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58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王晓澍  刘翼  游潮  杨咏波 《华西医学》2008,23(2):208-209
目的:研究瘤样脱髓鞘病(tumefactive demyelinating lesion,TDL)在增强MRI上的特征性表现,探讨特定情况下该病的手术。方法:将14例病检确诊的TDL增强MRI表现与30例Ⅲ-Ⅳ级胶质瘤的增强MRI作对照研究,对特征性MRI征象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手术目的选择相应手术方式。结果:TDL增强MRI上的特征性表现,尤其是开环征和线样征对该病与胶质瘤鉴别诊断具有统计学意义,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有利于明确诊断且临床效果良好。结论:增强MRI的特征性表现对TDL具有鉴别意义,但需注意动态观察和综合判断。特定情况下的手术并非不当,但需注意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并需与病理医生加强合作。  相似文献   
42.
目的:评价术前介入栓塞治疗颈静脉球瘤的作用,探讨显微外科切除颈静脉球瘤的策略及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颈静脉球瘤患者资料,均术前行超选择性插管造影明确病变部位及其供血动脉,然后灌注聚乙烯醇颗粒(PVA颗粒)适量,2~3天后行开颅手术治疗。结果:11例患者肿瘤主要供血动脉均被栓塞,肿瘤染色消失或减轻;栓塞后行开颅手术切除,术中出血量少、显露好,全切除肿瘤9例。结论:颈静脉球瘤术前栓塞治疗对于减少术中出血有重要作用,术前栓塞联合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颈静脉球瘤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3.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临床效果,选择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栓塞治疗25例颅内微小动脉瘤(直径小于3.0mm)的手术方式及效果。均在全麻下行介入治疗。术后即刻血管造影:16例单纯弹簧圈栓塞中14例100%填塞,2例95%填塞;6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中4例100%填塞,2例95%填塞。3例单纯支架覆盖瘤颈造影剂滞留加重。结果:单纯弹簧圈栓塞中10例复查,8例100%填塞,2例50%填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复查,全部100%填塞。2例单纯支架覆盖瘤颈复查动脉瘤均不显影。结论:对颅内微小动脉瘤采取单纯使用弹簧圈或结合颅内支架栓塞是较好的治疗方法,治疗关键是治疗方法的选择和微导管的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SD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中c-fos、c-jun基因表达及变化规律.方法 将3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实验组、30 min组、1 h组、2 h组、6 h组,每组6只大鼠.自制颅脑瞬间DAI模型致伤,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脑损伤后c-fos、c-jun基因表达.结果 实验显示脑组织中c-fos、c-jun基因30 min即有表达,1 h有所增强,2 h达到高峰,6 h逐渐下降,且皮层、白质、脑干、丘脑、小脑均呈弥漫性表达.结论 c-fos、c-jun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和特点与颅脑损伤机制、继发性脑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枕大孔区肿瘤的各种手术入路的临床价值及其治疗体会.方法:2000~2005年6月间诊治的枕大孔区肿瘤32例患者根据肿瘤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治疗.结果:肿瘤全切30例(94%),次全切2例(6%).结论:根据肿瘤不同部位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对于切除肿瘤具有微创、暴露充分、全切率高、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46.
患者,男,39岁,因头痛3年,左眼失明3月,右眼视力下降1月于1988年3月29日入院。3年前左额顶胀痛反复发作,曾按“额窦炎”穿刺治疗,效果不显,反而疼痛加重,性欲减退1年,左眼视物模糊进行性加重,3月前完全失明,右眼视物不清1月,伴口渴多  相似文献   
47.
MCT1、CD147在人胶质瘤中的表达、相关性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单羧酸转运蛋白-1(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1,MCT1)和CD147在不同级别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胶质瘤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CT1和CD147在28例低级别胶质瘤和32例高级别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建立前瞻性队列随访观察上述胶质瘤患者术后情况,使用生存曲线和COX多因素模型进行生存预后分析。结果MCT1和CD147在人脑胶质瘤中均有高表达;在高级别胶质瘤中,两者的阳性表达率(93.8%、90.6%)和强阳性表达率(73.3%、72.4%)显著高于低级别组(两者的阳性表达率为46.4%、50%,强阳性表达率为30.8%、35.7%,P0.01,P0.05),且两者表达呈正相关(r=0.671,P0.05);MCT1和CD147表达相关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P=0.001),COX分析CD147高表达对胶质瘤患者的术后生存预后具有明显影响(P=0.017)。结论MCT1和CD147与胶质瘤恶性程度有密切关系,两者的表达,尤其是CD147可作为胶质瘤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和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48.
王晓澍  唐文渊  游潮 《重庆医学》2012,41(10):937-939,932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U251细胞单羧酸转运蛋白-1(MCT1)被CD147/HAb18G基因工程单克隆抗体改变表达位置后其乳酸外流障碍对细胞能量合成、细胞内pH值(pHi)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分别以低、高剂量的CD147/HAb18G单抗封闭体外培养U251细胞表面CD147分子,并设立对照组。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膜上MCT1表达分布改变,分光光度计检测各组细胞内乳酸含量,生物发光法检测细胞内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含量,连续比色法检测细胞内磷酸果糖激酶(PFK)活性,2′,7′-二(羧乙基)-5(6)-羧基荧光黄(BCECF-AM)荧光探针法检测各组pHi,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结果CD147/HAb18G单抗作用下,MCT1表达位置由胞膜有效表达转为胞质无效表达且细胞内乳酸浓度增高;细胞内ATP含量下降[对照组(0.831±0.036)×10-8 mmol/L,低剂量组(0.592±0.047)×10-8 mmol/L,高剂量组(0.332±0.042)×10-8 mmol/L,P<0.01];细胞PFK活性下降[对照组(0.855±0.076)mmol.min-1.L-1,低剂量组(0.602±0.057)mmol.min-1.L-1,高剂量组(0.382±0.049)mmol.min-1.L-1,P<0.01];pHi下降(对照组7.27±0.03,低剂量组6.77±0.04,高剂量组6.31±0.02,P<0.01);细胞凋亡率增加[对照组(8.45±1.26)%,低剂量组(16.87±3.26)%,高剂量组(28.92±3.01)%,P<0.01]。结论通过改变MCT1的表达位置,可有效抑制细胞糖酵解乳酸清除、降低糖酵解能量合成,酸化细胞内环境,促进肿瘤凋亡。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血管内带膜支架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和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 CCF)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6年3月-2007年5月,采用Jostent带膜支架治疗4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以及3例CCF.患者均为男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年龄37~57岁;左侧3例,右侧1例.主要症状为突发头痛、呕吐;头部CT均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病程2 d~10年.CCF患者年龄35~51岁;左侧2例,右侧1例.主要症状为头痛,一侧眼球突出、胀痛,球结膜充血伴视力下降;1例有反复鼻腔大出血病史;出现症状前2 d~1个月均有头部外伤史;病程1周~2个月. 结果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均完全闭塞,椎动脉保持通畅,附近小脑后下动脉及小脑前下动脉保持通畅;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2年,无症状复发及颅内再出血.CCF患者瘘口均完全闭塞,颈内动脉保持通畅;术后3 d患者眼球突出及球结膜充血表现均明显改善.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患侧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结论 血管内带膜支架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和CCF的有效方法 之一.  相似文献   
50.
吴珂  游潮 《四川医学》2009,30(3):352-354
目的检测并分析不同级别的星形细胞瘤的MRS结果,评价MRS在星形细胞瘤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星形细胞瘤患者共21例进行磁共振成像和磁共振波谱检查,分析MRS特点,对MRS测定的代谢物浓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星形细胞瘤MRS较其正常侧表现为NAA峰降低,Cho峰升高,Cr峰较稳定,MI峰散见升高。Lac峰在高级别星形细胞瘤中明显升高。随星形细胞瘤恶性程度上升,NAA/Cr、NAA/Cho减小,Lac/Cr、Cho/Cr升高。NAA/Cho在低级别和高级别星形细胞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ac/Cr在WH03级与4级星形细胞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体素MRS有助于星形细胞瘤术前分级,NAA/Cho、Lac/Cr最具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