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9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医药卫生   67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TI)评价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病人的左心室心肌整体和局部收缩功能。方法选取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病人(ApHCM组)35例、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40例,应用STI测量左心室各节段的纵向应变,以及整体心肌的纵向应变、应变率、达峰时间,并比较两组各参数的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pHCM组左心室各节段纵向应变减低(t=2.05~7.27,P<0.05),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应变率减低(t=8.81、3.52,P<0.05)。两组达峰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STI能够准确评价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病人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22.
23.
目的 探讨淋巴结转移率(MLR)对淋巴结清扫不超15枚的Ⅲ期胃癌患者(不含食管胃结合部癌)接受术后辅助放疗疗效的评估作用。方法 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从美国SEER癌症数据库中纳入2010—2016年确诊的淋巴结清扫不超15枚的Ⅲ期非食管胃结合部胃癌患者590例,其中,接受胃癌手术联合辅助化疗的患者291例(手术+化疗组),接受胃癌手术联合辅助放化疗的患者299例(手术+放化疗组),对两组患者采用1 ∶1倾向得分匹配(PSM),回顾性分析MLR对淋巴结清扫不超15枚的Ⅲ期胃癌患者预后影响,并评估不同MLR患者选择术后辅助放疗的意义。结果 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分析结果,将0.5定为MLR的截点值。在纳入研究的两组Ⅲ期胃癌患者中,手术+放化疗组中位生存期为23个月,1、3、5年的总生存(OS)率分别为77.1%、33.2%和22.8%。手术+化疗组中位生存期为21个月,1、3、5年的OS率分别为72.2%、33.6%和23.1%,但两组患者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亚组分析发现,MLR≤0.5患者中手术+放化疗组与手术+化疗组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MLR>0.5患者中手术+放化疗组的OS明显优于手术+化疗组(χ2=8.542,P < 0.05)。PSM前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种族、T、N分期、MLR和辅助放疗是影响淋巴结清扫不超15枚的Ⅲ期胃癌患者OS的重要因素(Wald=8.544、7.547、10.925、18.047、10.715,P < 0.05)。两组Ⅲ期胃癌患者经PSM后分析发现,手术+放化疗组和手术+化疗组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MLR≤0.5患者中手术+放化疗组与手术+化疗组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MLR>0.5患者中手术+放化疗组的OS明显优于手术+化疗组(χ2=6.944,P < 0.05)。PSM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种族、T、N分期、MLR和辅助放疗是影响淋巴结清扫不超15枚的Ⅲ期胃癌患者OS的重要因素(Wald=7.154、8.023、7.744、17.016、4.149,P < 0.05)。两组Ⅲ期胃癌患者PSM前后的预后分析结果相符。结论 MLR是淋巴结清扫不超15枚的Ⅲ期胃癌术后患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MLR≤0.5患者的OS未见从术后辅助放疗中获益,而MLR > 0.5患者则建议接受术后辅助放疗以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4.
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胎儿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产前诊断线索及超声心动图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我院经超声诊断并经尸体检查或出生后超声心动图证实的14胎TAPVC胎儿的二维及多普勒图像的特征.结果 产前诊断12胎TAPVC,其中心上型9胎,心内型2胎,心下型1胎.TAPVC的产前诊断线索及超声心动图特征:二维超声四腔心切面未显示肺静脉角,左心房后壁光滑;左心房后壁与降主动脉间距离增大;可见共同肺静脉腔和垂直静脉.产前超声心动图漏诊2胎,经出生后超声心动图证实均为心内型TAPVC.14胎TAPVC中,4胎伴肺静脉引流途径梗阻.结论 胎儿超声心动图可诊断TAPVC并准确分型;脉冲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显示肺静脉回流途径梗阻.  相似文献   
25.
目的评估半潜式持续冲洗加低负压吸引技术对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治疗价值。方法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广东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茂名石化医院普外科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半潜式持续冲洗加低负压吸引装置;对照组行常规普通引流。结果观察组在瘘口愈合时间、换药次数、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潜式持续冲洗加低负压吸引法能有效地阻止肠内容物对吻合口的污染,是治疗吻合口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应用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效果,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本组86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传统开腹组,各43例。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传统开腹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腹腔镜组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后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开腹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显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7.
28.
患者女,57岁,主因腹胀、腹痛20余日入院。该患者20余日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腹痛,且无排便排气,未做任何处置。查体:神志淡漠,极度消瘦,贫血貌,血压80/60mmHg,心率75次/分,腹部膨隆明显,右腹部可见肠型,左腹部隆起,边界不清,可见红肿,有波动感及捻发音。CR腹平片:肠管积气,扩  相似文献   
29.
目的分析晚期胆囊癌(UICC III、IV期)的临床特点,总结外科治疗经验,探讨提高晚期胆囊癌生存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02年0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360例晚期胆囊癌的患者资料。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 360例中312例得到有效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42.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7.6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8.0%、30.7%及15.4%。单因素分析结果:术前黄疸、手术方式、意外胆囊癌、肿瘤位置、肝外胆管切除、手术切缘、肝侵犯、病理学分级、T分期、N分期、M分期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N分期、病理学分级、肝侵犯、手术切缘、手术方式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晚期胆囊癌预后差,积极的外科手术可改善患者预后。N分期、病理学分级、肝侵犯、手术切缘、手术方式均是晚期胆囊癌外科治疗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0.
目的调查长期低剂量医用电离辐射对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功能及结节的影响,并为放射职业甲状腺防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广州市某医院224名放射工作人员和230名非放射工作人员,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测定血液中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总甲状腺素(T4)和促甲状腺素(TSH)的含量和对甲状腺进行超声检查,所得结果用SPSS 19.0软件进行录入分析。结果放射组T3、T4和TSH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放射组和对照组的甲状腺结节发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T4、TSH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诊断岗位内有效剂量明显低于其他岗位(P0.05);核医学岗位个人剂量明显高于其他岗位(P0.05)。结论长期接触医用电离辐射对甲状腺功能有一定影响但不会超标,也不会增加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医用电离辐射不是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疾病增加的原因。核医学岗位工作人员应注重加强个人防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