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3篇
医药卫生   4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21.
目的在无胸痛症状就诊的疑诊冠心病(CHD)患者中建立高效预测CHD可能性的诊断评分系统。方法回顾性分析1447例入院疑诊CHD的无胸痛症状但存在心悸、气短等其他不适症状的患者,对相关临床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并对危险因素依据比值比(OR)值分别赋值,同时计算危险积分。建立以非胸痛症状就诊人群CHD诊断评分方案。通过计算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下面积及进行危险积分和CHD发生率相关性分析,检验诊断评分方案的效能。结果无胸痛症状的疑诊CHD人群的CHD发生率为53.70%。年龄、男性、吸烟史、高血压及糖尿病史是非胸痛症状就诊人群的CHD危险因素。诊断评分方案:ROC曲线下面积为0.730,并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ROC曲线确定诊断临界点为6分,评分方案敏感度0.743、特异度0.624。危险积分范围:0~13分。危险积分越高,CHD发生率越高。危险积分和CHD发生率呈线性关系。结论诊断评分方案简单、实用,可有效预测无胸痛就诊的人群CHD的可能性,在临床实践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22.
主动脉夹层合并冠心病的联合介入治疗(附8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覆膜支架联合PCI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冠心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5年1月至2007年7月完成的8例覆膜支架联合PCI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冠心病患者,首先完成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置入术,3~7d后完成PCI。观察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疗效。结果经左桡动脉行主动脉造影:夹层破裂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外缘0~10mm 1例、11~30mm 4例,31~50mm 3例,其中1例有2个破裂口,余7例均为单破裂口。7例主动脉夹层向下累及肾动脉及其以下的血管。1例置入Talent支架,7例置入Aegis支架,共8枚(直径34—38mm,长度100—140mm)。1例覆膜支架封闭左锁骨下动脉,术后无上肢和脑缺血症状。覆膜支架置入成功率100%。术后即刻造影:4例近端破裂口完全封堵,4例少量残余内漏。术后住院期间2例胸背部仍有疼痛,复查增强螺旋CT,原内漏无扩大,经对症止痛逐渐好转,无截瘫、死亡等并发症发生。冠状动脉造影证实8例中单支病变4例,2支病变3例,3支病变1例。靶病变平均狭窄85.6%±14.0%.靶血管参考直径2.8±0.3mm。对11支靶血管共置入12枚支架,其中1例于前降支置入2枚相连支架。支架平均长度23.5±13.6mm。PCI即刻成功率100%,无PCI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期1~31个月(平均18.0±8.5个月),8例均存活,无迟发内漏或需二次手术者及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结论覆膜支架联合PCI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冠心病安全可行,手术成功率高,术后患者恢复快,冠状动脉PCI的抗凝治疗未对大动脉支架术后构成不良影响,更长期的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423.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冠心病1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6例冠心病病人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19枚,均1次置入成功。术后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8个月均存活,卫例发生再狭窄。对该法的作用机制和操作经验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24.
目的对靶血管存在非梗死相关(non-infarct related lesions,N-IRL)病变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 arction,STEMI)患者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策略及临床预后进行研究。方法回顾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接受直接PCI的STEMI患者41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共75例。根据N-IRL是否行PCI进行分组:研究组在处理梗死相关病变(infarct-related lesion,IRL)的同时干预N-IRL,共33例;对照组仅干预IRL,共42例。研究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target vessel revascularization,TVR)、再住院(复发心绞痛和心力衰竭)。结果研究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43.16±6.88)mm比(46.24±3.48)mm,P=0.014]低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2.47±5.31)%比(59.07±6.87)%,P=0.022)]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N-IRL位于IRL近端比例(57.6%比33.3%,P=0.036)、平均置入支架数[(1.88±0.66)枚比(1.07±0.26)枚,P0.001]、平均使用支架总长度[(51.41±19.15)mm比(25.45±9.48)mm,P0.001]及平均对比剂用量[(140.61±45.41)ml比(119.05±35.32)ml,P=0.024]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他PCI相关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可疑的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CIAKI)和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6);其中心源性死亡、TVR及再住院的风险比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年龄(HR 1.07,95%CI 1.01~1.12,P=0.019)、前壁心肌梗死(HR 4.10,95%CI 1.26~13.33,P=0.019)、N-IRL血管直径(HR 0.19,95%CI 0.06~0.60,P=0.004)、左主干(LM)或左前降支(LAD)近段病变(HR 3.01,95%CI 1.01~8.96,P=0.048)为MACE的预测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R 1.07,95%CI 1.01~1.13,P=0.015)、N-IRL血管直径(HR 0.25,95%CI 0.08~0.86,P=0.027)依然为M ACE的预测因素。以N-IR L位于IR L远端为亚组A,亚组A中研究组M ACE(H R 0.20,95%CI 0.05~0.80,P=0.022)和TVR(HR 0.10,95%CI 0.01~0.89,P=0.039)的风险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亚组A中两组患者心源性死亡和再住院的风险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N-IRL位于IRL近端为亚组B,亚组B中两组患者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8)。结论对于IRL远端的N-IRL,选择药物治疗是合理的;对于IRL近端的N-IRL,必要时行PCI可能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425.
目的评估碘克沙醇对中国慢性肾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和对比剂诱发急性肾损伤(CIAKI)的影响。方法自2013年10月30日至2015年10月9日在中国的30个中心入选3042例患者,对入选的患者住院期间观察3 d,出院后随访1个月。根据患者是否存在慢性肾病分为慢性肾病组(105例)和非慢性肾病组(2937例)。主要研究终点为住院期间即PCI术后72 h MACCE(包括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卒中、支架内血栓、心源性死亡及心肌梗死)和CIAKI的发生率。次要终点为PCI术后72 h~30 d的MACCE发生率。结果 (1)慢性肾病组患者年龄[(66.28±9.32)岁比(62.89±10.90)岁,P=0.003]、高血压病(83.81%比59.14%,P0.001)、充血性心力衰竭(15.24%比1.94%,P0.001)、血脂异常(73.33%比57.44%,P=0.001)、糖尿病(51.43%比23.90%,P0.001)、消化性溃疡(6.67%比2.86%,P=0.036)及缺血性卒中(20.00%比9.02%,P0.001)比例均高于非慢性肾病组,既往应用抗高血压药(83.81%比69.83%,P=0.002)、利尿药(11.43%比4.09%,P=0.002)、调脂药物(84.76%比74.60%,P=0.018)、降糖药物(43.81%比17.23%,P0.001)、抗血小板聚集药物(94.29%比78.21%,P0.001)和抗凝药物(39.05%比24.28%,P=0.001)比例均高于非慢性肾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慢性肾病组和非慢性肾病组患者手术路径(桡动脉路径92.38%比96.97%,尺动脉路径5.71%比2.83%,股动脉路径0.95%比0.03%,肱动脉路径0.95%比0.17%;P=0.006)、术前水化容积[(905.94±486.04)ml比(521.20±344.76)ml,P0.001]、术后水化容积[(859.00±433.97)ml比(712.42±419.74)ml,P=0.011]、水化总量[(1407.78±773.45)ml比(976.20±592.68)ml,P0.001]、术后病变狭窄程度[(2.10±3.81)%比(1.04±4.15)%,P0.001]、对比剂剂量[(114.48±52.44)ml比(141.35±57.86)ml,P0.001]和机器注射对比剂流率[(3.38±1.02)ml/s比(4.67±1.29)ml/s,P0.001]等围术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慢性肾病组PCI术后应用β阻滞药(11.43%比19.31%,P=0.043)、调脂药物(17.14%比28.77%,P=0.009)、他汀类药物(16.19%比27.99%,P=0.008)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28.57%比39.94%,P=0.019)比例均低于非慢性肾病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PCI术后72 h~30 d MACCE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CIAKI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碘克沙醇对行PCI的中国慢性肾病患者与非慢性肾病患者MACCE和CIAKI发生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26.
正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心血管系统的危重疾病,病死率非常高[1]。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的首选策略,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D2B)与STEMI病死率密切相关,目前指南要求D2B时间90 min,患者可以有最大的获益[2]。同时D2B时间也是评价急诊PCI质量的重要指标,D2B时  相似文献   
427.
目的:评价第二代生物可降解涂层钴铬合金西罗莫司洗脱支架EXCROSSAL治疗原发原位冠状动脉病变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纳入CREDIT Ⅱ研究和CREDIT Ⅲ研究中置入EXCROSSAL支架的冠心病患者,CREDIT Ⅱ研究是一项随机对照研究,CREDIT Ⅲ研究是一项单臂研究。本研究从2013年11月至...  相似文献   
428.
目的 探讨老年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的患者行逆向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04年1月至2015年5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行逆向介入治疗的≥60岁老年CTO患者119例(老年组)及同期行逆向介入治疗的<60岁CTO患者136例(非老年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逆向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与非老年组比较,老年组更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均P<0.05);老年组欧洲心血管手术危险因素评分系统(EuroSCORE)评分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01)。老年组合并双支和三支血管病变患者多于非老年组(均P=0.000);而老年组发生单支血管病变患者数低于非老年组(P=0.000)。老年组SYNTAX评分高于非老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非老年组CTO时间为3~12个月的病例明显多于老年组,而老年组CTO时间为6~9年和>9年的病例明显多于非老年组(均P=0.000)。结论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逆向介入治疗对老年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29.
目的观察女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并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连续入选2002年6月至2021年8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诊治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 依据性别进行分组。收集患者不同时期的临床及主动脉影像学资料, 记录住院期间和出院后30 d内及1、5年全因死亡(按死亡时间分为院内死亡、院外死亡, 其中院内死亡包括术前死亡、术中死亡和术后死亡;按死亡原因分为主动脉原性死亡、心原性死亡及其他原性死亡)、卒中、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等的发生情况。30 d内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包括新发截瘫、腔内修复术后综合征及主动脉原性死亡;远期(出院后1年及以上)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包括主动脉原性死亡、再发主动脉夹层、主动脉覆膜支架内漏及远端溃疡事件。对比不同性别组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在不同性别组中分别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临床因素与30 d内全因死亡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 094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 年龄(53.9±12.1)岁, 其中男性861例(78.7%), 女性233例(21.3%)。(1)临床特征:与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