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1.
目的 对比非甾体类药物(NSAIDs)、透明质酸钠(HA)、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三种方法治疗膝骨关节炎各个时期的疗效.方法 对60例关节镜下确诊为膝骨关节炎的病人随机分3组,分别用:(1)术后用NSAIDs治疗2~4周;(2)术后注射HA 1~2疗程;(3)术后取髂脊骨髓进行分离培养出BMSCs再进行回植到膝关节中等3种方法治疗.分别在术后3个月、1年、3年的时间进行随访、并用WOMAC指数评分法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两两对比组间的治疗效果.结果 3个月随访显示3组在治疗结果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随访显示HA组和BMSCs组与NSAIDs组相比治疗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3年随访显示3组间治疗效果都有统计学显著差异.结论 3种方法对骨关节炎的早期疗效都较好,但BMSCs的长期效果要优于其他2种方法.  相似文献   
22.
23.
目的应用Starr复位架经皮复位、骨盆前环皮下钉棒系统(INFIX)与前柱拉力螺钉固定治疗Tile B/C型骨盆骨折,比较疗效并探讨操作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2016年4月—2017年6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收治的35例Tile B/C型骨盆骨折患者,其中B1型4例,B2型10例,B3型5例,C1型10例,C2型6例;男性16例,女性19例;年龄22~66岁,平均42岁。前环损伤采用INFIX内固定系统固定19例(INFIX组),采用前柱螺钉固定16例(前柱螺钉组)。骨盆后环损伤均采用骶髂关节螺钉固定。记录各组Starr架复位时间、前环内固定置入时间、透视次数等,按Matta标准评定骨盆骨折复位质量,功能评分采用Majeed功能评分量表。结果两组患者Starr架复位时间分别为(30. 3±11. 2) min、(34. 4±5. 9) min;INFIX组内固定置入时间(25. 4±2. 1) min,前柱螺钉组(38. 0±4. 2)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透视次数分别为(30. 2±3. 5)次、(26. 1±9. 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tta标准评定骨折复位结果显示INFIX组优10例,良8例,差1例;前柱螺钉组优9例,良6例,差1例。Majeed功能评分显示INFIX组优8例,良11例;前柱螺钉组优10例,良6例。两组骨折复位及功能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tarr复位架辅助复位灵活可靠,INFIX或前柱螺钉固定治疗Tile B/C型骨盆骨折操作简便、疗效确切;经皮复位微创螺钉置入技术具有明显临床优势及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4.
背景: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由于解剖位置的特殊性,手术入路及内固定的选择尚未达成共识。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新型钢板与临床3种常见内固定物固定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验证新型钢板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名志愿者胫腓骨CT数据,设计新型钢板,导入SolidWorks软件,建立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模型,同时建立4组内固定模型(新型钢板、L型锁定钢板、斜T型钢板、拉力螺钉),施加轴向载荷500,1 000,1 500 N,比较不同内固定模型骨折块最大位移及内固定物应力分布与峰值。结果与结论:不同内固定模型骨折块的位移、内固定物的应力峰值均随轴向力的增加近似等比增大,位移云图、应力云图呈现相似的分布特征。(1)在3种载荷下,斜T型钢板组骨折块位移最小,拉力螺钉组骨折块位移最大,新型钢板组骨折块位移较L型锁定钢板组小;新型钢板组、L型锁定钢板组、拉力螺钉组骨折块位移最大值均位于外侧缘近端,从近端至远端位移逐渐减小,斜T型钢板组骨折块位移最大值位于外侧缘中部,从外侧向内侧位移逐渐减小;(2)在3种载荷下,斜T型钢板组内固定物应力峰值最大,L型钢板组内固定物应力峰值最小,新型钢板组内固...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的手术适应证、手术入路、术后处理及并发症防治。方法1998-01~2005-01,分别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髂腹股沟入路和Smith-Peteron入路,前或后入路,以及前后联合入路或扩大的髂股入路,手术治疗87例髋臼骨折患者。其中,车祸伤74例,高处坠落伤13例。急性损伤78例,陈旧性损伤9例。根据Letournel分类,后壁骨折16例,其中合并股骨头后脱位7例;后壁骨折+后柱骨折21例;前壁骨折+前柱骨折12例;双柱骨折19例;髋臼横形骨折26例。结果术中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术中或术后输血53例,输血200~3 500 mL。术后伤口无感染,4例表皮局部坏死,经换药后治愈。87例获随访1~5年,平均3.2年。按照美国骨科学会评价标准,优56例(64.36%),良21例(24.13%),可7例(8.04%),差3例(3.4%),优良率为88.49%。术后发生异位骨化5例,1例术后10个月发生股骨头坏死。结论有移位的髋臼骨折应尽早手术治疗,以恢复髋关节的稳定性、连续性及髋臼软骨面的光滑性,这对于髋关节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6.
关节镜下人工韧带移植重建膝前后交叉韧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研究关节镜下应用人工韧带重建膝交叉韧带的疗效。方法应用LARS人工韧带对16例交叉韧带损伤行关节镜下重建,术后予以早期康复锻练,对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时间55~96min,平均65min。16例均随访3~30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无滑膜炎、韧带断裂、活动受限等并发症。按照IKDC评分标准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评估,术后膝关节功能均得到良好恢复。结论LARS人工韧带的应用能避免取材部位的并发症,操作简便,可早期康复锻炼,极好的恢复关节屈伸度,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7.
临床上桡骨远端骨折多见于中老年人,受伤后容易导致桡骨远端粉碎及关节面塌陷,对于涉及关节面的C型骨折,传统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难以使关节面达到解剖复位,治疗不当易致骨折畸形愈合及创伤性关节炎,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1].2008年6月以来,我科分别采用单侧多功能组合架外固定和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内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并对比分析两种方法对腕关节结构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的手术治疗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10—2016-08行手术治疗的11例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均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末次随访时采用AOFAS评分标准评定踝关节功能。结果 1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2.5(12~36)个月。术后4~6个月骨折均愈合,无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均较术前改善,恢复至伤前的生活及工作;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优9例,良2例。2例出现创伤性关节炎表现,X线片显示踝关节间隙变窄。与健侧比较,踝关节活动受限角度均15°。结论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可以较好地恢复关节面的平整,矫正踝关节力线异常,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9.
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居正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0):1474-1475
目的 观察髋关节置换术(全髋和半髋)与常规内固定手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5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患者,其中55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全髋组),60例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半髋组),43例接受常规的内固定手术(对照组).观察三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卧床时间,并分析各组关节活动范围、Harris评分和患者疼痛情况(VAS评分).结果 全髋组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均高于半髋组(均P<0.05),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最短.全髋组和半髋组的卧床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全髋组和半髋组的关节活动范围均大于对照组(均P <0.05),全髋组的Harris评分均高于其他两组(均P<0.05).结论 相比较内固定手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