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31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301.
302.
垂体危象合并桥脑中央髓鞘溶解1例解放军总医院(北京,100853)徐俊1)蒲传强患者,女性,30岁,1992年5月30日在家中分娩时曾因出血量多而发生意识不清约20分钟。以后逐渐出现无乳,闭经,腋毛,阴毛、眉毛脱落,畏寒,食欲下降,乏力,但生活尚能自...  相似文献   
303.
Thromboxane synthetase activity is inhibited byInjection Huoxue Huayu(活血化瘀)Composita(HHC).A single dose of 10 gm/kg HHC was in-jected ip to rats with b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yligation 30 minutes prior to operation.The contentsof TXB_2 of cerebral cortex and brain stem wasdetermined 90 minutes after operation.The salinetreated and sham operated animals received an equi-valent volume of normal saline.In HHC treated  相似文献   
304.
一氧化氮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氧 化 氮 与 缺 血 性 脑 血 管 病郝延磊,蒲传强1980年,Turchgott和Iawadzki首先发现许多血管舒张剂,如硝基化物、乙酰胆碱、缓激肽等都是作用在血管内皮细胞,使其释放出一种血管内皮舒张因子(Andothelium-deri...  相似文献   
305.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内动脉斑块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对照组颈内动脉斑块的形态学差异。方法 对 8例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的死者进行尸体解剖 ,并对其颈内动脉进行连续取材 ,光镜观察斑块形态 ,并通过图像分析系统对斑块内脂质大小、斑块纤维帽厚度进行测定。同时对 8例年龄相当的无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的死亡病例 ,做颈内动脉对照研究。选取部分稳定及不稳定斑块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观察二者巨噬细胞含量的差异。结果  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共 12 1个颈内动脉取材块中 ,不稳定斑块占 2 1.5 % (2 6 12 1) ;而对照组 10 9个颈内动脉取材块中不稳定斑块仅占11.0 % (12 10 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纤维帽厚度在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分别为 (0 .3± 0 .2 )mm和(0 .5± 0 .3)mm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不稳定斑块中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多于稳定斑块。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内动脉斑块破裂与血栓形成的机会增加 ,斑块脂质中心越大 ,斑块表面纤维帽越薄 ,巨噬细胞越多 ,则斑块越不稳定 ,越容易破裂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06.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高血压时程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有高血压史的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cerebralvasculardisease,ICVD)人群中,高血压发生与ICVD发生的时程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1990~1999年间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66例首次ICVD发生之前或当时发现高血压的病人,确定高血压时程,即发现高血压至首次ICVD发生时间间隔,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高血压时程长短的因素。结果高血压时程范围0~60(14.29±10.63)年,中位数11年。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发现高血压年龄增长,吸烟、糖尿病使高血压时程缩短;军人的高血压时程比农民长;治疗高血压较不治疗者时程延长。结论发现高血压至首次ICVD发生的时间间隔变动较大,半数患者在发现高血压11年内发生首次ICVD,高血压与吸烟和糖尿病在导致ICVD发生的过程中具有累积效应,降压治疗能够推迟ICVD的发生。  相似文献   
307.
目的:评价头颅CT平扫“高密度征”对不同部位、不同阶段颅内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6-2013年我院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的49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入组患者均行颅脑CT平扫、MRI及DSA/MRV/CTV检查。以MRI+DSA/MRV/CTV作为确定血栓形成部位金标准。统计上矢状窦、左侧横窦和乙状窦、右侧横窦和乙状窦、直窦血栓在不同时间段进行CT平扫时异常“高密度征”的阳性率。结果49例中,经MRI+DSA/MRV/CTV证实92个静脉窦存在血栓,部位分布为上矢状窦31个,左侧横窦和乙状窦25个,右侧横窦和乙状窦26个,直窦10个。CT“高密度征”对上矢状窦、左侧横窦和乙状窦、右侧横窦和乙状窦及直窦血栓的识别阳性率分别为32.3%、40%、42.3%、90%;在发病后≤7 d、8~30 d、>30 d时行CT检查,“高密度征”的阳性率分别为80.8%、37.0%、23.1%。结论头颅CT平扫“高密度征”能够识别不同部位静脉窦血栓,对直窦血栓识别率最高。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7 d时,头颅CT平扫通过“高密度征”能较敏感地识别大静脉窦部位血栓;病程>7 d时,头颅CT平扫仍能识别部分CVT,这对于临床上早期识别并诊断CVST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308.
炎症性肌病的免疫分子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免疫异常在炎症性肌病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子免疫方面,本文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T 细胞受体-TcR、协同刺激分子、细胞因子、趋化性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及抗凋亡分子等方面对近年来炎症性肌病的发病机制中已经清楚和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09.
坏死性肌病     
坏死性肌病是一种与炎症性肌病、特别是多发性肌炎(PM)相类似的肌病,其病因大多是肿瘤。主要表现为近端肢体对称性无力、肌肉疼痛;血清肌酶、尤其是肌酸磷酸激酶(CK)升高;病理学上有肌细胞的变性、坏死、再生,部分肌纤维有吞噬现象,但无或极少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患者毛细血管壁增厚,呈杆状,上皮细胞内可出现包涵体;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大部分患者对类固醇激素反应良好。目前为止,本病个案报告已有10余篇,40余例。现结合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10.
散发性Creutzfeldt-Jakob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散发性Creutzfeldt—Jakob病(sCJD)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同顾性分析12例sCJD患者的临床表现、脑电图(EEG)、影像学特点及病理资料。结果(1)本组男7例,女5例,平均发病年龄49岁;3例以视觉缺失急性起病,9例以智能下降,精神、行为异常或共济失调亚急性起病;12例均有痴呆、肌阵挛和锥体外系体征。(2)9例脑电图(EEG)表现典型的、1例表现不典型的三相波,(3)12例头颅MRI检查,5例出现双侧基底节区T2加权像WI对称性高信号;8例同时行弥散加权(DWI)扫描,均表现为额叶或/和枕叶DWI高信号,并有5例伴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DwI高信号.(4)1例尸检及6例脑活检均具备CJD病理特点。结论sCJD在具备典型临床表现基础上,动态EEG及头颅MRI DWI扫描可为CJD的早期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