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9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观察伊班膦酸钠注射液并化疗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体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58例有骨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按治疗意愿分为2组,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化疗间歇期使用伊班膦酸钠注射液。对照组为单纯化疗。化疗2疗程后观察生活质量的变化,骨痛评分的变化。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及钙离子(Ca^2+)水平的变化,毒副作用。结果:治疗组总体生活质量评分为345&;#177;152,对照组为242&;#177;13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74,P&;lt;0.05)。治疗组治疗后骨痛评分为6.4&;#177;2.2。对照组为12.3&;#177;1.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9.02,P&;lt;0.05)。血清ALP和Ca^2+治疗后治疗组为(90&;#177;15)U/L,(1.00&;#177;0.05)mmol/L,对照组为(160&;#177;20)U/L,(1.06&;#177;0.04)mmol/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4.99。5.06)。肿瘤疗效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t=0.254,P&;gt;0.05),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伊班膦酸钠注射液是第3代双膦酸盐类药物,其治疗和预防恶性肿瘤骨转移有安全、有效、耐受性良好的特点,可有效的缓解癌症患者疼痛.增强体能。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2.
目的:观察伊班膦酸钠注射液并化疗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体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58例有骨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按治疗意愿分为2组,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化疗间歇期使用伊班膦酸钠注射液,对照组为单纯化疗。化疗2疗程后观察生活质量的变化,骨痛评分的变化,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及钙离子(Ca2+)水平的变化,毒副作用。结果:治疗组总体生活质量评分为345±152,对照组为242±13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74,P<0.05)。治疗组治疗后骨痛评分为6.4±2.2,对照组为12.3±1.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9.02,P<0.05)。血清ALP和Ca2+治疗后治疗组为(90±15)U/L,(1.00±0.05)mmol/L,对照组为(160±20)U/L,(1.06±0.04)mmol/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4.99,5.06)。肿瘤疗效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χ2=0.254,P>0.05),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伊班膦酸钠注射液是第3代双膦酸盐类药物,其治疗和预防恶性肿瘤骨转移有安全、有效、耐受性良好的特点,可有效的缓解癌症患者疼痛,增强体能,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经膀胱镜局部注射肉毒素A治疗逼尿肌反射亢进导致的顽固性急迫性尿失禁的方法、有效性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01-07/2005-08在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确诊为逼尿肌反射亢进且保守治疗无效的急迫性尿失禁患者12例,患者知情同意,于麻醉下行经尿道逼尿肌内注射肉毒素A,每次剂量300U,分20个点注射。采用以患者为试验对象的自身对照试验方法,观察12例患者手术前及术后2个月的尿失禁频率、平均控尿时间、残余尿量、初尿意膀胱容量及膀胱最大容量,并对观察得到的各项数据进行两组间的配对t检验,同时观察有无肉毒素所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结果:12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手术前后尿失禁频率平均值、平均控尿时间平均值、初尿意膀胱容量平均值、膀胱最大容量平均值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眼穴13.83±2.72雪和穴4.17±2.08雪次/d,(0.60±0.22)和(1.42±0.40)h,穴68.75±17.34雪和穴122.50±20.50雪mL,穴102.50±13.57雪和穴207.50±47.12雪mL,P<0.001演。②手术前后残余尿量平均值无差异(P>0.05)。③术后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膀胱镜引导下逼尿肌内注射肉毒素A可明显改善急迫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强控尿能力,并且无不良事件发生,是一种微创、简便、有效而安全的治疗顽固性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方法。  相似文献   
64.
古奕冕  李林繁  詹辉  陈国江  周厂保 《医学信息》2010,23(15):2998-2999
目的讨论手术切除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5月~2009年12月间显微手术治疗的15例脑AVM。结果本组术后无死亡病例。术后1天内出现残腔血肿1例,占本组的6.7%,3天内局部脑肿胀2例,占本组的13.3%,以上3例均经加强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等治疗而好转。术后患者无再次癫痫发作病例。其余12例(占本组的80.0%)恢复良好,复查DSA均显示脑动静脉畸形已全切除。本组15例随访DSA3年,均无脑动静脉畸形复发病例。结论开颅手术切除是治疗大中型脑AVM的有效手段。在治疗时,应该积极防治正常灌注压突破出血及其他并发症,通过精细的显微手术操作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5.
66.
67.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adical cystectomy,RC)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ular 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患者的标准治疗,术后5年总生存率仅约50%,而术前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提高了患者的总生存率。虽各指南均推荐行NAC,但部分患者对NAC无治疗反应,不能从中获益。采用NAC治疗反应的筛选方法对行NAC的患者是否受益进行识别,是实现个体化、精准化治疗的关键所在,但在临床实践中目前尚无一种可靠的筛选方法。本文将对膀胱癌精准化NAC及NAC反应的筛选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8.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又称输尿管前下腔静脉,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畸形。1997年1月至2005年6月我院收治下腔静脉后输尿管患者11例,经离断、复位、矫形术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9.
“黄白合剂”抗实验性白细胞减少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告"黄白合剂"抗实验性环磷酰胺白细胞减少效应的实验研究。材料与方法选择20g 左右健康纯种小白鼠40只,随机分成"黄白合剂"组、黄芪组、白花蛇舌草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以环磷酰胺70mg/kg,腹腔内注射法对4组动物制成实验性环磷酰胺白细胞减少的动物模型。给环磷酰胺后第3天  相似文献   
70.
目的对比3D腹腔镜和2D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LRP)的临床疗效,总结LRP治疗早期前列腺癌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2016年4月于该科诊治的前列腺癌患者34例,观察组11例行3D LRP,对照组23例行2D LRP。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24 h引流量、留置导尿管时间、住院时间、切缘阳性率、保留勃起功能成功率、术后1个月控尿率等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获成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24 h引流量、留置导尿管时间、住院时间、切缘阳性率、保留勃起功能成功率、术后1个月控尿率和术后并发症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53.52±30.47)min,保留勃起功能成功率50.0%,术后出现4例尿失禁(36.4%),1例尿漏(9.1%),无切缘阳性和尿道狭窄,术后1个月控尿率为72.7%。对照组手术时间为(164.73±28.65)min,保留勃起功能成功率38.9%,术后出现13例尿失禁(56.5%),4例尿漏(17.4%),1例尿道狭窄(4.3%),2例切缘阳性(8.7%),术后1个月控尿率为60.9%。结论 LRP是治疗早期前列腺癌的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3D LRP和2D LRP的治疗效果相当,但新型的3D腹腔镜系统在立体空间感和精细化操作方面更具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