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11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5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01.
自制三维超声重建系统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上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自行研制的三维超声重建系统在人体血管重建中的准确性、可行性。方法 对 15例颈动脉狭窄病人进行三维重建 ,测定狭窄程度及狭窄比 ,再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并将两种方法测得的狭窄比作相关分析。结果 两种方法所测狭窄比经统计学处理证明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两种方法测值呈高度正相关 (r =0 .977)。结论 自行研制的三维超声重建系统用于人体可行 ,测值准确 ;可以动态观察动脉硬化斑块的进程及转归 ;为内外科室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多普勒速度成像技术(QTVI)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室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的价值。方法:应用QTVI获取30例正常人和30例HCM患者左室长轴方向不同室壁即左室前壁、后壁、下壁、侧壁及室间隔的心肌多普勒速度曲线。分别测量正常人与HCM患者上述不同左室壁心肌运动收缩期峰值速度(Vs)、加速度(a)、快速充盈期和心房收缩期的速度(Ve和Va)、收缩期内外膜峰值速度阶差(MVG)、二尖瓣舒张期血流频谱E/A值、左室射血分数(LVEF)、Ve/Va值。比较正常人与HCM患者室间隔、HCM患者室间隔与左室其它室壁间的上述参数的差异。结果:①HCM患者肥厚室间隔的Vs、Ve、Va、MVG、a均比正常人室间隔明显降低(P<0.05);②HCM患者E/A比正常人低,Ve?蛐Va与E?蛐A有轻度的相关关系(r=0.734)。③非梗阻型HCM患者肥厚室间隔厚度IVSt与Ve/Va有负相关关系(r=-0.614)。④HCM患者E/A值比正常人低(P<0.05)。结论:QTVI可定量评价HCM患者左室心肌功能,为进一步了解HCM局部心肌收缩舒张功能变化及其局部与整体心肌功能变化关系提供较为敏感、精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心脏淋巴瘤患者的心脏超声特征性表现,为患者早诊断、早治疗提供重要信息。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22年5月期间确诊并有累及心脏的21例淋巴瘤患者的心脏超声图像及其临床诊治资料。结果 心脏淋巴瘤最常累及右房、右室及心包;弥漫大B细胞型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最常见的心电图异常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超声表现为:病灶多较大,累及范围广,常多个部位同时受累,内部回声以低回声或等回声为主,形态多不规则,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活动度小,可导致瓣膜梗阻及合并不同程度心包积液,沿心外膜表面延伸并浸润心房或心室壁、瓣膜可被浸润但不受侵袭破坏、以及血管漂浮征是心脏淋巴瘤的超声特征。结论 心脏淋巴瘤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其心脏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超声心动图检查在患者早期诊断、治疗过程及缓解后的随访中可动态观察心脏肿瘤变化,为临床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04.
目的观察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9年11月在我院植入ICD的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植入ICD后的长期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80例,女16例,年龄14~79岁(53±12.2岁)。结果①植入ICD进行一级预防的患者32例(33.33%),二级预防64例(66.67%);②病因分析显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11例(11.46%),肥厚型心肌病8例(8.33%),缺血性心肌病29例(30.21%),扩张型心肌病13例(13.54%),长QT综合征1例(1.04%),Brugada综合征10例(10.42%),多形性室速19例(19.79%),特发性室颤4例(4.17%),心肌致密化不全1例(1.04%);③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室速或室颤64例(66.67%),其中合并有房速16例(16.67%);④起搏模式为:单腔ICD54例(56.25%),双腔ICD42例(43.75%);⑤术中测试ICD的起搏参数并诱发心室颤动,采用20J一次电击复律成功;⑥随访结果显示植入ICD后共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事件426阵次,共启动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378阵次,成功304次(成功率80.42%);高能量放电90次;有3次为窦性心动过速或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所致的不恰当治疗。结论 ICD能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ATP是ICD治疗的有效方法;术后定期随访,及时优化ICD参数,合理选用辅助治疗,可减少不恰当治疗及提高ICD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观察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ed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s,ICD)在治疗Brugada综合征中的作用。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确诊Brugada综合征的11例患者植入ICD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植入ICD进行一级预防的患者4例(36.36%),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的二级预防的患者7例(63.64%)。起搏模式:6例(54.55%)单腔ICD,5例(45.45%)双腔ICD。所有患者术中测试ICD的起搏参数并诱发心室颤动,采用20 J一次电击复律成功。随访(17.0±12.7)个月,无漏访。一级预防组和二级预防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分别为2例和3例;两组室性心动过速发作阵次比例[80%(4/5)vs.90.3%(28/31),P>0.05]和心室颤动发作阵次比例[20%(1/5)vs.9.6%(3/31),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抗心动过速起搏成功率[75%(3/4)vs.96%(24/25),P>0.05]及除颤治疗成功率[100%(2/2)vs.100%(4/4),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及术后未见植入ICD相关并发症。结论对Brugada综合征患者植入ICD预防心脏性猝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6.
正有些人例行体检时发现颈动脉硬化、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三者都有什么区别?会不会导致中风?为什么会得这种病?本期特邀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费洪文主任为您介绍。什么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其特点是脂质沉积于动脉内膜,并伴有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纤维组织增生,可累及全身动脉,以主动脉、冠状动脉及脑动脉为多见,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的主要病因。颈动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评价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人工腱索植入行二尖瓣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1例二尖瓣脱垂病人,采用4-0 Goretex线为材料构建人工腱索行二尖瓣成形术,在术前、术中和术后分别行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前测量病人的正常腱索长度,通常测量二尖瓣前叶A1节段和后叶P1节段的腱索长度,以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术中和术后采用实时三维超声检查以评价手术治疗效果.术中所有病人均同时植入人工二尖瓣成形环.结果 无手术死亡病例,体外循环(142.0±31.2)min、主动脉阻断(98.0±22.5)min.每例病人植入人工腱索1~3根,平均(2.0±1.5)根.术前三维超声测量的人工腱索的预期长度平均为(21.0±2.5)mm,术中实际植入的人工腱索的长度平均为(20.0±2.2)mm,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3~30个月,随访率98%.出现轻微反流15例,轻度反流1例,中度反流1例,无需再次手术治疗病例.未发现Goretex线人工腱索断裂,无后期死亡.结论 人工腱索植入二尖瓣成形术可获得良好的近、中期效果,实时三维超声可准确预测人工腱索的长度,对提高手术效果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08.
109.
目的比较心室起搏管理(management ventricular pacing,MVP)功能与精确心室起搏(refined ventricular pacing,RVP)功能减少右心室起搏的百分比的差异。方法 50例患者按照随机表1:1分成两组,每组25例,分别为MVP组和RVP组。MVP组为植入美敦力Adapt ADDR01起搏器,术后关闭MVP功能1个月;RVP功能组为植入Vitatron双腔起搏器TA1系列或CA3系列,术后关闭RVP功能1个月。1个月后开启MVP功能或RVP功能,术后1、3、6个月采用起搏器程控仪测试各项起搏参数,比较不同起搏功能下的心室起搏百分比。结果两组3个月后、6个月后心室起搏百分比中位数显著低于同组1个月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VP组:0.20vs.75.30,P〈0.01;0.10vs.75.30,P〈0.01。RVP组:6.00vs.88.40,P〈0.01;26.00vs.88.40,P〈0.01)。术后3个月、6个月MVP组的心室起搏百分比中位数低于R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0vs.6.00,P=0.02;0.10vs.26.00,P〈0.01]。结论 MVP功能在减少心室起搏百分比方面优于RVP功能,能够更有效的减少右心室起搏累计百分比。  相似文献   
110.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后不同时期AV、VV间期优化对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AV、VV间期优化在增强CRT临床疗效中的作用。方法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32例接受CRT治疗,并于植入术后7d,3、6个月在超声心动图指导下进行AV、VV间期优化,观察优化后不同时间起搏参数、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32例入选患者均一次成功植入三腔起搏器,术后1、3、6个月随访起搏阈值、感知、阻抗的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T植入术后7d,87%(28/32)、90%(29/32)患者分别需要AV、VV间期优化,植入术后6个月仍有18%(6/32)、16%(5/32)患者分别再次需要AV、VV间期优化。植入术后7d、3个月优化起搏与术后未优化相比,舒张期充盈时间(DFT)延长、Tei指数下降(P〈0.05)。植入术后6个月优化起搏与植入术后即刻相比DFT延长、主动脉瓣前向血流速度时间积分(V11)增加、Tei指数下降、E/Em比值下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增加(P〈0.05)。结论CRT植入术后AV、VV间期优化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可以带来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