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5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应用长链非编码RNA GAS5 (LncRNA GAS5)过表达质粒(pEGFP-C1-GAS5)转染SD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观察其对心肌成纤维细胞活化增殖的影响.方法 提取SD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刺激其增殖,分为pEGFP-C1-GAS5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应用LncRNA GAS5基因的过表达质粒 (pEGFP-C1-GAS5)通过脂质体瞬时转染细胞,48 h后收获细胞.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GAS5、Ⅰ型胶原前胶原(Col1A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分析Col1A1和α-SMA蛋白表达变化,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结果 TGF-β1刺激心肌成纤维细胞后,qRT-PCR结果显示 LncRNA GAS5的表达量较正常组下降(P<0.05);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转染了pEGFP-C1-GAS5的实验组,qRT-PCR结果显示实验组的GAS5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同时α-SMA和Col1A1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染pEGFP-C1-GAS5的实验组α-SMA和Col1A1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MTT法检测结果表明在实验组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力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 过表达LncRNA GAS5可显著降低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力,提示GAS5有抑制心肌成纤维细胞的活化增殖的作用,为以后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HDAC3)在大鼠H9C2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其部分机制研究.方法 将H9C2细胞分为以下3组: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I/R)组、I/R+曲古霉素(TSA)组.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检测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水平;Western blot法测定细胞内HDAC3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DAC3 mRNA表达情况.结果 MTT法检测结果显示: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R组、I/R+TSA组抑制率均显著提高,并且I/R组显著高于I/R+TSA组;I/R组LDH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I/R+TSA组显著低于I/R组;Western blot检测显示:I/R组、I/R+TSA组HDAC3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I/R+TSA组显著低于I/R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R组、I/R+TSA组HDAC3的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I/R+TSA组显著低于I/R组.结论 HDAC3表达上调可能在H9C2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3.
非移植性外科重构手术治疗终末期心瓣膜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终末期心瓣膜病患者围手术期进行严格管理后施行非移植性外科重构手术(解剖和功能重构手术),评价其术后的临床效果和应用前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09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1例终末期心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7例;年龄27~74岁,平均年龄40.4岁。术前3 d所有患者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9例患者术前1~3 d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行二尖瓣置换术1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三尖瓣置换术4例、双瓣膜置换术7例;所有患者同期行心房、心室减容术:包括左心房部分切除或折叠术19例次、左心室部分切除术7例次、左心房+左心室减容术5例次、右心房部分切除术21例次、右心室部分切除术3例次。同期行De Vega成形术5例、三尖瓣成形环成形术14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例。术后和随访期采用超声心动图观察患者的心功能、心房和心室的改变。结果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死亡1例,1例术后胸腔引流量增多,经二次开胸止血后并发纵隔和切口感染,自动出院。失访1例;随访29例,随访时间3~12个月。随访期间死亡3例,其中2例心功能不全加重,1例突发脑卒中。随访12个月时,患者心功能改善明显,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12例、Ⅱ级7例、Ⅲ级3例、Ⅳ级3例。术后12个月射血分数(54.00%±8.00%vs.25.00%±3.00%)和心脏指数[3.30±0.50 L/(min.m2)vs.1.10±0.30 L/(min.m2)]均较术前明显增高,而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52.00±10.00 mm vs.95.00±12.00 mm)和左心房内径(39.00±8.00 mm vs.70.00±12.00 mm)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结论终末期心瓣膜病患者通过术前积极的调整和准备后施行非移植性外科重构手术,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患者的一种新选择。  相似文献   
64.
65.
微创心脏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是近10年来在心脏外科发展最活跃和最迅速的临床新技术[1].它不同于50余年来经典的心脏外科手术如正中开胸、纵劈胸骨进行心外或采用体外循环的心内直视手术,而是采用小切口或借用各种特殊的手术器械进行某些心脏手术.微创心脏外科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和规范,如小切口的长短、标准的胸部锁孔设计(port)、股动静脉插管的应用以及肌体手术创伤的评价和控制等.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心脏手术后患者不同酸碱度对鱼精蛋白中和肝素的影响。方法:我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5月期间对352例心脏病患者行体外循环手术,麻醉后即测正常活化凝血时间(ACT)值,在打开心包后按2.5 mg/kg从中心静脉给予肝素,在体外循环结束时,鱼精蛋白的剂量从肝素的1.5倍开始在升主动脉根部给药,测量中和后的ACT值,并依此作为追加鱼精蛋白量的参考。按体外循环结束时其酸碱度不同分为3组,观察比较各组肝素与鱼精蛋白总量之比、中和后ACT值,并观测3组术后6 h、12 h及24 h引流量及术后总引流量。结果:在酸性环境下,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剂量及术后引流量高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非酸性环境下,鱼精蛋白和肝素比平均值为1.63∶1;在pH<7.31或剩余碱(BE)<-6时,鱼精蛋白的用量显著增加,鱼精蛋白和肝素比平均值为2.33∶1。结论:不同酸碱度对鱼精蛋白拮抗肝素有较大影响,酸性环境下鱼精蛋白的中和作用会减弱,鱼精蛋白用量增加,术后引流量也会增多。在体外循环结束时,测得pH<7.31或BE<-6时,建议纠正酸碱平衡的同时适量追加鱼精蛋白。  相似文献   
67.
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 bicuspid aortic valve, BAV) 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畸形[1-2], 不仅可发生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感染性心内膜炎, 而且可导致升主动脉瘤样扩张, 甚至并发主动脉夹层.因此, 心血管外科手术在处理主动脉瓣畸形的同时应积极处理扩张的升主动脉.2006年1月~2010年6月, 笔者对29例BAV伴升主动脉扩张患者在进行主动脉瓣置换同时行升主动脉成形或替换, 报道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合并冠心病的高危因素,探寻提高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围术期冠状动脉(冠脉)造影选择性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7-06我院173例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冠脉造影(CAG)检查。按是否同期诊断冠脉病变分为冠脉病变组和无冠脉病变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冠脉病变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疗效的差别。结果:CAG结果显示,39例合并冠心病,发生率为22.5%,其中24例同期行冠脉旁路移植术。统计分析表明冠脉病变发生与心脏瓣膜疾病类型之间无明显关联(χ~2=4.045,P=0.132);而年龄≥55岁(OR=4.779,P=0.001)、有典型胸痛症状(OR=102.218,P=0.001)、合并糖尿病(OR=7.436,P=0.016)则是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合并冠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年龄≥55岁、有典型胸痛和合并糖尿病的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前行CAG检查具有明确的指征。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探讨三尖瓣置换术(TVR)手术指征及方式,总结三尖瓣病变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2005年9月至2010年5月共施行TVR 27例,其中置换生物瓣膜23例,机械瓣膜4例;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8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4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4例.结果 手术病死率为11.1%(3/27),其中2例术后死于重度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术后第7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二次开胸止血1例,经积极治疗后顺利康复出院.随访率91.7%(22/24),1例术后3年死于生物瓣膜毁损,1例术后19个月死于脑栓塞.随访期间心功能NYHA分级恢复至Ⅰ级6例,Ⅱ级14例.结论 行TVR的患者中、远期病死率均较高,对于严重的三尖瓣病变患者,正确的手术方式、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对于年龄大于50岁、随访不便以及未生育适龄女性患者来说,优先考虑置换生物瓣膜.  相似文献   
70.
徐盛松  石开虎  张飞 《安徽医学》2010,31(12):1440-1442
目的探讨单向活瓣补片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外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7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例,采用单向活瓣补片进行心脏间隔缺损修补,麻醉行深静脉穿刺过程中放置Swan-Ganz漂浮导管监测手术前后肺动脉压(PAP)、肺血管阻力(PVR)、心排量(CO),另抽取外周动脉血检测动脉氧分压(PaO2)等项指标;手术前后行心脏彩超检查了解心脏间隔缺损状况及肺动脉压、间隔分流变化情况,同时检测PAP变化。结果采用单向活瓣补片修补技术,患者术后早期PAP、PVR即较术前明显减低(P〈0.05),PaO2、CO增加,随访4~20个月,PAP进一步减低,心功能明显改善。全组除1例因术后低心排死亡外,其余均无肺动脉高压危象或心力衰竭发生。随访中发现2例术后PH持续存在,单向活瓣持续右向左分流,其余44例心脏彩超提示术后1~6个月活瓣关闭(平均3.6个月)、分流消失,PH自术前的(76.81±13.33)mmHg降至(37.23±9.46)mmHg(P〈0.01)。结论应用单向活瓣补片修补技术能显著降低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例的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