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5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持续心房颤动(AF)心房有效不应期(ERP)变化的时间进程及其逆转过程.方法:采用起搏方法建立AF模型,在起搏前和起搏后的第1 d,3 d,5 d,7 d对左、右心耳的有效不应期(ERP)进行测定.采用S1S2程序刺激,基础起搏周长(PCL)分别为400 ms,350 ms,300 ms,250 ms,200 ms,S2为200 ms,以5 ms的步长递减.程序刺激结合Burst刺激对上述心房结构进行AF的诱发,记录AF的发生频率.上述相同方法对起搏停止后0 h,3h,5 h,24 h左、右心耳的ERP进行测定.结果:各个基础起搏周长下左、右心耳的ERP在AF后1 d,3 d,5 d,7 d逐渐缩短,且较AF前明显缩短(P<0.05);AF终止后左、右心耳的ERP逐渐延长,但AF终止0 h,3 h,5 h ERP与AF前相比仍有明显缩短(P<0.05);AF终止后24 h ERP基本恢复到AF前水平,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AF持续时间的延长,左、右心耳AF的诱发率逐渐增高,与AF前相比,AF后1 d、3 d、5 d、7 d AF的诱发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随着AF持续,心房的ERP逐渐缩短,AF的诱发率逐渐增高,AF终止后缩短的ERP逐渐延长致AF前水平.  相似文献   
82.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介入治疗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病变及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 支架术 ,即PTCA Stent)对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 对 72例成功进行PTCA Stent的冠心病病人 ,进行术前、后 12导联同步心电图QTd及校正后QTd(QTcd)测定。结果 不同类型冠心病和冠脉病变不同支数术前QTd及QTcd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术后QTd及QTcd均较术前明显下降 (P <0 0 5 ,P <0 0 1) ;单支病变组术后QTd、QTcd较其它病变组下降显著 (P <0 0 5 )。结论 冠心病病人QTd及QTcd在PTCA Stent术后随着心肌缺血及心室复极不均一性的改善而降低。  相似文献   
83.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病变、病变位置及介入治疗对QTd及QTcd的影响。方法 入选 16 8例已行冠脉造影术且心电图及临床资料完整的病例 ,按如下进行分组 :(1)按病变狭窄程度分组 :①无狭窄组 ,冠脉造影示病变狭窄 <5 0 % ,为 33例 ;②轻度狭窄组 ,冠脉造影示病变狭窄≥ 5 0 %且 <70 % ,为 5 7例 ;③重度狭窄组 ,冠脉造影示病变狭窄≥ 70 % ,为 78例。 (2 )根据病变分组 :①前降支组 ,为 4 9例 ;②回旋支组 ,为 38例 ;③右冠脉组 ,为 4 8例。 (3)根据介入治疗前后分组 :①术前组 ,为 10 3例 ;②术后组 ,为 10 3例。观察QTd及QTcd的变化。结果 冠脉狭窄≥ 70 %对QTd及QTcd影响明显 ,P <0 0 5 ,而冠脉狭窄 <70 %对QTd及QTcd无明显影响 ,P >0 0 5 ;冠脉病变所处位置对QTd及QTcd无明显影响 ,P >0 0 5 ;介入治疗前后QTd及QTcd变化明显 ,P <0 0 5 ,介入治疗术后与无狭窄组相比 ,QTd及QTcd无明显差异 ,P >0 0 5。结论 冠脉病变所出位置对QTd及QTcd无影响 ,病变严重程度及介入治疗对QTd及QTcd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84.
我院超声室1991—12/2008—05使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技术诊断先天性心脏病(CHD)2587例,现将与手术结果对照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均系我院患者,其中男1328例,女1259例,年龄1~62(平均9.6)岁。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指数)在非糖尿病持续性房颤(PeAF)患者导管射频消融(RFCA)术后晚期复发方面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于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与河南省胸科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首次行RFCA治疗的242例非糖尿病PeAF患者的临床资料,于术后1、3、6、12个月定期随访患者房颤复发情况。根据RFCA术后3个月至1年内是否复发将患者分为未复发组(190例)和复发组(52例)。采用SPSS 26.0与GraphPad 9.0软件进行统计与绘图。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校正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非糖尿病PeAF患者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及TyG指数对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 复发组PeAF病史更久,更倾向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左心房内径(LAD)、TyG指数明显更大,术后未应用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治疗的比例更高(P<0.05)。PeAF病史、CAD、LAD、术后应用ARN...  相似文献   
86.
目的 研究应用进口或国产雷帕霉素支架治疗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入选接受冠状动脉(冠脉)双支架术治疗的冠脉非左主干真性分叉病变患者75例,随机选用进口或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完成6个月的临床随访,记录死亡、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再发心梗、靶病变重建(TLR)或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 75例患者均完成了6个月的临床随访,死亡、再发心梗、再发胸痛、TLR、支架内血栓、心功能不全和MACE发生率在Firebird支架组分别为0%、0%、8.1%、0%、0%、2.7%、10.8%;在Cypher支架组分别为0%、0%、7.9%、0%、0%、2.6%、10.5%.两组间不良事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的真性分叉病变均成功置入国产雷帕霉素支架,与进口雷帕霉素支架相比,不良事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国产雷帕霉素支架在非左主干分叉病变治疗中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87.
88.
目的 研究不同射频导管消融(RFCA)策略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4例PAF患者分成两组:①肺静脉电隔离组(PVI)21例,应用Ensite3000 Navx系统和Lasso电极指导下进行环肺静脉电隔离.终点消融为:若房颤发生,在消融过程中房颤终止,且肺静脉电位(PVP)消失,或房颤未终止,但PVP消失 若在窦律下消融,PVP消失.②PVI联合左房线性消融(PVI+LALL)组23例,除完成PVI外,进行左心房顶部线和峡部线的消融并达到完全阻滞.结果 ①PVI组21例PAF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89~267 min,X线暴光时间24~51 min,17例患者术中出现房颤,其中9例在消融过程中房颤终止且达到肺静脉电隔离,另外8例消融过程中房颤未终止,但肺静脉完全隔离.4例患者在窦性心律下完成了肺静脉电隔离.随访期间发现3个月后有67%的患者房颤消失或明显减少.②PVI+LALL组23例PAF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34~297 min,X线暴光时间29~55 min,19例患者术中出现房颤,其中14例在消融过程中房颤终止且达到肺静脉电隔离,另外5例消融过程中房颤未终止,但肺静脉完全隔离.4例患者在窦性心律下完成了肺静脉电隔离.左心房顶部线全部达到完全阻滞,峡部线有5例未能达到完全阻滞.随访期间发现3个月后有86.9%的患者房颤消失或明显减少.与PVI组比较,PVI+LALL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房颤消融后的随访成功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 环肺静脉电学隔离联合左心房线性消融可以明显提高房颤RFCA后的随访成功率.  相似文献   
89.
国产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运  袁义强  于力  王瑞敏  孙俊华  黄琼  陈丰毅 《医学综述》2009,15(14):2220-2221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国产替罗非班(欣维宁)后心脏不良事件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进一步评价欣维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全部患者均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肝素,且急诊或择期行PCI。替罗非班组在以上药物治疗的基础上,PCI术前或术中给予欣维宁。观察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心肌灌注分级(TIMI0~3级),术后出血事件及血小板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4周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9%vs23%,P<0.05)。围术期出血并发症较对照组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出血并发症及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CS患者在PCI围术期应用欣维宁能进一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率,改善心肌灌注,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