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17篇
医药卫生   23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目的了解鼠、蚤材料DNA模板长期保存后鼠疫菌特异性基因的检出率。方法应用双重式PCR技术,以鼠疫菌特异性基因Pla和Fra作为引物,进行PCR实验,比较DNA模板在-20℃冰箱保存3d和5年的检测情况。结果实验感染的动物脏器模板,检出阳性率从100%降到25.00%,印鼠客蚤和缓慢细蚤的模板检出阳性率分别从100%降为16.22%和23.33%;现场采集的22份动物脏器模板阳性率从100%降为22.73%;纯菌模板对照阳性率100%。结论鼠疫PCR阳性检出率与模板中的鼠疫菌含菌量及模板保存的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222.
奋斗呐对印鼠客蚤毒杀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筛选出优质高效的杀蚤剂,在现场实验的基础上,观察奋斗呐对印鼠客蚤的实验室毒效。方法药膜法。结果(1)当药物浓度在12.50mg/L以上时,KT50在7min以内:12.50、25.00、50.00、100.00mg/L的KT50分别为6.19、6.14、5.06和4.64min;(2)当药物浓度为100.00mg/L时,24h死亡率为100%;(3)100.00mg/L浓度药膜在室温和普通湿度下存放120d后,仍可使100%的试蚤死亡。结论奋斗呐5%可湿性粉剂毒力强,气味小,对人畜较为安全,残效时间长,可在控制家鼠鼠疫灭蚤中使用。  相似文献   
223.
鼠疫是典型的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病。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划分是认识和防制鼠疫的基础性工作。鼠疫生物地理群落(鼠疫自然疫源地)由生态地理景观型、宿主、媒介、鼠疫菌基因组型四要素组成,并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人类活动是影响鼠疫自然疫源地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先前发表的系列论文,整合对鼠疫自然疫源地各要素的研究成果,集中论述鼠疫自然疫源地划分和认识中的若干重要理念,为鼠疫和其他人畜共患病的防疫和监控提供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224.
解剖镜下观察不同浓度紫皮独蒜液(下称蒜液)杀灭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尾蚴和钉螺(Oncomelania)的效果,并记录所需时间;用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皮肤已涂抹不同浓度蒜液的小鼠,计算感染率。另设去离子水对照组。结果,蒜液原液杀灭血吸虫尾蚴的平均时间为(77.33±25.01)s,浓度为0.79%~50.00%蒜液杀死日本血吸虫尾蚴的平均时间为(299.67±18.96)~(73.00±1.73)s,而对照组中尾蚴在600 s内一直有活力;蒜液原液在1 d内可全部杀灭钉螺,而对照组钉螺2 d内死亡率为0;皮肤涂抹不同浓度的蒜液的小鼠感染率均为0,对照组小鼠感染率则为100%。表明蒜液有较好的杀灭日本血吸虫尾蚴和钉螺的效果,涂肤具有防御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的作用。  相似文献   
225.
目的观察26%四聚杀螺胺悬浮剂(MNSC)在云南省山区现场的灭螺效果。方法在云南省鹤庆县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有钉螺环境的玉米地和沟道,采用机械喷洒和喷壶喷洒灭螺,每种环境每种方法分MNSC和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WPN)2组。机械喷洒剂量6 g/m2,1次完成;喷壶喷洒每次剂量2 g/m2,3次,每次间隔7 d,总量6 g/m2。结果机械喷洒灭螺后7、15、30 d,玉米地MNSC组钉螺死亡率为88.68%~92.88%,WPN组为89.86%~90.32%,沟道MNSC组钉螺死亡率为89.97%~94.46%,WPN组为90.08%~96.74%,灭螺前和灭螺后2组钉螺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喷壶灭螺后7、15、30 d,玉米地MNSC组钉螺死亡率为66.14%~89.11%,WPN组为78.40%~91.22%,沟道MNSC组钉螺死亡率为84.13%~94.27%,WPN组为85.81%~95.26%,2组钉螺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26%四聚·杀螺胺悬浮剂在云南省山区现场灭螺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26.
云南省是受艾滋病影响较严重的省份之一,HIV感染者基数大,吸毒人群、外出务工人群、涉边婚姻人群占比较大。为深入推进云南省防治艾滋病工作,有效遏制艾滋病的传播与蔓延,云南省委省政府将艾滋病防治工作作为“人民战争”实施。本研究对云南省第四轮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2016—2020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研究,提炼经验成效,总结困难和不足,为下一阶段云南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的开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27.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病人合并感染马红球菌的实验室检测生物学特点,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对17例AIDS合并马红球菌感染病人的呼吸道样本进行分离培养和药物敏感实验,全血样本行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合实验室资料及相关病历资料综合分析。结果对2 860例AIDS病人做痰或肺泡灌洗液碱消化后培养,马红球菌培养阳性为17例,检出率为0.6%。呼吸道样本经过消化处理后能明显抑制杂菌生长(P0.05),并且合并马红球菌感染病人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较单纯HIV感染病人低(P0.05)。药敏实验中马红球菌对青霉素(17/17)、红霉素(1/17)和复方新诺明(2/17)都出现了不同程度耐药。结论云南地区艾滋病病人合并马红球菌感染率较其他机会性感染菌为低。且马红球菌比其他细菌更具有耐碱性,艾滋病病人合并感染时其T细胞免疫功能会进一步降低,该菌对于部分抗生素已经出现耐药性,及时有效的实验室监测对于指导临床诊断与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28.
收集整理近30a的鼠疫监测资料信息,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野鼠鼠疫疫源地,特别是玉龙鼠疫的发现、证实及其流行态势.结果发现玉龙存在野鼠鼠疫疫源地,目前正处于活跃时期,疫源地范围尚不清楚,由于疫区距中心城市较近,其潜在危害较大.玉龙鼠疫与剑川齐氏姬鼠、大绒鼠鼠疫可能同属一种类型的野鼠鼠疫自然疫源地,我省滇西北高海拔地区,尤其是有齐氏姬鼠、大绒鼠、喜马拉雅旱獭栖息的一些地带可能存在有鼠疫的活动.从鼠疫菌某些生物学特征看,玉龙鼠疫菌株能酵解甘油、麦芽糖、阿胶糖,不酵解鼠李糖、密二糖,脱氮阴性,与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分离的菌株相似,提示玉龙鼠疫有可能渊源于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可能是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沿横断山脉向南扩散的一种过渡型.这一研究发现将为进一步研究我国鼠疫遗传与进化提供一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29.
云南不明原因心源性猝死致病危险因素回顾性调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可能引起云南不明原因心源性猝死的致病危险因素,为进一步开展病因研究提供线索,为制定确实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全省22个疫区县(市、区)和10个对照县(市)开展1978~2004年的不明原因猝死病例和同发病例的回顾性调查,疑似猝死病例的搜索调查,将调查资料核实整理后进行致病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共调查云南230例不明原因心源性猝死病例,13例同发病例,68例非云南不明原因心源性猝死病例.34个可疑因素中筛选出人均年收入为保护性因素(OR0.432, 95%CI为0.299, 0.817).性别(OR5.018,95%CI为1.327, 18.353)、居住地海拔(OR1.002, 95%CI为1.000, 1.004)、血清CVB-IgM(OR3.290, 95%CI为1.990,7.653)、哭丧(OR4.380, 95%CI为1.177, 8.815)和上山采野生菌(OR3.375, 95%CI为1.160, 6.880)为致病危险因素.结论 云南不明原因心源性猝死的发生可能与性别、病区群众生活水平的高低、特定海拔范围内的地质、气候条件、肠道病毒感染、发病前有无受到强烈精神刺激、上山采野生菌是否接触过高致病性危险因素等有关.  相似文献   
230.
目的分析本院(2013~2018)年艾滋病患者机会性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耐药情况,为临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2013~2018)年本院收治的艾滋病患者样本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其耐药性及MRSA的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36名艾滋病患者中共收集金黄色葡萄球菌160株;各类标本中,痰类标本检出率最高,占40.6%,其次是血液标本(16.9%),对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其中检出MRSA 29株,各类标本中痰标本检出率最高,占34.5%,其次是分泌物标本(27.6%),其对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均为高度耐药,呈多重耐药性。本次研究的16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噁唑烷酮类、糖肽类、四环素类中的替加环素和呋喃类药物在本院目前均未发现耐药。结论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使用抗生素,有效控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特别是MRSA的感染和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