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46篇
医药卫生   20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何首乌对遗传损伤和抗遗传损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以小鼠骨髓多染红细胞微核率为指标,研究了人用量5、10、20倍不同剂量的何首乌小鼠灌胃处理对染色体遗传损伤的作用。结果表明.各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提示何首乌无遗传损伤作用;而阳性诱变剂环磷酰胺使微核率明显提高(P<0.01).当何首乌和环磷酰胺一起处理后显示,何首乌各剂量组与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且何首乌剂量与效应之间呈负相关.这种效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说明何首乌有明显的抗环磷酰胺造成的遗传损伤作用。提示何首乌具有保护DNA免受损伤,促进DNA修复作用。这在其延缓衰老和对肿瘤患者放疗、化疗的增效减毒作用机制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82.
目的研究分析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MR、CT检查髋关节,评估其是否有髋关节病变。方法选取2010年1月本院收治的符合诊断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60例,对所有患者行CT、MRI检查评估其是否有关节病变。观察比较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髋关节受累的X线CT、MRI检查表现及各种影像学检查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髋关节病变敏感性。结果 MRI除了可以检查出CT、X线可以显示的骨质结构慢性改变以外,还可显示其无法检查出的急性炎性变化。31例62侧行CT检查的患者中,MRI、CT、X线的检查敏感性分别为79.03%(49/62)、30.65%(19/62)、12.90%(8/62),MRI检查AS累及髋关节的敏感性明显高于CT、X线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检查是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早期诊断的重要影像学方法,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的参考标准,其诊断敏感性显著优于其他影像及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3.
环丙沙星致粒细胞缺乏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例1女,26岁,于1994年6月13日入院.住院诊断: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瓣狭窄,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入院后曾先后应用青霉素钠、头孢噻肟、泰能等治疗2月,病情未见明显好转,且出现咳嗽气急,持续高热.  相似文献   
84.
目的了解天津市城乡居民医院伤害就诊病例的分布特征,为开展相关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伤害监测病例来自天津市所有医疗机构,使用全国伤害监测报告卡收集监测信息。采用SPSS 1 9.0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结果 2014年天津市共报告医院就诊伤害病例200 432例,报告发生率为1.97%。男性伤害病例126 171例(报告发生率为2.47%),女性74 261例(报告发生率为1.47%),男女性伤害发生例数之比为1.7.0,发生率之比为1.68。女性伤害报告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下降;男性以15~30岁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0~5岁组,65岁以上组最低。伤害发生原因前3位依次为跌倒(28.1%)、动物伤(20.2%)和机动车交通事故(10.1%)。伤害发生的地点主要为家中(32.0%)、公共居住场所(19.2%)、公路或街道(17.1%)。城郊、滨海新区伤害报告发生率(分别为3.36%和3.57%)高于城区和农村地区(分别为1.45%和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中度、重度伤害和死亡分别占70.0%、26.3%、3.6%和0.1%,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度和重度伤害占比逐渐升高。结论 2014年天津市医院伤害报告病例具有明显的性别、年龄和地区特征,跌倒是主要的伤害原因,动物伤比例较高,应该制定针对性措施开展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亚急性1,2-二氯乙烷(1,2-Dichloroethane,1,2-DCE)中毒性脑病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方法 对2014年2月-2016年4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苍南医院12例1,2-DCE中毒性脑病患者的CT、MR影像学表现及特征作回顾性分析。 结果 CT表现:两侧大脑半球白质区广泛性对称性密度减低,边缘模糊,皮髓质分界不清,脑回肿胀,脑沟变浅;两侧苍白球、内囊后肢、外囊及丘脑密度减低,脑干肿胀,密度减低,周围脑池受压变窄;两侧小脑齿状核斑片状密度减低。MR表现:两侧大脑皮层下弓形白质纤维区广泛性对称性"U"形T1WI低信号、T2WI、T2-FLAIR高信号,伴脑回变窄、脑沟变浅或消失,未见累及半卵圆中心区;两侧豆状核、外囊、小脑齿状核也呈条片状、小片状T1WI低信号、T2WI、T2-FLAIR高信号影。DWI序列上述病变区呈明显高信号,边界较清,ADC呈低信号。 结论 亚急性1,2-DCE中毒性脑病具有特定的发病环境和突发性头痛、意识障碍为主的临床症状,MR检查比CT能更敏感地反映病变累及的部位、范围、水肿类型及严重程度,并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为临床及时、准确诊断中毒性脑病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6.
螺旋CT三维重建在气管支气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CT临床应用的普及及计算机后处理功能的不断升级,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气管支气管病变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气管支气管病变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最小密度投影(min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nP)、容积再现(volunle reformation,VR)、仿真内窥镜(virtual endoscopy,VE)等技术。笔者搜集36例有完整三维重建图像资料病例,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小儿气道异物中的应用价值和限度.方法 对30例小儿气道异物患儿行螺旋CT薄层扫描,并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小密度投影(MinIP)、容积再现(VR)、仿真内窥镜(VE)等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分析上述重建技术对小儿气道异物的显示率及限度.结果 MPR、MinIP、VE对段以上气管、支气管显示率100%,能部分显示亚段以下支气管,VR对段以上支气管显示率为95%,MPR能部分显示管外组织.MPR和 MinIP能直接显示异物部位、大小、形状及与支气管黏膜的关系,表现为气管、支气管腔内圆形、椭圆形或"一"字形密度影,有时呈典型的"口含珠"状.VR表现为局部气道的充盈缺损,甚至气道的连续性中断.VE表现为支气管腔内占位,呈"丘状"或不规则形状.MPR能显示肺内并发症.结论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提高对小儿气道异物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螺旋CT图像重组技术对颌骨埋伏阻生牙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1例颌骨埋伏阻生牙患者行横轴面薄层CT扫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容积再现(VR)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对31例共38颗埋伏阻生牙,MSCT重组图像均能清楚显示其数量、位置、阻生方位、唇腭侧、萌出方向及与邻牙的关系。结论: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够正确诊断埋伏阻生牙及其相关情况,对埋伏阻生牙正畸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CHD(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优势和价值.方法 分析45例经手术确诊的儿童CHD患者MSCT与UCG(超声心动图)检查资料,评价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心内畸形:45例CHD中,手术发现心内畸形51处,MSCT发现45处,误诊1处,漏诊5处;UCG发现49处,误诊1处,漏诊1处.心外畸形:45例CHD中,手术发现心外畸形76处,MSCT发现68处,误诊2处,漏诊6处;UCG发现59处,误诊4处,漏诊13处.其他畸形:MSCT同时发现气管性支气管3例,UCG观察到二尖瓣反流4例.MSCT与UCG诊断准确率比较:心内畸形中,UCG诊断准确率高于MSCT(96.1%vs 88.2%),但无统计学差异(P =0.219);心外畸形中,MSCT诊断准确率高于UCG(89.5% vs77.6%),有统计学差异(P=0.035).结论 MSCT显示心外畸形比UCG有更大的优势,在儿童CHD的诊断、随访中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3D-DSA技术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3D-DSA检查诊断为脑动脉瘤病例30例,回顾性分析其对动脉瘤的显示能力、动脉瘤大小、形状、瘤颈和周围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30例发现31个动脉瘤,3D-DSA技术均能清晰显示其位置、大小、形状、瘤颈状况及载瘤动脉改变,并能发现脑动脉的其他病变.结论:3D-DSA技术能够显著提高脑动脉瘤的诊断水平,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