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5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谢产物在寄生虫感染中的信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生四烯及其代谢产物可在细胞外作为第一信使产生细胞效应,亦作为新兴的第二信使在细胞内信息传递中有重要意义。在体内外参与多个病理生理过程,并且在寄生虫侵染宿主的过程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蟑螂取食行为及灭蟑饵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蟑螂是多种病原体携带者和过敏与哮喘的重要诱发因子,也是卫生害虫防治的重要目标。早期蟑螂防治大量采用触杀药剂滞留喷洒,在防治蟑螂同时可能引起室内化学农药污染。颗粒毒饵、胶饵、膏剂等胃毒饵剂利用蟑螂主动取食行为定点施药,效率高、对环境影响小,逐渐成为蟑螂防治的主要手段。据中国农药信息网统计,截至2008年9月在中国有效登记、标称可以灭蟑螂的卫生杀虫剂品种274个,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成虫单酚氧化酶(monophenol oxidase,MPO)和二酚氧化酶(diphenol oxidase,DPO)的同工酶酶谱形式。方法:将收集到的42d活成虫置含0.05%戊巴比妥钠的RPMIl640培养基中,23℃孵育8h,分别研磨雌、雄成虫呈匀浆,显色单酚氧化酶的样品匀浆时另加5%的TX-100。超声粉碎、低温高速离心取上清(含PO).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及酶染色后分析两种酚氧化酶同工酶酶谱形式。结果:单酚氧化酶的同工酶酶谱与二酚氧化酶的同工酶酶谱基本一致,电泳位置相同,表现为迁移率相同的一条带,但是单酚氧化酶的酶谱谱带较二酚氧化酶的酶谱显色弱。同时,雌虫及雄虫的单酚氧化酶和二酚氧化酶亦表现为迁移率相同的一条主带;但雄虫的酶带显色反应较雌虫弱。结论:日本血吸虫成虫体内酚氧化酶存在两种形式:单酚氧化酶和二酚氧化酶。而且不仅雌性虫含有酚氧化酶,雄性成虫也含有少量的酚氧化酶且两者酶分子相同。雄性成虫含有少量酚氧化酶的生理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酚氧化酶(Phenoloxidse ,PO)广泛存在于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等生物体内,人们已从多种动物体提取纯化并鉴定了PO。依据PO的不同,其分子质量、最适温度、最适pH、激活剂、抑制剂和催化功能均有所不同。本文就寄生虫酚氧化酶的命名、生化特性、组织学定位、生理功能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以下综述。1 命名据国际生化联合会(InternationalUnionofBiochemistry ,IUB :1984)命名委员会统计[1] ,该酶在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的命名不同。它们属于同一组酶,根据其底物不同可分为若干种:儿茶素氧化酶、酚氧化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甲基硝基亚硝基胍 (MNNG)对不同培养时间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作用的变化 ,确定培养细胞发生转化进而增殖的最佳诱导时间。 方法 将 2 3~ 2 8d虫龄的日本血吸虫成虫制成细胞悬液 ,接种于小盖玻片上 ,培养于含 2 0 %小牛血清及常量抗生素的RPMI 164 0常规培养基中。将接种培养第 4、5、6、7、8d的细胞分别设为 5个实验组及其相应的对照组。实验组用含终浓度为 3 μg/mlMNNG的常规培养基处理 48h ,对照组用不含MNNG的常规培养基处理相同时间 ,嗣后换用常规培养基培养 4周 ,再改用含 5 %小牛血清的培养基继续培养。MNNG诱导后每周取各组培养细胞固定、制样 ,每组随机取 3张小盖玻片进行电镜扫描观察 ,连续取样 11周。 结果 经MNNG诱导的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表面出现形态各异的结构 ,既有与对照组类似的表面较光滑和有乳突的培养细胞 ,也有表面光滑如玻璃珠状的细胞 ,还有具长纤突、微嵴、皱褶、微绒毛、蜂窝和仙人球状等形态的细胞 ;实验 1组培养至第 5周即出现大量分裂细胞。 结论 MNNG诱导培养第 4d的日本血吸虫成虫细胞培养至第 5周可发生转化而出现分裂、增殖。  相似文献   
18.
弓形虫P24基因细胞内定位载体重组质粒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构建编码弓形虫 RH株 P2 4基因的细胞内定位载体并进行其序列测定。 方法 弓形虫 RH株腹腔接种小鼠 ,收集腹水 ,Trizol试剂盒抽提基因组 RNA;根据基因库 P2 4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 ,采用 RT- PCR法扩增编码P2 4的基因片段 ,经低熔点琼脂糖法回收并纯化 ;将 P2 4基因定向克隆到细胞内定位载体 p CMV/ myc系列 :p CMV/myc/ cyto(胞质定位 )、p CMV/ myc/ nuc(核定位 )、p CMV/ myc/ mito(线粒体定位 )及 p CMV/ myc/ ER(内质网定位 )。转化大肠杆菌 TOP10感受态细胞 ,在氨苄青霉素阳性 L B培养基平板上筛选出阳性克隆。重组子经双酶切 ,PCR鉴定 ,最后对重组子进行序列测定。 结果  RT- PCR方法从弓形虫 RH株扩增 5 72 bp的 P2 4基因片段 ,分别构建重组质粒p CMV/ myc/ cyto- P2 4、p CMV/ myc/ nuc- P2 4、p CMV/ myc/ mito- P2 4和 p CMV/ myc/ ER- P2 4 ,酶切和 PCR鉴定产物大小与预期值相符合 ,序列测定分析进一步表明所克隆的基因为编码 P2 4抗原的基因片段。 结论 成功构建编码弓形虫表面抗原 P2 4基因真核细胞内定位载体重组质粒 p CMV/ myc/ cyto- P2 4、p CMV/ myc/ nuc- P2 4、p CMV/ myc/ mito- P2 4和p CMV/ myc/ ER- P2 4  相似文献   
19.
筛选日本血吸虫童虫早期诊断抗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日本血吸虫童虫早期诊断抗原及其表位.方法制备日本血吸虫可溶性童虫抗原(SSA),经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及Western blot后分别与日本血吸虫感染后10、21、42天兔血清进行酶联免疫印迹试验(EITB),筛选出能被早期感染血清所识别的抗原组分.用日本血吸虫感染后21天血清从噬菌体12随机肽库中筛选、富集、纯化、扩增与早期感染兔血清有高亲和力的噬菌体克隆,经动物实验初步评估其对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早期诊断效果.结果SDS-PAGE显示SSA的总条带数多于可溶性成虫抗原(SAWA),但大多为共同抗原.EITB结果显示SSA共出现12条早期反应抗原带,其中97 kDa和47 kDa抗原分子只能被感染后10天兔血清特异性识别;SAWA仅出现7条反应带,未显示只能被感染后10天兔血清识别的期特异性抗原分子.挑选出3个与感染后21天兔血清具有高亲和力的单克隆噬菌体,混合后分别用于检测感染日本血吸虫10、21 d鼠血清中IgG特异性抗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8.8%和64.4%.结论SSA中的97 kDa和44 kDa抗原分子及3个噬菌体随机12肽抗原模拟表位可能具有日本血吸虫感染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5-羟色胺(5-HT)体外对日本血吸虫母胞蚴运动性和体长的影响,并筛选5-HT作用的最适浓度与时间。 方法 取感染6~8周日本血吸虫的小鼠肝脏,碾磨后沉淀,孵化收集毛蚴,于1/2 RPMI 1640培养基(含10%小牛血清和常量抗生素)中培养48 h。待毛蚴转化为母胞蚴后,将一部分母胞蚴分别培养于浓度为0、0.1、1、10、100和1 000 μmol/L的5-HT培养基中48 h,另一部分母胞蚴用10 μmol/L 5-HT分别培养0.16、6、24和48 h,测定母胞蚴的活动率、体长与琥珀酸脱氢酶活力。 结果 用不同浓度5-HT培养母胞蚴48 h,随着5-HT浓度的增加,母胞蚴的活动率及体长均逐渐增加,浓度为10 μmol/L时两者均达到最大,分别为(65.6±1.5)%和(131.4±9.2) μm。用10 μmol/L 5-HT培养时,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母胞蚴的活动率、体长、琥珀酸脱氢酶活力均逐渐增加,24 h时活动率达最大,48 h时体长最长和琥珀酸脱氢酶活力最强。 结论 5-HT能显著影响体外培养的日本血吸虫母胞蚴的运动性和体长,其作用的适合浓度为10 μmo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