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16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为进一步研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感染丙型肝炎病毒 (HCV)的状况。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地高辛标记 HCV探针作原位杂交和链酶亲和素 -生物素 (SABC)作免疫组化三项技术 ,检测血清和 PBMC中的 HCV RNA和 HCV NS5 抗原。结果显示 RT- PCR检测的 2 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 ,除去 4例接受干扰素治疗者 ,余16例中有 14例 (87.5 % )血清 HCV RNA阳性 ,2例血清 HCV RNA阴性者的 PBMC- HCV RNA阳性。对 RT- PCR检测的 9例 PBMC- HCV RNA阳性患者 ,进一步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 ,分别检测 PBMC中的 HCV RNA和HCV NS5 抗原。显示这几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是基本一致的 ,呈正相关关系。患者的 PBMC中的 HCV RNA和 HCV NS5抗原呈散在颗粒状或弥漫分布 ,主要位于胞浆中 ,HCV NS5 抗原还分布于胞膜上。证实 HCV可以感染 PBMC,并在其中复制 ,复制部位在胞浆。  相似文献   
162.
目的探讨γ干扰素对日本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用链酶亲和素生物素化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技术,观察60只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及30只健康鼠不同时期肝内γ干扰素及细胞外基质的量及分布,以及给予重组γ干扰素后它们的动态变化.结果肝内γ干扰素于感染后16周达高峰(3只鼠分别达2+,3+及4+级),高于感染鼠8周~12周时的水平(P<001),主要分布在虫卵肉芽肿周围.大多数感染鼠的纤维连接蛋白、层连蛋白、Ⅰ及Ⅲ型胶原于感染后8周增加达1+级,个别达2+级,均高于健康对照(P<001),呈细线状分布在肉芽肿周围。随着感染慢性化及γIFN减少,这些基质蛋白及胶原逐渐增加,分别于20及24周达到高峰(70%以上小鼠达3+~4+级),且增宽变厚,呈条索状或网状沉积在肉芽肿周围及其内。注射γIFN后,20周时FN达2+级者仅3例,24周时Ⅰ及Ⅲ型胶原达3+级者均为2例,无一例达4+级,明显低于同期非注射组(P<001~005).结论γIFN可能有对抗虫卵肉芽肿的炎症反应,减少细胞外基质的分泌和沉积,从而抑制肝纤维化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3.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期间造成肝细胞损伤的原因一般认为不是病毒本身直接作用的结果,因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健康带毒者肝内堆积有较多病毒颗粒,但无明显组织病理学改变。因而认为肝细胞损伤是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反应所致。主要有两种免疫机制。①抗病毒免疫;②对肝组织的自身免疫。前者包括对病毒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后者为对由病毒感染或其他因素触发的自身靶抗原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64.
商陆抗病毒蛋白体外对HepG2.2.15细胞HBV复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商陆抗病毒蛋白 (pokeweedantiviralprotein ,PAP)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 (HBV)的活性。方法 以不同浓度的PAP S作用于培养的HepG2 .2 .15细胞 ,采用ELISA、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的HBsAg、HBeAg及HBVDNA水平的变化 ,并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成活率。结果 随着PAP S浓度的增加 ,对HBsAg、HBVDNA的抑制作用亦逐渐增强 ,不同药物剂量组之间差异十分显著 (P <0 .0 1)。PAP S处理后 96h ,PAP S对HBsAg和HBeAg的半数抑制浓度 (ID50 )分别为 6.9μg/ml和 3 .2 μg/ml ,半数中毒浓度 (CD50 )为 2 9.3 μg/ml,治疗指数 (TI) =ID50 /CD50 分别为 4.3和9.3。MTT试验结果显示 ,药物的细胞毒性也呈剂量依赖型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在 5 0 μg/ml~ 10 0 μg/ml剂量组出现部分细胞脱壁和死亡现象。结论 PAP S在体外有直接的抗HBV作用。。  相似文献   
165.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情况及其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运用非同位素原位杂交(NISH)法和链酶亲和素-生物素(SABC)法分别检测2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中的HCV-RNA和非结构(Nonstructural,NS)蛋白NS5抗原,同时用SABC法检测其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8例(40.0%)患者的PBMC中HCV-RNA呈构(Nonstru  相似文献   
166.
DetectionofReplicativeFormofHCVRNAinPeripheralBloodLeukocytesandItsClinicalSignificanceHEYong-wen(贺永文);FerencikS;LUODuan-de(罗...  相似文献   
167.
目的 探讨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不同时期肝脏白细胞介素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水平及注射该因子后对肝纤维化的干预。方法 小鼠感染血吸虫尾蚴后分3组,每组16只,其中2组于感染6wk后分别隔日注射(ip)IL-2和TNF-α连续4wk,另设未感染正常鼠为对照组,采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利用多媒体病理图文定量分析,动态观察相关因子活性。结果 感染未处理组小鼠肝脏中IL-2和TNF-α含量随感染时间(8、11、14、18wk)延长而缓慢下降,而感染6wk后经腹腔注射IL-2或TNF-α组小鼠则随着相应因子的补充而显著上升,末次注射后1~8wk,肝内IL-2或TNF-α水平明显高于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肝组织肉芽肿炎症反应及纤维化程度较对照组减轻。结论 小鼠6wk后(成虫排卵后)给予外源性IL-2或TNF-α注射,能诱导相应细胞因子表达增强,并有减轻肝脏炎症和肝纤维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