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透明质酸酶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集手术切除垂体腺瘤标本70例,其中侵袭性垂体腺瘤36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34例,另收集12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标本中VEGF蛋白质表达,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标本中VEGF和透明质酸酶基因PH-20mRNA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标本中透明质酸酶活性。结果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VEGF蛋白质和mRNA、透明质酸酶活性及其基因PH-20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2.52±0.32)分、1.72±0.23、(10.99±3.79)mU/g和1.60±0.28,在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分别为(1.56±0.68)分、0.97±0.50、(4.29±1.86)mU/g和0.41±0.19,在正常脑组织中则分别为(0.11±O.09)分、0.08±0.04、(4.10±1.96)mU/g和0.00±0.00。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VEGF蛋白质和mRNA、透明质酸酶活性及其基因PH-20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在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P〈0.05),而在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又明显高于在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P〈0.05)。结论VEGF、透明质酸酶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对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疾病,常严重影响患者生活。2003年3月~2008年5月我们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1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并发症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式。方法用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72例,其中发生并发症7例,就并发症发生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并发症7例;合并发生有血管痉挛者7例;术中动脉瘤破裂3例;脑梗塞2例,其中弹簧圈部分脱出1例,血栓形成1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栓塞技术的提高,对重视采取预防措施是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Onyx胶术前栓塞高血运脑膜瘤的治疗体会。方法:对19例高血运脑膜瘤,应用Onyx胶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19例均栓塞成功,栓塞90%以上10例,栓塞80%~90%5例,栓塞50%~70%4例。所有病例无栓塞并发症,脑膜瘤手术切除顺利。结论:合理而有效地使用Onyx胶,在临床上栓塞治疗高血运脑膜瘤,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临床病情严重,凶险,病死率高,治疗比较棘手,我院对此类患者分别采用单纯脑室外引流和脑室外引流加尿激酶灌注引流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研究172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例,对其手术时机及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超早期(≤6 h)及早期(6 h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脑胶质瘤组织中乙酰肝素酶和syndecan-1的表达水平,探讨它们和肿瘤级别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乙酰肝素酶mRNA和syndecan-1 mRNA在40例脑胶质瘤组织和10例良性脑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统计分析表达水平和肿瘤级别之间的关系。结果:在胶质瘤中,乙酰肝素酶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脑肿瘤(P<0.01),并且随着肿瘤的恶性程度增高,乙酰肝素酶的表达也明显增高(P<0.01),syndecan-1的表达明显低于良性脑肿瘤(P<0.01),并且随着肿瘤的恶性程度增高,syndecan-1的表达也明显降低(P<0.01)。乙酰肝素酶与syndecan-1在Ⅰ~Ⅱ级脑胶质瘤中表达均呈负相关关系(P<0.01),在Ⅲ~Ⅳ级脑胶质瘤中表达均呈负相关关系(P<0.01),在各级胶质瘤中表达相关性的总体分析均显示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乙酰肝素酶在脑胶质瘤组织中高表达,syndecan-1在脑胶质瘤中低表达,而且表达水平和恶性程度密切相关,它们的检测可以作为脑胶质瘤恶性程度判断的参考,为探讨脑胶质瘤的生物学行为、预后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颅外段伴同侧大脑中动脉急性串联闭塞的血管内治疗方法,评价其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5例行血管内治疗的颈内动脉颅外段伴同侧大脑中动脉急性串联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颈内动脉颅外段夹层闭塞伴同侧大脑中动脉串联闭塞患者共10例,均以导引导管越过闭塞的夹层先行大脑中动脉支架取栓术(逆行治疗)。颈内动脉颅外段粥样斑块性闭塞伴同侧大脑中动脉串联闭塞患者共15例,首先使用球囊扩张和支架置人治疗近端闭塞,再行大脑中动脉支架取栓术(顺行治疗)。术中即刻血管再通情况根据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判断。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血管有效再通(TICI分级2b-3级)24例(96%)。所有病例随访3个月以上,均无卒中复发。术后90d预后良好(mRS≤2分)15例(60%)。结论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颅外段伴同侧大脑中动脉急性串联闭塞安全、有效,对夹层所致的串联闭塞采取逆行治疗、对粥样斑块所致的串联闭塞采用顺行治疗为合理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所致急性大血管闭塞的血管再通技术选择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01月-2021年03月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卒中中心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的急性大血管闭塞缺血性卒中264例,其中前循环229例、后循环35例,均为发病后6~8小时内使用至少一种血管内治疗方式:支架取栓、直接抽吸技术、支架取栓+支架成形术、支架取栓+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植入、直接血管成形术(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植入),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血管闭塞部位、介入治疗方式、术后即刻血管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术前和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 d行改良Rankin评分(mRS评分)进行随访。结果 ①术后即刻血管再通率(mTICI≥2b)为91.3%,其中mTICI 3级65.7%,mTICI 2b为25.6%,mTICI 2a为4.8%,mTICI 1-0级3.9%。②前循环病变入院时NIHSS评分16(12,19),出院时NIHSS评分8(6,11);后循环病变入院时NIHSS评分25(22,32),出院时NIHSS评分10(8,12))。症状性出血转化率8.9%。③90d随访时,mRS≤2为55.7%,mRS≥3为44.3%,死亡率为10.5%。结论 对于动脉硬化狭窄型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迅速、有效、安全地再通血管,可以作为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0.
周强  夏锡伟  张一  王强  陆军松  邵华明  唐科  周鹏  杨伊林 《江苏医药》2012,38(18):2190-2191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5月-2012年2月采用MVD治疗36例原发性面肌痉挛的资料,术中确认责任血管并减压。结果术中发现有血管与面神经关系密切,其中16例小脑前下动脉,7例小脑后下动脉,2例椎动脉,8例复合压迫,2例静脉,1例无名小动脉。随访2-47个月,31例(86.1%)术后症状完全消失(其中有2例分别于术后1年、2年复发),2例(5.6%)部分缓解,3例(8.3%)无效。结论MVD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安全有效,良好的术中显露、责任血管的准确判断及有效减压、精细轻柔的操作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