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3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1.
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片联合氯吡格雷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带涤纶套留置导管患者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使用带涤纶套留置导管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0例,所有患者入组前常规行每月1次尿激酶封管,采取随机分组前瞻性对照研究,A组6例,继续每月1次尿激酶封管,10 000 U/ml;B组7例,在A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片,每次75 mg,每日1次,口服;C组7例,在B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片,每次0.96g,每日3次口服,疗程3个月.观察3组患者导管功能不良的发生率、首次透析时需尿激酶干预的时间、3个月内尿激酶溶栓次数、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血气分析及凝血功能变化,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患者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为31.4‰,首次尿激酶干预时间为(23.4±14.2)天,溶栓7次;B组患者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为19.2‰,首次尿激酶干二预时间为(37.2±13.8)天,溶栓4次;C组患者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为11.5‰,首次尿激酶干预时间(54.5±5.50)天,溶栓2次.上述指标B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3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凝血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丹参片联合氯吡格雷片用于血液透析带涤纶套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可显著降低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2.
目的分析血液净化患者深静脉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信息。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0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收治的血液净化患者142例,观察患者是否发生深静脉导管感染,并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置管部位、置管时间、导管腔数、基础疾病种类是否为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142例血液净化患者发生深静脉导管感染17例,发生率为12.0%,其发生不受患者的性别、年龄影响(P>0.05),受患者的置管部位、置管时间、导管腔数、基础疾病种类的影响(P<0.05)。结论血液净化患者的置管部位、置管时间、导管腔数、基础疾病种类均为发生深静脉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应针对以上各项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3.
目前动静脉内瘘是常见的血透通路,然而对于因血管自身问题无法建立内瘘或反复内瘘失败等患者,长期导管是目前比较公认的选择.右颈内静脉是长期留置导管的首选部位,而左侧颈内静脉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较少作为置管部位,但是,在右颈内静脉、无名静脉出现狭窄或闭塞时,仍可选用左侧颈内静脉长期导管作为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现将10例行左侧颈内静脉长期导管置入操作的体会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序贯性血液净化技术抢救急性中毒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0Ds)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0例急性中毒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应用序贯性血液净化技术,即先血液灌流(HP)3-5h,随后立即给予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CVVH或CVVHDF)24 h-72h治疗.并监测治疗前后血白细胞计数(wBC)、凝血功能(PT、APTT)、心肌酶学(CK、CK-MB)、肝功能酶学(ALT、TBi)、肾功能(BUN、C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介素6(IL-6)等指标,并随访记录患者的最终预后.结果:序贯性血液净化治疗后,30例患者血WBC、PT、APTT、TBi、ALT、CK、CK-MB、BUN、Cr hs-CRP、TNF-α、IL-6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最终预后为:治愈24例,好转2例,死亡3例,自动放弃治疗1例,抢救成功率90%.结论:序贯性血液净化技术是抢救急性中毒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重要措施,抢救成功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在妊娠合并急性肾衰竭的应用。方法18例妊娠合并急性肾衰竭的患者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用前稀释连续静-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电解质、血pH值、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APACHE Ⅱ评分,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治疗前、12h、24h、治疗后血液及废液中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18例患者中,16例痊愈,1例死亡,1例转为慢性肾衰竭。治疗后血BUN、Cr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血电解质、血白细胞数及血pH值正常;CRP、APACHEⅡ评分、IL-6、TNF-α水平较治疗前下降,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妊娠合并急性肾衰竭早期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疗效好,其机制明显降低IL-6、TNF-α水平,降低炎症反应,使抗炎因子和促炎因子趋于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26.
目的研究DKK3在慢性肾小球肾炎中的表达,分析DKK3在慢性肾小球肾炎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选取人正常肾组织2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组织80例为研究材料,通过实时定量PCR和免疫蛋白印迹实验验证DKK3在人正常肾组织、慢性肾小球肾炎组织中的相对表达;实时定量PCR分析β-catenin mRNA在人正常肾组织、慢性肾小球肾炎组织中的相对表达,Pearson相关性分析DKK3与β-catenin在慢性肾小球肾炎组织中的表达相关性;选取肾小球足细胞MPC5进行DKK3基因过表达,transwell实验验证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免疫蛋白印迹实验验证DKK3对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机制。结果与正常肾组织相比,DKK3在慢性肾小球肾炎组织中表达上调(P0.01),同时DKK3的表达与β-catenin呈正相关性,并参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进展(P=0.0002,r~2=0.1651);DKK3基因过表达后能明显促进细胞迁移和侵袭(P0.01);免疫蛋白印迹实验显示DKK3基因过表达后能上调Vimentin、N-cadherin、MMP7、β-catenin蛋白的表达,下调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P0.01)。结论 DKK3在慢性肾小球肾炎组织中表达上调,可能是重要的调控因子参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进展。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梗阻性肾病大鼠模型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大鼠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UUO)建立梗阻性肾病模型。给药组大鼠自造模前1 d至造模后7 d分别给予塞来昔布5 mg·kg-1·d-1、10 mg·kg-1·d-1、30 mg·kg-1·d-1灌胃,另设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体积的0.9%氯化钠溶液灌胃作为对照(n=10)。RT-PCR检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的基因表达,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TGF、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muscle actin,α-SMA)、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的蛋白表达,放免法检测血浆内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的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模型组大鼠CTGF mRNA的表达显著上调(P<0.01),Ang-Ⅱ的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塞来昔布5 mg-1·kg-1·d-1和10mg-1·kg-1·d-1治疗组能显著降低CTGF mRNA的表达,Ang-Ⅱ水平无改变。但塞来昔布30 mg-1·kg-1·d-1治疗组与模型组比Ang-Ⅱ的水平升高(P<0.05)。结论:环氧合酶-2抑制剂对肾脏的保护作用与剂量密切相关,小剂量应用可延缓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大剂量应用可能通过升高Ang-Ⅱ的水平而产生对肾脏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8.
目的:观察螺内酯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间质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糖尿病组和螺内酯治疗组。8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压、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血钾、血糖、内生肌酐清除率;留取肾组织作PAS染色行病理检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醛固酮受体(MR)、检测肾小管-间质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并做半定量分析。结果:各组大鼠肾脏近端小管上皮细胞胞质内均有MR表达,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近端小管MR表达上调,螺内酯对MR的表达无影响;糖尿病组大鼠肾小管间质MMP-2、-αSMA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螺内酯治疗8周后,肾组织MMP-2及-αSMA明显下调(P<0.01),肾功能指标及组织病理学损害得以改善,而螺内酯对大鼠的血压、血钾没有影响(P>0.05)。肾组织内-αSMA与MMP-2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0.920,P<0.01)。结论:大鼠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存在MR的表达,糖尿病肾内MR表达增加可能是醛固酮促肾纤维化的部分原因;螺内酯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间质病变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至少部分与抑制肾小管上皮-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下调肾小管间质中MMP-2、-αSM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9.
肾病综合征地塞米松冲击治疗新用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对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治疗组 3 0例使用地塞米松 ,每日 2mg/kg ,3d为一疗程 ,3周重复 ,共 2~ 4疗程 ,间歇期以强的松每日 0 .6mg/kg口服 ,缓解者 8周或用药 12周无效者减量 ,以 15mg/d维持 ,总疗程 18个月 ;对照组 2 8例 ,单用强的松口服 ,起始量每日 1mg/kg ,余同治疗组。 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尤其是 2周缓解率和完全缓解时间 (P <0 .0 1) ,且复发率降低 ,副作用减少。结论 短期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加中小量强的松长期口服治疗肾病综合征较单用强的松疗效好 ,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氯氮平联合帕利哌酮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应用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及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对单用氯氮平治疗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82例)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分,将单用氯氮平治疗无效的32例患者改用氯氮平联合帕利哌酮治疗,并用PANSS及TESS量表评定联合治疗前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治疗患者在治疗后第8、12周末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第12周末有效率为48.62%。单用氯氮平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62.5%)高于联合治疗(37.5%)(P〈0.05),流涎、心动过速、体质量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联合治疗(P〈0.01),而泌乳素升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联合治疗(P〈0.05)。结论 氯氮平联合帕利哌酮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轻,但应用中注意泌乳素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