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5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93.
目的 探讨外科重构手术(解剖和功能重构手术)治疗终末期心脏瓣膜病患者心、肺功能变化情况,并评价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5月至2016年7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胸外科行外科重构手术治疗的47例终末期心脏瓣膜病患者,对术前、术后不同时间段的心功能及肺功能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7例,死亡率14.9%.死亡主要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低心排量综合征及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术后早期(出ICU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心胸比率、左心房内径、肺动脉收缩压等均较术前明显缩小和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改善(P <0.05),肺功能相关指标如肺活量(VC)、肺总量(TLC)、用力肺活量(FVC)、最大通气量(MVV)、50%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速(MEF50)等较术前改善不佳,甚至加重(P<0.05);术后6、12个月,VC、TLC、FVC、MVV、MEF50等肺通气功能指标较术前改善(P<0.05),但术后肺功能相关指标如残气量、第1秒呼出的气体量等较术前未见明显改善(P>0.05),一氧化碳弥散功能甚至较术前降低(P<0.05).结论 外科重构手术可改善终末期心脏瓣膜病患者心、肺功能,可作为心脏移植前的替代治疗.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总结胸腔镜下T3~4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原发性手汗症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胸腔镜下T3~4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80例原发性手汗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0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手掌多汗症状立即消失,手术时间(42.5±15.7) min,住院时间(3.9±0.6)d.无霍纳综合征及死亡病例.62例患者随访6~24个月,发生轻度代偿性多汗26例,均无复发.结论 胸腔镜下T3~4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是治疗原发性手汗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胸腔镜微创治疗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42例,全部采用胸腔镜微创技术施行胸腺扩大切除术。其中I型23例,Ⅱa型11例,Ⅱb型7例,Ⅲ型1例。随访观察胸腺瘤及重症肌无力术后转归及复发情况,并对患者年龄、性别、病理类型以及重症肌无力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胸及手术死亡病例,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出院,完全缓解率64.3%,总有效率85.7%。结论胸腔镜下行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技术是安全可行的,疗效确切,且有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瓣膜钙化与瓣膜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 4组诊断明确的病例 ,其中I组为瓣膜严重狭窄钙化 ,II组为轻度钙化 ,III组试验对照组 (主要为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 ) ,IV组则为空白对照组。年龄 9~ 67岁 ,平均 (37 2± 5 4)岁 ;体重 2 8~ 57kg,平均 (40 5±3 9)kg。其中男 39例 ,女 31例。无感染性心内膜炎史 ,无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降低等代谢病史。I、II、III组自手术切除标本上取瓣叶组织 ,而IV组选取手术切除的右心耳部分组织检测内皮细胞活性(台盼蓝染色法、葡萄糖代谢率、3H TdR掺入量 )、凋亡组织钙和组织湿度。结果 I、II组凋亡细胞和凋亡小体的数目即AI为 (3 4± 1 6、1 8± 1 3)明显高于III、IV两组 (0 5± 0 3、0 3± 0 2 ) (P <0 0 5) ;I组的活细胞百分率 (2 4 3 % )较其他组显著降低 (P <0 0 5) ,且I组的葡萄糖代谢率 (0 72± 0 1 3)较II、III、IV 3组 (2 75± 0 0 9、2 84± 0 1 5、2 83± 0 2 2 )明显降低 (P <0 0 5) ;3H TdR掺入量的改变与葡萄糖代谢率的结果一致。I组的组织钙含量 (1 4 2 0± 1 73)显著高于其他 3组 (P <0 0 5) ,II组的含量 (2 0 5± 0 72 )较III、IV两组 (分别为 0 44± 0 1 1、0 41± 0 0 7)明  相似文献   
97.
人-猪异种生物瓣瓣膜材料的实验构建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用组织工程的方法实现异种生物瓣瓣膜材料的内皮化 ,制备新一代的生物瓣瓣膜材料。方法 取自肉联厂宰杀后 2小时内 4℃冰水保存的 8只猪心 ,在无菌条件下取出主动脉瓣分成 4组 :1组戊二醛 (GA) ,2组环氧氯丙烷 (EC) ,3组环氧氯丙烷 +左旋谷氨酸 (EC+L - GA) ,4组环氧氯丙烷 +左旋谷氨酸 +细胞提取液 (EC+L -GA +CE)。再将新生儿脐带 (离体后 6小时内 )用胰蛋白酶消化制备种子细胞 ,接种于加入 M199(10 %的胎牛血清 +2 0 %的混合血清 +黏附蛋白 +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的培养液中进行种植 ,每日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 ,并进行内皮细胞 因子的定性检测、细胞生长覆盖密度的检测、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 结果 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 :1组未见细胞生长 ,2组可见有细胞呈散在性生长覆盖 ,但较 3、4组的细胞数及覆盖率明显降低 (P<0 .0 1)。光镜和电镜观察 :1组未见有内皮细胞生长 ;2组可见有散在的内皮细胞生长 ;3组内皮细胞局部生长并可见细胞脱落 ;4组内皮细胞生长于原瓣叶的无细胞纤维支架上 ,并呈单层紧密排列 ,少见有细胞脱落或丢失 ,细胞沿纤维嵌合排列 ,细胞下组织呈间隙稀疏构成 ,有少量的基质成分和散在的胶原纤维 ,细胞沿纤维间隙排列、嵌合生长 ,形成空间三维排列生长的内皮  相似文献   
98.
桡动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应用越来越多,2000年1月至2008年6月我们对917例冠心病病人实施CABC时运用桡动脉并进行随访,疗效较好,现总结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本组917例中男634例,女283例.年龄32~87岁,平均(59.5±12.0)岁.均有不稳定心绞痛病史.  相似文献   
99.
目的评价东莨菪碱和氯胺酮对主动脉阻断所致脊髓缺血性损伤保护作用.方法2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东莨菪碱组、氯胺酮组、东莨菪碱+氯胺酮组.每组肾下主动脉阻断30min,动态监测脊髓血流量(SCBF)、后肢运动功能、组织水含量及组织学改变.结果再灌注20 h,后肢运动功能东莨菪碱+氯胺酮组优于对照组(t=5.36,P<0.05),脊髓水含量东莨菪碱+氯胺酮组比对照组减少10.5%(t=4 01,P<0.01),组织学改变东莨菪碱+氯胺酮组最轻,对照组最严重.阻断中及开放2 h东莨菪碱+氯胺酮组SCBF比值较对照组显著增加.结论东莨菪碱和氯胺酮联合应用比单独应用能更有效地预防脊髓缺血性损伤.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观察和研究超滤(UF)结合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1 1"的方法 在终末期心脏瓣膜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5年8月至2006年12月间选择18例终末期心脏病患者,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28~72岁,平均年龄41.6岁.其中单纯性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6例、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伴狭窄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联合二尖瓣狭窄关闭不全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4例、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单纯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2例,主动脉瓣狭窄伴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非三尖瓣病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的三尖瓣关闭不全.2例合并有冠状动脉病变,合并不同程度的多脏器功能障碍者16例,心源性恶液质9例,重度肺动脉高压10例,合并有房颤9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脑栓塞者1例,心胸比0.90~0.99,射血分数(EF)0.20~0.32,病程5~41年,均为心功能Ⅳ级.先进行CRRT治疗3 d,为手术创造条件,共实行手术15例,在随后的手术中,应用体外循环加UF的方法 .结果 CRRT治疗后只有静脉氧饱和度(SvO2)由40.0±10.3升高到49.0±8.0,第二天PA由57.9±11.2 mmHg降低到46.4±9.3和43.8±7.4 mmHg(P<0.05),EF和CI第三天分别由29.2±2.4和30.2±1.0升高到40.9±2.8和38.0±2,2(P<0.05).LA第三天由6.3±0.3 mmol/L降低到3.0±1.1 mmol/L水平(p<0.05).术毕心脏自动复跳12例,电复律3例,均顺利脱机,返回ICU后发生低心排综合征2例,植入IABP辅助,24~36h后顺利撤离.机械辅助呼吸8~32 h.手术毕EF和心脏指数(CI)在术后48 h开始好转,由34.2±2.4和3.1±2.1 L/min/m2升高到48.4±2.0和3.7±0.8 L/min/m2.PA在48 h开始由42.1±3.1 mmHg降低到25.4±1.7 mmHg.所有病人均顺利康复出院,术后随访6月,心功能提升1级6例,提升2级8例,未明显改善1例.结论 UF和CRRT的"1 1"方法 在终末期心脏瓣膜病人的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