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5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目的 利用伊布利特特异性阻断超速延迟整流性钾通道 (Kv1.5)后对缝隙连接蛋白(Cx)40表达的影响,探讨Kv1.5通道可能是心房肌缝隙连接蛋白下游信号传导通路之一,揭示心房颤动(AF)的可能发生机制.方法 实验标本取自风湿性心脏病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的右心耳组织,根据患者术前心律将标本分为2组:风湿性心脏病[窦性心律组(SR组)]和风湿性心脏病合并AF组(AF组).采用酶解法分离风湿性心脏病接受手术患者心房肌细胞、培养心房肌细胞和运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两组心房肌细胞运用伊布利特特异性阻断Kv1.5通道前后Cx40的表达情况.结果 利用伊布利特特异性阻断Kv1.5通道后,AF组患者心房心肌细胞Cx40的表达水平较阻断前明显增加(P<0.01);而在SR组中,阻断前后Cx40/GAPDH比值的变化不明显.结论 Kv1.5通道的开放状态可能会影响Cx40的表达,从而揭示AF的发生机制中电重构可能会引起结构重构.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不停跳搭桥术(OPCAB)围手术期零输血的可行性.方法 分别选择186例OPCAB患者为零输血组,462例OPCAB患者为输血组.比较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术后感染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等指标.结果 2组病例手术中的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中,2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的感染率零输血组(0.98±0.30)%明显低于输血组(4.72±1.10)%(P<0.05),零输血组平均留院(12.1±0.9)d少于输血组的(17.0±1.2)d(P<0.05).结论 零输血OPCAB是一种安全的手术,而且可以减少感染发生率,缩短留院天数.  相似文献   
43.
目的 研究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的调整策略及年龄、性别、体重与华法林抗凝剂量、疗效的关系。方法 对我科在2006年9月到2008奶奶9月施行192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例因过量服用华法林出现颅内出血死亡,1例过量出现严重皮下出血及鼻出血,1例出现腔隙性脑梗,2例单用华法林效果不佳,合用拜阿司匹林后INR可调整到目标范围;其余患者效果较好,无严重出血及血栓形成。结论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维持剂量个体差异较大,与年龄、性别、体重无关;抗凝治疗维持INR在1.8~2.5较为适宜,不增加出血及血栓形成风险。  相似文献   
44.
右前外小切口在心脏直视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右前外小切口在心脏直视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定42例,男13例,女29例,年龄2~38岁(20.1±7.3),体重4~63kg(平均17.2±9.4)。单纯二尖瓣病变7例,二尖瓣合并三尖瓣病变1例,房间隔缺损(ASD)22例,室间隔缺损(VSD)11例,部分房室通道(PAV)1例。施行单纯人工二尖瓣置换8例,二尖瓣置换合并三尖瓣成形1例,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直接缝合12例,补片对例,二尖瓣成形合并房间隔缺损补片1例。结果术后无1例死亡,胸腔引流管置放时间1~1,5天,与常规正中切口相同,引流量为130.5ml±24.3ml,明显少于同期相同例数的正中切口的引流量(210.4ml±40.9ml)(P<0.05),平均术后留院时间为6.2天±1.0天,明显较正中切口的10.2天±2.3天缩短(p<0.05)。结论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费用少,疼痛轻,且美容效果好,不破坏胸廓原有的支架结构,减少术后呼吸功能的改变,同时避免术后形成鸡胸,减少感染的机会。  相似文献   
45.
张雷杨  陈鑫  徐顺霖  郭子黄  石开虎  徐明 《江苏医药》2006,32(3):241-243,F0002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改善缺血心脏功能的机制。方法制作F344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将分离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移植于心梗周边区(治疗组),取1、3、5、7、9、15d后缺血心肌切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波形蛋白的表达,了解梗死心肌纤维化程度,并应用血液动力学在术后各时间点检测大鼠心脏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心功能较同期对照组明显改善。术后7、9、15d治疗组缺血心肌纤维化程度较同期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骨髓基质细胞移植于缺血心肌后明显改善缺血心脏功能。其机制之一可能是抑制缺血心肌的纤维化,延缓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46.
异种生物瓣衰坏机制及其防治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瓣膜由于其所特有无金属开瓣音 ,无溶血 ,低血栓发生率以及不需终身抗凝等优点 ,其临床应用和研究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瓣膜衰坏 (failure)而引起的耐久性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大量的研究证实 :异种生物瓣衰坏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1] ,其中包括宿主因素 ,瓣膜处理方式及瓣膜设计构造等引起的钙化、机械应力效应以及免疫原性反应等损伤过程。一、生物瓣的生化改变———钙化及其对策钙化是生物瓣膜衰坏的首要因素[2 ] ,也有人认为是唯一因素 ,其钙盐沉积为最显著的病理特征。一般认为与蛋白聚糖和羧基组织中残余的碱…  相似文献   
47.
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术56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探讨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术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瓣膜选择和心肌保护。方法采用中度低温(25℃~28℃)体外循环直视手术,共置换生物瓣12枚,机械瓣48枚,其中二尖瓣替换43例,主动脉瓣替换4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同时替换8例,三尖瓣替换1例。结果心功能明显改善者46例且长期生存,心胸比率由平均0.74降为0.58(P<0.05)。早期死亡8例(14.28%),晚期死亡2例。结论合适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瓣膜选择和心肌保护对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手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1.5T心脏磁共振研究原发扩张性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左心整体功能和心肌纤维化(myocardial fibrosis,MF)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2016年6月—2018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DCM患者27例,另收集同期健康志愿者27例。所有入组均行1.5T心脏磁共振常规平扫及钆剂增强检查,获取左心室短轴电影(平扫)和心脏磁共振延迟增强(DE-MRI)图像。分别得出2组各项左心室功能指标(对部分指标体表面积标准化)及心肌延迟强化图像,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心肌质量(LV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高峰射血率(LVPER)、左心室高峰充盈率(LVPFR) 及室间隔厚径(IVSTD)等,并比较2组之间各项数值的差异。DCM组内根据是否延迟强化分成DE-MRI(+)组和DE-MRI(-)组,并比较组间各项指标差异。 结果 ①患者组的LVEF、LVPER、LVPFR、IVSTD低于健康对照组,余指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②DE-MRI(+)组LVMM、LVESV高于DE-MRI(-)组,而DE-MRI(+)组LVEF减低,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扩心病17例(62.96%)均出现心肌延迟强化,共计153个节段出现延迟强化,肌壁间101个节段(66.01%)强化特点显著,分布部位以室间隔壁[12例(70.58%)]为主。 结论 ①DCM的左室整体功能减低同时多伴有左室心肌纤维化,并以室间隔肌壁间分布显著;②LVMM 可以大致评估DCM心肌纤维化(MF)程度。   相似文献   
49.
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左心室重构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观察巨大左心室患者心瓣膜置换术后左心室重构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巨大左心室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术前、术后不同时间心脏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结果和心功能变化。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2周和2个月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每搏量(SV)和心胸比率均较术前减小或降低(P〈0.05);术后2个月LVEDD和LAD较术后2周进一步缩小(P〈0.05)。术后早期心功能较术前下降,术后2个月心功能恢复达Ⅱ级的患者(38例,41.3%)较术前(5例,5.4%)明显增多。结论心瓣膜置换术对巨大左心室心瓣膜病患者术后左心室重构的早期影响明显,术后左心室、左心房明显缩小,但必须加强术后心功能维护,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方法 选择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32例.动脉血氧饱和度0.84一0.94,左向右分流20例,双向分流10例,无分流2例.测肺动脉压65~120(82±14) mm Hg(1 mm Hg=0.133 kPa).所有病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畸形矫治手术,术前给予吸氧、西地那非等治疗,术中应用乌司他丁及低温肺保护液肺动脉灌注等手段,术后常规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结果 32例手术顺利,术后肺动脉压下降20~40 mm Hg.30例治愈出院,2例术后早期死于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及致命性心律失常,病死率为6.25%(2/32).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经围手术期综合治疗后再行手术根治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