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2篇
医药卫生   3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研究目的是比较放大窄带内镜(ME-NBI)和高频超声微探头(HF-EUS)在判断浅表食管鳞癌(ESCC)浸润深度的临床效果.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收集普通内镜活检后病理诊断为ESCC患者49例,58处ESCC,均予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ESD)治疗,并分别进行ME-NBI和HF-EUS观察.排除病例:(1)EMR术后复发或残留者;(2)由放射引起者;(3)食管次全切除术后残留者.共排除病例5例,9处病灶.还剩44例,49处病理诊断为ESCC者纳入比较.  相似文献   
22.
食管癌死亡率极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 resection,EMR)的高切除率使之成为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而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则能够清晰显示消化道管壁的层次结构、病变与周围邻近脏器关系等。  相似文献   
23.
目的评估白光内镜、超声内镜、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ME-NBI)评估早期贲门癌浸润深度的准确度,探讨术前评估早期贲门癌浸润深度的诊断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福建省立医院病理证实为早期贲门癌的135例患者的内镜检查图像,将黏膜内癌和黏膜下浅层(SM1)浸润癌归为黏膜内-SM1癌,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与黏膜下深层浸润癌进行比较,评估白光内镜、超声内镜、ME-NBI和三者联合判断早期贲门癌浸润深度的准确度。一致性检验采用Kappa检验,Kappa值<0.2为一致性差,0.2~0.4为一致性一般,>0.4~0.6为一致性中等,>0.6~0.8为一致性较高,>0.8~1.0为接近一致。结果 73例早期贲门癌患者资料纳入研究,根据术后病理结果47例为黏膜内-SM1癌,26例为黏膜下深层浸润癌。术前白光内镜、超声内镜、ME-NBI和三者联合判断早期贲门癌浸润深度的准确度分别为79.5%(58/73)、72.6%(53/73)、65.7%(48/73)和87.7%(64/73)。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白光内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中等(Kapp...  相似文献   
24.
目的对比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ESTD)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效率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行ESTD或ESD治疗30例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资料,对比2组在病灶开始标志至完整剥离时间(min)、剥离面积(cm2)、单位时间切除率(mm2/min)、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出血发生率、穿孔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ESTD组与ESD组在病灶开始标志至完整剥离时间为[(53.20±11.82)vs(74.20±21.64)]min、剥离面积[(10.33±2.56)vs(7.19±4.12)]cm2、单位时间切除率[(20.17±5.89)vs(9.80±4.81)]mm2/min,剥离的最长径向[(5.4±1.8)vs(3.8±1.6)]cm,2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一次性整块切除率均为100%,一次性完整切除率(ESTD/ESD)为93.3%vs86.7%。ESD组3例术中出血、1例穿孔,ESTD组无出血、穿孔等;ESTD组术后5例狭窄,ESD组3例狭窄。结论ESTD与ESD是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措施。对于食管大面积的病变,可优先选择ESTD治疗;ESTD具有操作时间短、剥离速度快、剥离面积大等优势。  相似文献   
25.
目的 观察经口内镜下肌切除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7例确诊为贲门失弛缓症的患者行POEM手术.记录术前吞咽困难评分、术后并发症及近期远期疗效.结果 7例患者POEM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46~113 min,平均(73±20) min.术后除2例出现皮下气肿、纵隔气肿,经内科治疗后痊愈,余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1~12个月,7例患者吞咽困难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POEM手术可以迅速解除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吞咽困难,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6.
目的评估经口牵引辅助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前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和价值。方法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经胃镜及超声胃镜检查判断局限于黏膜层、未侵及固有肌层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44例,其中22例采用经口牵引辅助下ESD治疗(牵引组),22例采用常规ESD治疗(对照组),评估2组在病灶开始标记至完整剥离时间、黏膜暴露至完整剥离时间、单位时间切除率、操作困难部位切除时间、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出血发生率、穿孔发生率等情况。结果牵引组较对照组,病灶开始标记至完整剥离时间[(48.13±14.65)min比(65.07±29.07)min,P〈0.05]、黏膜暴露至完整剥离时间[(37.47±14.17)min比(54.93±28.16)min,P〈0.05]、操作困难部位切除时间[(33.17±10.65)min比(54.53±46.92)min,P〈0.05]均明显缩短,单位时间切除率[(23.60±14.73)mm。/min比(13.62±8.11)mm。/min,P〈0.05]明显提高。2组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出血发生率、穿孔发生率及容易操作部位切除时间相似(P〉0.05),随访均未见局部复发。结论经口牵引辅助下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可提高切除效率,对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2月福建省立医院消化内镜中心90例行食管EMR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资料,评价EMR手术的安全性及疗效.结果 90例中食管上段(距门齿15~23 cm)病变16例,食管中段病变(距门齿23 ~ 32 cm)52例,食管下段病变(距门齿32~ 40 cm)22例;病灶平均直径为(2.05±3.12) cm.所有病变均顺利完成EMR.切除标本大小为(3.55±2.71)cm.手术时间为(18 ~ 125) min,出血量为(10 ~70) ml,病灶整块切除率为24.4%(22/90).术中出血4例(4.4%),术后迟发性出血2例(2.2%),无1例食管穿孔发生;术后食管狭窄3例(3.3%),均予保守治疗好转.90例均接受随访,随访时间(4 ~60)个月,术后5年内病变复发5例,总复发率为5.6% (5/90),无癌复发死亡病例.结论 EMR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8.
超声内镜对直肠类癌诊断及治疗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直肠类癌是起源于消化道APUD细胞系统的肿瘤,多发生于消化道的黏膜及黏膜下层,内镜检查通常表现为黏膜下肿物,与其他黏膜下肿物鉴别较为困难。而EUS的应用使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诊断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本文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2008年10月我院应用EUS指导进行透明帽辅助的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resection using the cap,EsMRC)治疗的直肠类癌患者18例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EUS指导直肠类癌诊断及治疗的价值。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CD4+T细胞及其前炎症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①采用PCR-RFLP法检测170例胃癌患者及110例健康对照者肿瘤坏死因子(TNF)-β+252、白细胞介素(IL)-10启动子-1082和IL4内含子3基因多态性.②流式细胞术检测63例胃癌患者和31例健康对照者T细胞亚群和共刺激分子CD28.结果 ①非贲门胃癌组TNF-β+252*A等位基因频率和IL-10启动子-1082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0.01).IL-4内含子3基因多态性与非贲门癌患者无明显相关(P>0.05).贲门癌组IL-4内含子3 RP2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RP1基因频率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②胃癌组外周血总T细胞、CD4+T细胞和CD8+T细胞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减少(P<0.001或0.05);CD28表达率胃癌组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01).术后1周总T细胞和CD4+T细胞明显上升(P<0.05).CD28表达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 CD4+T细胞亚群异常与胃癌发生关系密切.TNF-β+252*A等位基因和IL-10启动子-1082A等位基因可能是胃癌发生的易感基因,IL-4内含子3-RP2等位基因与贲门癌的发生有一定相关.  相似文献   
30.
目的介绍在经口牵引辅助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中对牵引线制作的改良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内镜中心40例患者中,通过使用改良牵引(实验组)和常规牵引(对照组)在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资料的对比,比较两组性别、年龄、牵引线安装完善时间、固定病灶后止血夹脱落次数、一次性完整切除率、整块切除率、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的临床情况。结果实验组牵引线安装完善时间(53.30±12.85)s明显短于对照组的时间(105.00±11.68)s(t=3.42,P0.05)。实验组固定病灶后止血夹脱落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χ~2=2.37,P0.05)。实验组一次性完整切除率(18/20,90%),对照组一次性完整切除率(17/20,85%)。两组整块切除率均为100%。两组均无出现大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结论运用创新性方法、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操作者默契的护理配合、术后密切关注病情是达到内镜下理想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