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8篇
医药卫生   269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201.
1969年 Allensworth 等报告同一家系两例窦性停搏患者,心肌活检示心肌淀粉样变。1972年 Livesley 等报告同一家系中四人患有窦房结疾患,称之为家族性病窦综合征。我们在一个家系中观察到三例,现报告如下。先证者(住院号211884),女性,22岁。因左下腹发现肿块于1985年11月8日入院。幼时常觉头晕,成年后作一般活动无不适,剧烈活动后觉心悸,无晕厥史。未用过特殊药物。体检:血压110/64毫米汞柱,心率39次/分,律齐,无杂音,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左下腹可触及一儿头大囊性肿块,无压痛及血管杂音。血沉及抗 O  相似文献   
202.
203.
目的观察焦虑抑郁心理状况对心脏起搏患者细胞粘附分子、纤溶活性的影响.方法选择39例经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有焦虑抑郁心理问题的心脏起搏患者为研究组及32例无心理问题的心脏起搏患者为观察对照组,另选择2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其血浆细胞粘附分子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P-Selectin)、E-选择素(E-Selectin)、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及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水平.结果心脏起搏患者血浆细胞粘附分子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其中有焦虑抑郁心理问题者又明显高于无焦虑抑郁者(P<0.05).结论心脏起搏患者存在高水平的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纤溶活性明显下降,而焦虑抑郁状况则进一步加重了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204.
对 2 6例 <5 0岁及 6 1例 >6 0岁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进行对比观察 ,其中 6 8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探讨中青年人AMI的临床特点。结果表明 :老年组比中青年组具有更多的危险因素 ,老年组临床多有心绞痛 ;中青年组急性心力衰竭较老年组高 ,心肌梗死发作多有明显诱因 ,如大量饮酒 ,超负荷运动等 ;病死率两组相似。提示中青年人AMI的高危性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205.
经导管堵塞治疗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的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导管介入法堵闭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PDA)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对21例经导管检查及主动脉峡部造影证实后的PDA患者,12例用海绵塞,4例用Gianturco弹簧圈,5例用Amplatzer导管堵闭器堵闭。〖结果〗20例堵闭术获得成功。对成功的病例平均追踪43月,18例完全堵闭,1例有少量残余分流,1例3月3后脱落,无其它并肆症。〖结论〗导管介入法堵闭PDA适用于各种年龄患者,创伤小,治愈率高,并  相似文献   
206.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Ⅱ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对冠心病合并Ⅱ型糖尿病和不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合并糖尿病组血管病变支数明显大于非糖尿病组,弥漫性病变血管比例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合并糖尿病组人院时心功能显著差于非糖尿病组。结论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时,冠脉病变更加严重而弥漫,心功能差。  相似文献   
207.
探讨心脏起搏早期对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 (VWF)和可溶性P 选择素 (SPS)的影响及其意义。对 32例不同方式起搏患者及 2 0例对照者采用酶联免疫双抗夹心法测定术前及术后 7~ 8天的VWF及SPS。结果 :心脏起搏患者术前存在高水平的VWF、SPS ,术后血浆VWF及SPS随临床症状的改善而显著下降 ,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结论 :心脏起搏早期明显降低血浆VWF及SPS水平 ,由于血浆VWF、SPS分别是反映血管内皮功能和血小板活性的特异敏感分子标志物 ,因此 ,心脏起搏早期在改善临床症状的同时伴有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和血小板活性的降低。而起搏患者术前、术后高水平的VWF、SPS可能是术后的起搏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208.
例1 患者男性,60岁。因突发恶心、呕吐、心悸、继而晕厥急诊入院。入院前4h服用川乌药酒约 30ml,20min后出现口舌及四肢麻木、恶心、呕吐胃内容物4次,感心悸,入院前1h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进而晕厥。入院时血压 60/45mmHg(1mm Hg=0.133 kPa),心率 170次/min,心律不齐,急查电解质及血糖均正常,心电监护示反复多形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临床诊断为急性乌头碱中毒。入院后立即吸氧,补充血容量,阿托品1mg静脉注射,间隔1h1次,共6次,出现阿托品化后改为间隔6h1次,…  相似文献   
209.
目的:探讨老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leep apnea syndrome,SAS)患者睡眠时用心房起搏方式增加心率的治疗作用。方法:因症状性心动过缓行心房心室同步起搏的中枢型或阻塞型老年SAS患者16例,每例患者连续3晚经多导睡眠图检查等监测,第1晚所有患者进行基础评估后随机分组,第2晚一组自身心律模式、另一组心房超速起搏模式(夜间基础平均窦性心率基础上增加15次/min)下评估,第3晚两组监测模式互换,分析比较两种不同模式总的睡眠呼吸暂停和低通气事件。结果:基础评估24h自身平均窦性心率为(55±9)次/min,较心房超速起搏模式频率[(72±4)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身节律模式时总的睡眠时间为(322±48)min,与心房超速起搏模式[(330±52)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通气指数从自身节律模式时的9±3减少到心房超速起搏模式时的3±3(P<0.01);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从自身节律模式时的28±21减少到心房超速起搏模式时的10±13(P<0.01)。结论:心房超速起搏可明显降低中枢性与阻塞性老年SAS患者睡眠呼吸暂停事件的发生,而不减少总的睡眠时间。  相似文献   
210.
目的:评价采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心脏起搏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根据所采用的电极导线分为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组和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组,观察两组患者在植入术中及术后1个月、3个月起搏参数变化与并发症情况。结果:①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组(125例)手术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明显延长(P〈0.01);②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组术中心房、心室的起搏闽值高于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组(P〈0.05),但术后1个、3个月无统计学差异;③术后1个、3个月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组阻抗低于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组(P〈0.05);④术中、术后两组感知闽值无统计学差异;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组1例电极脱位,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组心房和心室电极脱位各1例。结论:采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心脏起搏安全而且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