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23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评价Carto系统与常规X线下电生理标测指导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1例房速患者[平均年龄(42.5±19.1)岁]进行电生理标测和射频消融治疗。比较Carto组与常规组的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导管操作时间和放电次数。结果常规组30例房速中,26例即时消融成功,Carto组31例房速30例即时消融成功。其中49例为局灶性房速,12例为大折返性房速(45例右心房房速,16例左心房房速)。常规组中4例消融不成功的病人改为Carto系统标测再次消融3例成功。两组间比较,Carto组X线曝光时间明显缩短[(12.5±6.5)min和(27.6±13.7)min,P=0.001]。两组均无并发症。随访8~36个月,Carto组有1例左心房房速复发,常规组3例病人复发,均再次消融成功。结论Carto系统标测和射频消融房速有一定的优越性,特别是对大折返性房速和某些特殊部位(如希氏束旁、左心房)房速,可明显减少X线曝光时间和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EnSite NavX系统高密度标测对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射频导管消融的指导作用.方法 17例房速患者,平均年龄(45.9±16.9)岁,男性15例,女性2例.心动过速均呈持续性发作,应用EnSite NavX系统于心房进行高密度标测,建立激动图.对于折返性房速,线性消融关键峡部或传导通道(channel),对于局灶性房速,点消融局部最早心房激动区域.结果 17例患者中,共标测到19种房速,周长为(254±49)ms,平均取点(316±90)个,标测时间为(8.4±2.6)min,建立19种激动图 激动图显示大折返性房速10种,局灶性房速9种 19种房速中,18种即时消融成功 无标测与消融相关并发症发生.随访(3.0±1.6)个月,2例服用胺碘酮可预防发作(1例患者房速复发,1例患者术中有1种房速未消融成功).结论 EnSite NavX系统高密度标测对心动过速机制可作出快速、准确的判断,有助于确定消融靶点,提高消融成功率.  相似文献   
33.
目的 研究≤65岁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AF)患者左心房(LA)和心耳(LAA)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05年1月至2008年4月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住院的208例非瓣膜性AF患者,根据食管超声(TEE)结果分为两组:LA和LAA血栓组(23例)和无血栓组(185例).对患者既往病史、烟酒嗜好、临床检验指标和超声影像学指标等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血栓组和无血栓组左心房内径为(42.2±6.5)mm比(34.9±4.4)mm,P=0.000);左室舒张未内径为(48.5±5.7)mm比(45.7±4.1)mm,P=0.000;左室射血分数为(59.3±1.3)mm比(65.1±6.6)mm,P=0.050;纤维蛋白原为(3.5±1.0)g/L比(3.0±0.7)g/L,P=0.000;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史分别为6/23、7/185,P=0.000;胸片心胸比增大分别为20/23、60/185(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左心房内径(OR=1.211,95%C/1.062~1.381),胸片心胸比(OR=5.242,95%CI 1.138~24.144),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OR=5.881,95%CI 1.152~30.008)和纤维蛋白原量(OR=2.242,95%CI 1.152~4.805)是LA和LAA内血栓形成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当≤65岁非瓣膜性AF患者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时应该加强抗凝治疗,以预防左心房血栓.  相似文献   
34.
Catheter ablation of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 (AF) remains a challenging task.The long-term clini-cal outcome and predictors for the recurrence of atrial arrhythmias after ablation has not been consistent.Methods We analyzed the clinical outcome of 103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a follow-up > 12 months who underwent catheter ablation for persistent AF.We studied their clinical data in terms of age,AF duration,concomitant dieases (hypertension,dia-betes or mitral insuffciency) ,left atrial diameter,cath...  相似文献   
35.
孙帅  詹贤章 《中国医疗前沿》2009,4(22):24-24,33
目的探讨经主动脉逆行法射频消融左侧前间隔旁道的方法学及有效性、安全性。方法选择84例左侧前间隔旁道患者,在主动脉瓣无冠瓣下与二尖瓣前叶间的纤维连接处标测到靶点,选用红把小弯消融导管射频消融。结果8例患者均消融成功。结论经主动脉逆行法左侧前间隔旁道射频消融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6.
目的比较倒U法与传统方法消融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起源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s,VA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住院并行导管消融术的RVOT VA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消融方法分为传统消融组及倒U组,结合两组随访结果对比两组之间消融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有无差异。结果共有1 086例患者符合入选标准。其中834例患者使用传统方法消融,252例患者使用倒U法消融。常规消融组消融成功率88.37%(737/834),倒U法消融组成功率94.05%(237/252),倒U法消融组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消融组(P=0.009)。传统消融组有50例进行再消融,其中36例患者使用倒U法消融成功且随访无复发,2例倒U法消融后仍复发。传统消融法术中严重并发症3例,均为心脏压塞,消融靶点均位于右心室游离壁。倒U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相比传统消融方法,倒U法消融成功率明显增加,减少了再消融次数,并发症少。倒U法消融RVOT VAs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总结不同起源部位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IRVOT)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的方法和结果。方法 对35例IRVOT进行RFCA治疗,男性18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39.1±18.3)岁(8~72岁)。其中15例用常规方法消融,20例用非常规方法消融,非常规方法加用8F SB0 Swartz鞘并在右室流出道放置参考电极。两者均采用起搏与激动标测来确定消融靶点。结果RFCA治疗IRVOT的总成功率为88.6%(33/35),常规方法组成功率为86.7%,复发率为15.3%,非常规方法组分别为90.1%和5.6%;常规方法组的导管操作时间为(71±12)min,X线曝光时间平均为(32±8)min,非常规组分别为(40± 9)min和(16 ±5)min。IRVOT起自右室流出道近间隔部13例、游离壁10 例及介于两者之间 12例。成功消融部位激动标测 V波提前 QRS波 18~38ms,起搏标测与心动过速时12导联心电图(ECG)之QRS波形态完全相同。结论IRVOT非常规方法消融可以明显缩短导管操作时间、减少X线曝光时间及降低复发率;IRVOT采用RFCA治疗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较低的复发率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38.
39.
左侧前间隔旁道被认为是罕见旁道。因为主动脉瓣与二尖瓣环连接处是连续的纤维环。在过去的3年中我们共进行了270例左侧隐匿性旁道病人的射频消融治疗,其中有三例有隐匿性左前间隔旁道。在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发作中,P波方向在下壁导联呈正向,Ⅰ、aVL导联呈负向或正负双向。通过穿间隔法成功消融旁道,射频能量为50~55℃,30~35W。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外周血管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对年轻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的预测作用。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58例≤40岁的患者分为冠心病组(37例)和非冠心病组(21例),采用高分辨彩色多普勒超声同时检查颈动脉、股动脉,分别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 media thickness,CIMT)、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femoral intima media thickness.FIMT),以内膜-中层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1.2mm为粥样硬化斑块。比较两组的CIMT、FIMT及斑块检出率.计算斑块对年轻冠心病的预测值。结果冠心病组CIMT、FIMT高于非冠心病组[(1.36±0.51)mm比(0.84±0.38)mm,P〈0.05:(1.48±0.84)mm比(0.74±0.26)mm.P〈0.05].冠心病组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检m牢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意义i62ck(23/37)比9.5%(2/21).P〈0.05;57%(21/37)比14%(3/21),P〈0.05]。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测年轻冠心病的敏感性分别为62%、57%,特异性为90%、86%,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2%、88%,阴性预测值为58%、53%:颈动脉、股动脉联合检测未见明显提高预测值。结论外周血管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与年轻冠心病相关,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年轻冠心病患者均有预测作用,其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