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3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老年腹股沟复发疝1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对127例老年腹股沟复发疝患者进行统计,对其再次手术中发现可能引起复发的原因进行分析,旨在今后对老年腹股沟疝患者首次手术中尽可能消除这些不利因素,减低术后复发,减少患者的痛苦和负担。  相似文献   
92.
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NF-κB、TNF-α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NF-κB及TNFα-在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中的表达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方法6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糖尿病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每组20只,后两组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阿托伐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kg.d)灌胃12周。用放免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及心肌TNFα-,光镜下观察心肌结构。RT-PCR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NFκ-B及TNFα-的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其蛋白表达。结果光镜下可见对照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整齐、致密,结构清晰,细胞核呈卵圆形,糖尿病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紊乱、扭曲,间质有炎症细胞聚集,阿托伐他汀组心肌细胞排列趋于整齐,结构接近正常。糖尿病组大鼠血浆和心肌中TNFα-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且心肌组织中NFκ-B和TNF-αmRNA及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给药12周后,阿托伐他汀组NFκ-B、TNF-αmRNA及蛋白表达较糖尿病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抑制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中NFκ-B及TNFα-的表达,对2型糖尿病心肌病具有一定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93.
目的观察心肌缺血对兔左回旋支(LCX)冠状动脉内和心外膜心肌起搏阈值的影响。方法将20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A、B两组。于LCX中点以远3~5 mm处钩置临时起搏导丝(深度:A组至LCX内,B组至LCX以下1~2 mm的肌层)。结扎LCX中点,建立兔心肌梗死模型,观察结扎前及结扎180 min内两组起搏阈值。结果 A、B两组基础起搏阈值分别为(0.82±0.12)V和(0.80±0.12)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础起搏阈值相比,两组结扎后各时间点起搏阈值均明显增高,分别为(4.37±0.59)V和(3.97±0.96)V(P<0.05)。结扎前20 min,两组起搏阈值变化趋势相似;结扎10 min均急剧增高(P>0.05);结扎20 min均明显回落,分别为(2.13±0.59)V和(1.89±0.75)V(P>0.05)。自此至结扎3 h,A组起搏阈值保持该水平不变(P>0.05),B组则逐渐增高,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6±1.65)V比(1.60±0.62)V,P<0.05]。结论心肌缺血导致兔LCX冠状动脉内和心外膜心肌起搏阈值均明显增高。缺血20~180 min,心外膜心肌起搏阈值持续升高,但LCX冠状动脉内起搏阈值维持在基础起搏阈值的2倍水平,均在可起搏频率内。  相似文献   
94.
目的:了解普通肝素(UFH)、达肝素及依诺肝素对血小板激活的差别.方法:5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心脏瓣膜病患者,分为UFH组、达肝素组和依诺肝素组.术前测体重,动脉穿刺成功后,按50 U/kg经动脉鞘管内注射UFH(UFH组)、达肝素(达肝素组)或依诺肝素(依诺肝素组).分别于给药前、给药后10 min、20 min取血,测定血小板活化标记物GPⅡb/Ⅲa、sCD40L、P-选择素(CD62P)及血友病因子(vWF).结果:UFH组给药后10 minGPⅡb/Ⅲa、血浆sCD40L及CD62P水平明显高于给药前(P<0.05),给药后20 min GPⅡb/Ⅲa、sCD40L水平仍高于给药前(P<0.05),但CD62P水平与给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肝素组和依诺肝素组给药后10 min、20 minGPⅡb/Ⅲa均明显高于给药前(P<0.05),但血浆sCD40L及CD62P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肝素组给药后20 min、依诺肝素组给药后10 min血浆vWF较给药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术中鞘内注射UFH、达肝素及依诺肝素均可激活血小板;与UFH相比,达肝素和依诺肝素对血小板的激活作用较小;而达肝素和依诺肝素对血小板的激活作用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5.
目的:分析不同性别患者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改变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差异.方法:采用配对设计,比较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改变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性别差异,并比较男女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结果:依据典型胸痛诊断女性冠心病敏感性50.4%,特异性71.3%,准确率68.5%;诊断男性冠心病敏感性62.2%,特异性63.4%,准确率80.3%;依据心电图ST段改变,诊断女性冠心病准确率为80.4%,男性为85.2%;男女两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根据典型胸痛及心电图ST段改变诊断冠心病,在男女均具有较高准确性,但典型胸痛症状对女性冠心病的诊断价值较男性低;绝经后女性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男性相似.  相似文献   
96.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测定服用氯吡格雷前D-二聚体(D-dimer)、高敏C反应蛋白、血小板P-选择素(CD62P)和糖蛋白Ⅱb/Ⅲa受体复合物的阳性表达率,并于服药后第4d再次抽血测定CD62P和GPⅡb/Ⅲa。根据服药前后GPⅡb/Ⅲa值的变化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和非氯吡格雷抵抗组。结果110例患者中,氯吡格雷抵抗者25例(22.73%),非氯吡格雷抵抗者85例(77.27%)。氯吡格雷抵抗组服药前基础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复合物的阳性表达率及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使用率明显高于非氯吡格雷抵抗组(均P<0.05),而CD62P的表达及其他药物应用方面(尤其是他汀类药物)在两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之间D-dimer、高敏C反应蛋白和基本临床情况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采用多重变量逐步Logistic回归对前述因素进行分析表明,服药前基础的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的阳性表达率及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是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预测指标(均P<0.05)。结论服药前基础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复合物的水平及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使用情况对氯吡格雷抵抗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基础血小板活化程度高的患者及服用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的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反应较差,受到的抗血栓的保护小。  相似文献   
97.
目的通过检测女性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瘦素水平及血脂、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臀比(waist-hip ratio,WHR)等代谢指标,明确这些代谢指标、脂肪激素与女性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女性住院患者114例,其中冠心病患者50例,非冠心病患者64例。分别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并获取BMI和WHR,同时抽取肘静脉血,检测血脂、脂联素和瘦素。结果女性冠心病患者与非冠心病患者在年龄、WHR、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脂联素水平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BMI、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瘦素水平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WHR(OR=0.01)、总胆固醇(OR=3.92)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11.09)是女性冠心病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年龄、WHR、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脂联素与非冠心病患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但仅WHR、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女性冠心病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8.
目的检测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及体质指数,并探讨其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初步诊断为冠心病的女性患者125例,其中确诊冠心病患者50例为冠心病组,非冠心病患者75例为非冠心病组。分别测量2组身高、体重获取体质指数,同时抽取肘静脉血检测脂联素。结果冠心病组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高于非冠心病组患者,2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年龄(66.83±10.59)对比(63.26±11.99),(P〈0.05);体质指数(25.68±3.41)对比(23.30±8.47),(P〈0.01)。冠心病组脂联素水平低于非冠心病组,(7.59±2.44)对比(9.62±1.11),2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和脂联素与非冠心病患者相比存在差异,脂联素是女性冠心病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9.
<正>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57岁。因间断上腹部不适,进行性消瘦2个月就诊。查体:体质消瘦,于右侧锁骨中线外侧2cm第5肋间可触及一2cm×2.5cm×1cm大小肿物,质硬,界线清楚,活动好,同皮肤明显粘连,无红肿,有压痛。上腹部有压痛,剑突下明显,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无异常。B超报告:胰头界线不清,于胰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葛根素注射液对冠心病心绞痛(AP)患者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选择78例拟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加支架术治疗的AP患者,随机单盲分为常规治疗组(简称常规组)和葛根素组,在采用常规治疗和术前准备的基础上,葛根素组手术前1周开始加用葛根素注射液20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而常规组则采用生理盐水(NS)代替。观察两组患者在PTCA的球囊扩张过程中发生心绞痛情况及12导联心电监测提示ST段的变化情况;并观察用药前后血中Von Willebrad因子(vWF:Ag)、一氧化氮(NO)及内皮素(ET-1)浓度变化。结果:与常规组比较,葛根素组患者在PTCA过程中出现心绞痛及ST段变化的例数明显减少,且血中的vWF:Ag、ET-1含量明显降低,NO含量明显增高。结论:葛根素注射液对2~3天内发生缺血再灌注的心肌具有保护作用,推测其原因之一是其模拟晚期心脏的缺血预处理,其机制可能与其能使血中vWF:Ag及ET-1水平降低、NO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