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0篇
医药卫生   122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研究腹腔注射丹酚酸B(Sal B)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CI)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和促功能恢复作用,探讨Sal B在急性SCI治疗的应用价值,并探讨其量效关系. 方法参照Allen法制作SD大鼠T9脊髓节段急性损伤模型,腹腔注射Sal B或PBS液,按照注射液的不同分为4组:Sal B高剂量组(20 mg/kg组),Sal B中剂量组(10 mg/kg组),Sal B低剂量组(2 mg/kg组)和对照组(注射PBS液),每组12只.用比色法检测髓过氧化物酶活性;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损伤脊髓节段MMP-1、c-Fos抗体表达情况,用干湿重法评价的水肿程度,并采用后肢功能评分(BBB)评分评价10 d内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损伤后4 h Sal B治疗组髓过氧化物酶活性下降,损伤后1 dHE染色切片显示SalB组治疗后局部组织损伤减轻,炎性细胞浸润数量减少,损伤后1d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Sal B治疗组比对照组MMP-1表达减少,c-Fos表达下调;Sal B治疗组水肿程度轻于对照组,从SCI后第7天起,SalB组高剂量组(20 mg/kg组)和对照组之间的BBB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指标改善情况与Sal B剂量呈正相关性. 结论 Sal B可减轻大鼠SCI后的组织损伤,下调损伤相关因子MMP-1和c-Fos的表达,降低损伤局部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减轻组织水肿,并能促进损伤大鼠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2.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改善大鼠脑缺血后神经功能及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构建大鼠永久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实验动物分缺血对照组和移植治疗组(n=24/组),缺血24h后移植治疗组经尾静脉移植体外培养的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106cells/mLPBS)。移植后14d用Nissl染色观察移植前后缺血脑组织神经元缺损变化。于移植后1、7和14d用mNSS评分检测大鼠神经功能综合评价,于移植后1、3、7和14d用ELISA方法检测缺血中心区脑组织和缺血半暗带中的海马和皮质中VEGF的表达。移植后14d用免疫荧光观察移植后缺血侧海马新生神经元的迁移。结果BMSCs移植14d后大鼠脑缺血损伤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Nissl染色发现BMSCs移植组缺血脑组织中尼1氏体的缺损比对照组少。BMSCs移植组缺血半暗带区的海马在1和3d[(63.324±0.625)pg/mL,(60.125±1.127)pg/mL]与对照组[(31.097±0.677)pg/mL,(35.05±0.681)pg/mL]相比VEGF表达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半暗带区的皮质中VEGF的表达在BMSCs移植后7和14d[(36.945±0.625)pg/mL,(32.177±1.127)pg/mL],与对照组比[(31.219±0.677)pg/mL,(25.636±0.681)pg/mL]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第14天,BMSCs移植组能观察到缺血侧海马新生神经元的迁移。结论BMSCs移植后可使大鼠脑缺血损伤的神经功能显著改善,其作用机制可能为移植的BMSCs通过分泌VEGF等营养因子,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向脑缺血损伤区迁移,参与损伤修复从而改善脑缺血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简称参芪液)诱导成人间质干细胞(hMSCs)在脑梗塞大鼠脑内的分化及其对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左大脑中动脉梗塞模型大鼠,将在体外扩增的hMSCs经参芪液诱导0.5h后注入模型大鼠脑内。观察hMSCs在大鼠脑内的存活、分化及对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的改变。结果hMSCs移植排斥反应低,可在大鼠脑内存活6周以上;移植前后脑梗塞面积无明显变化;免疫组化表明hMSCs在大鼠脑内表达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模型大鼠的肢体运动功能和触觉功能均有改善。结论参芪液可诱导hMSCs在体内分化为神经元,hMSCs有可能成为治疗脑梗塞的理想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前后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从成人骨髓分离MSC,培养扩增.用参芪液诱导hMSC分化为神经元,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来鉴定是否为神经元样细胞.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10个基因(包括内胚层基因Ceruloplasmin;中胚层基因SM 22;外胚层基因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syntaxin;生殖系基因protamine;神经元特异性基因NeuroD、NF、NSE、GFAP、Tau)在诱导分化前后的变化.结果:hMSC经参芪液诱导后,可见神经元样细胞.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诱导出的神经元样细胞表达NSE、NF阳性,GFAP阴性.hMSC在分化前表达内胚层、中胚层、外胚层和生殖系基因,随着分化时间的延长,生殖系基因不表达,内胚层和中胚层基因表达减弱,外胚层基因表达基本不变.而在分化过程中外胚层基因和神经元特异性标记基因表达明显增强.结论:h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神经特异性基因的"开"和"关",而是与神经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相关基因表达的量相关.  相似文献   
25.
隐丹参酮诱导猴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体外培养猴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并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猴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用含隐丹参酮的无血清L-DMEM诱导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 结果: 体外培养的猴MSCs表达CD29、CD44、CD105、CD166,并且具有正常的二倍体核型,不随传代而发生改变。bFGF预诱导24 h 后,隐丹参酮可以将MSCs诱导为神经元样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显示NSE、NF表达阳性,阳性率分别为68.3%±3.5%、70.3%±1.5%,而GFAP表达阴性。 结论: 隐丹参酮可以在体外将猴MSCs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运用反义RNA技术降低脐血细胞MHC-Ⅱ类基因的表达是否能有效减少GVHR发生的危险程度,为临床上进行脐血移植降低脐血干细胞的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方法:应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了含人HLA-DRβ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经过狭缝杂交、电泳分析、酶切图谱分析鉴定。结果:获得了HLA-DRβ基因反义RNA重组体。结论:构建人MHC-Ⅱ类基因反义RNA的逆转录病毒重组体,为进一步探讨运用反义RNA技术降低脐血细胞的免疫原性奠定了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MSCs对GVHD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同种异体骨髓移植模型,同时输入供者的T淋巴细胞诱导出移植物抗宿主反应,联合或不联合移植供体来源的MSCs,观察受鼠的生存时间,同时利用RT-PCR法研究Th1/Th2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用ELISA法检测移植后体内IL-4细胞因子的浓度.结果 GVHD组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7.30±2.33)天,实验组的平均生存时间为(24.10±2.36)天 , 与单独移植HSCs相比,MSCs与HSCs共移植明显延长的受鼠的生存时间.同时,GVHD组Th1/Th 2 细胞比值为1.29±0.06,IL-4因子的浓度平均为(14.84±2.59) pg/mL,实验组Th1/Th 2细胞比值为(0.77±0.14),IL-4因子的浓度平均为(40.09±13.99) pg/mL.MSCs与 HSCs 共移植降低了体内Th1/Th2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提高了体内IL-4细胞因子的浓度.结论 MSCs与HSCs共移植能有效抑制HSCs移植后致死性GVHD的发生,延长生存时间,同时MSCs 可能通过作用于体内Th1/Th2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促进体内IL-4细胞因子的分泌从而间接发挥了抑制GVHD的作用.  相似文献   
28.
目的:应用羟基淀粉沉淀去除脐血红细胞和免疫磁株(MACS)阳性选择,建立富集,分离脐血CD34^ 细胞的简易实用方法,通过造血祖细胞集落培养分析其在细胞因子作用下的增殖潜能,观察羟基淀粉沉淀对造血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羟基淀粉沉淀和改进的MACS富集,分离脐血CD^34^ 细胞,以甲纤半固体造血细胞培养法观察其粒-单系细胞(CFU-GM)和红系爆式集落(BFU-E)的数量和特性。结果:脐血分离前,CD34^ 细胞纯度为1.5%-3%,MACS分离后其纯度可达85%,羟基淀粉沉淀和MACS分离可达91%,CD34^ 造血祖细胞培养有明显的增殖,采用IL-3,IL-6,SCF,GM-CSF,EPO等细胞因子组合扩增培养9-14d,CD34^ 细胞在液体培养中有明显扩增,MACS分离后CD34^ 细胞总数增加39倍,羟基淀粉沉淀和MACS分离可增加45倍。结论:应用羟基淀粉沉淀和改进的MACS系统可有效富集,分离肌血CD34^ 细胞,羟基粉沉淀对CD34^ 细胞的富集,分离无影响,脐血细胞分离后作造血祖细胞培养,可产生丰富的CFU-GM和BFU-E,说明羟基淀粉沉淀分离的CD34^ 细胞的增殖功能优于MACS分离CD34^ 细胞的增殖功能。  相似文献   
29.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对高糖环境下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株ARPE-19中VEGF、VEGFR2和pERK蛋白的表达及对2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ARPE-19细胞,分为对照组、灯盏花素组、高糖组和高糖+灯盏花素组,ELISA检测VEGF的分泌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VEGF、VEGFR2和p-ERK的蛋白水平;取正常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灯盏花素组、糖尿病模型组和糖尿病灯盏花素治疗组,16周后取各组大鼠眼球,观察大鼠视网膜的病理变化并评分,免疫组化观察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1)细胞实验结果显示,灯盏花素组VEGF、VEGFR2和p-ERK的蛋白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减低(P0.05);高糖组细胞上述蛋白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增加(P0.05);高糖+灯盏花素组上述蛋白水平与高糖组比较表达均减少(P0.05);(2)大鼠视网膜病理学评分显示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灯盏花素治疗组相比差异显著,灯盏花素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尿病大鼠与正常对照组、灯盏花素组相比,视网膜VEGF的表达增加;糖尿病灯盏花素治疗组中VEGF的表达较糖尿病组有所降低(P0.05)。结论:灯盏花素可以降低ARPE-19细胞VEGF、VEGFR2和p-ERK的蛋白表达水平,抑制糖尿病大鼠视网膜VEGF的表达,提示灯盏花素可能通过降低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细胞和组织中VEGF的表达,缓解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程。  相似文献   
30.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对氯化钴(CoCl2)诱导的PC12细胞缺氧损伤及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PC12细胞分为以下几组:空白对照组、CoCl2处理组、BM-MSCs-siCTL+CoCl2处理组和BM-MSCs-siEPO +CoCl2处理组。应用MTT、流式细胞术(FCM)及Hoechst  33258染色法检测BM-MSCs对CoCl2诱导的细胞活性下降及凋亡的影响。采用逆转录PCR(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BM-MSCs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表达情况。同时通过RT-PCR法检测PC12细胞的Bcl-2与Bax表达情况。此外应用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9和-3活性。结果:MTT结果显示BM-MSCs共培养能够提高PC12细胞活力, 0.6 mmol/L CoCl2单独处理组24 h和48 h细胞存活率仅为(43.0±6.4)%和(33.8±5.7)%,1∶15细胞比BM-MSCs共培养24 h和48 h后细胞存活率明显上升,分别为(77.9±3.8)%和(75.2±9.7)%(P<0.01)。RT-PCR 和Western blotting显示0.6 mmol/L CoCl2处理24 h和48 h明显诱导BM-MSCs的EPO表达上调,而EPO siRNA可完全抑制BM-MSCs的EPO表达(P<0.01)。FCM及Hoechst 33258结果表明CoCl2处理能诱导PC12细胞损伤及凋亡,BM-MSCs-siCTL与PC12细胞共培养可有效抑制CoCl2的细胞毒性作用,减少细胞缺氧性损伤及凋亡,而EPO siRNA可明显阻断BM-MSCs的抗细胞凋亡作用(P<0.01)。 RT-PCR结果显示BM-MSCs共培养组PC12细胞的Bcl-2表达较CoCl2处理组明显升高,而Bax表达较CoCl2处理组明显降低;EPO siRNA明显抑制BM-MSCs介导的Bcl-2表达升高和Bax表达降低(P<0.01)。分光光度法结果显示BM-MSCs-siCTL共培养组的caspase-9和-3活性较CoCl2处理组明显降低,而BM-MSCs-siEPO共培养组的caspase-9和-3活性较BM-MSCs-siCTL共培养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BM-MSCs共培养能抑制CoCl2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其细胞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其上调EPO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