 h,max)[OR = 1.330,95%CI(1.271,1.391)]、血乳酸(48 h,min)[OR = 1.558,95%CI(1.451,1.673)]、SAPSⅡ评分[OR = 1.014,95%CI(1.008,1.020)]和SOFA评分[OR = 1.084,95%CI(1.059,1.110)]均为影响脓毒症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P均< 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乳酸(24 h,max)[AUC = 0.574,95%CI(0.551,0.597)]、血乳酸(24 h,min)[AUC = 0.614,95%CI(0.591,0.636)]、血乳酸(48 h,max)[AUC = 0.693,95%CI(0.672,0.715)]、血乳酸(48 h,min)[AUC = 0.689,95%CI(0.668,0.710)]、SAPSⅡ评分[AUC = 0.577,95%CI(0.555,0.600)]及SOFA评分[AUC = 0.592,95%CI(0.569,0.614)]对脓毒症患者院内死亡均具有预测价值(P均< 0.001),且血乳酸(48 h,max)和血乳酸(48 h,min)的AUC均显著高于血乳酸(24 h,max)(Z = 7.310、7.064,P均< 0.001)和血乳酸(24 h,min)(Z = 5.078、4.821,P均< 0.001)、SAPSⅡ评分(Z = 7.126、6.880,P均< 0.001)和SOFA评分(Z = 6.204、5.959,P均< 0.001)。 结论入院24 ~ 48 h的血乳酸水平对脓毒症患者院内死亡可能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9.
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一种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血管炎综合征,多发生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男多于女[1]。其发病率,临床症状多变性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2]。其主要以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一般以累及皮肤为主要症状,其次累及关节、胃肠道及肾脏[3]。以睾丸炎为首发症状者很少报道[4],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免疫法便隐血试验(IFOBT)在诊断大肠良恶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提高大肠癌癌前疾病的早期筛查水平。方法对332例行结肠镜检查者进行免疫法便隐血试验,应用OC-MICRO全自动便隐血分析仪对便隐血结果进行分析,分别计算不同阳性阈值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应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CEA、CA19-9水平及其敏感性、特异性、PPV、NPV。结果共纳入研究332例,其中男176例(53.0%),女156例(47.0%),分为结肠镜正常组183例,炎症性肠病(IBD)组34例,大肠息肉组79例(其中腺瘤型息肉25例,高危腺瘤12例)和大肠癌组36例。当便隐血试验阳性阈值为200ng/mL时,各组特异度为94.5%,各组敏感度分别为88.2%(IBD组)、86.1%(大肠癌组)、52.0%(腺瘤型息肉组)、50.0%(高危腺瘤组)和34.2%(大肠息肉组),与阳性阈值为100 ng/mL和150 ng/mL时相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外周血CEA在正常组、IBD组和大肠息肉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大肠癌组和正常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06)。外周血CA19-9在正常组、IBD组和大肠癌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CEA、CA19-9及二者联合检测其特异度均为100%,与免疫法便隐血无显著差异(P=1.000),其敏感度在IBD组、大肠息肉组、腺瘤型息肉组、高危腺瘤组和大肠癌组分别为:CEA(0、6.7%、0、8.3%、36.7%)、CA19-9(0、0、0、0、16.7%)、二者联合(0、3.3%、0、8.3%、40.0%)。CEA、CA19-9在诊断大肠癌时敏感度均低于免疫法便隐血(P=0.000),其PPV与免疫法便隐血无显著差异(P0.05),NPV明显低于免疫法便隐血(P=0.000)。在诊断高危腺瘤时,免疫法便隐血NPV明显高于肿瘤标志物(P=0.000),敏感度、特异度和PPV均与肿瘤标志物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免疫法便隐血在IBD、大肠腺瘤型息肉和大肠癌的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大肠癌的诊断中比CEA、CA19-9具有更高的敏感度,该方法是较好的大肠良恶性疾病筛查和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