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0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31.
目的探讨经皮氧分压(TcPO2)、踝肱指数(ABI)、彩色超声多普勒在T2DM患者外周血管疾病(PV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入选患者分别行TcPO2、ABI、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用敏感性、特异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等评估3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 TcPO2、ABI、彩色超声多普勒的敏感性分别为0.917、0.792、0.854,特异性分别为0.663、0.897、0.873,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1、0.549、0.675。结论 3种检查方法诊断性能各有优势,临床上可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32.
2010年江苏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掌握江苏省食品中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的流行状况,估计消费量大、流通广的食品中主要致病菌的污染率和定量资料.通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确定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决策,降低人群食源性疾病发病率.方法 按照《2010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要求,对2 140份食品样品进行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空肠弯曲菌、大肠杆菌O157、阪崎肠杆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2 140份食品样品中共检出食源性致病菌161株,总检出率7.52% (161/2 140).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6.6%),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4.5%)、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2.9%)和沙门氏菌(2.4%).结论 江苏省食品中生畜肉和生禽肉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率较高,分别为19.5%、11.9%,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严重,熟肉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10.1%,作为即食食品,导致食源性疾病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33.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尿酸(UA)水平与微血管病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1477例T2DM患者根据UA水平分为高尿酸血症组(HUA)与非高尿酸血症组(NUA),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和微血管病变的合并率,比较微血管病变组和非微血管病变组的各项临床指标,并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和糖尿病肾病(DN)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HUA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低于NUA组,尿素氮、肌酐、尿微量白蛋白均高于NUA组,HUA组DR、DN的发病率均高于NUA组(P<0.01);(2)合并微血管病变组与无微血管病变组相比,年龄、血压、体质指数、UA、肌酐、尿素氮、e-GFR等因素有统计学差异(P<0.01);(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UA、尿微量白蛋白与DR的发生呈正相关,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年龄、UA与DN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高尿酸血症是T2DM患者微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4.
江苏省2008-2009年肉类和水产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江苏省肉类和水产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方法按照GB/T 478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对采自江苏省13个市的肉类和水产品共计990份进行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大肠埃希菌O157、弯曲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检测。结果 990份肉类和水产品中共检出致病菌161株,总检出率为16.26%,生肉类、熟肉类食品、鲜冻水产品、生食水产品检出率分别为26.32%、7.37%、17.78%、14.78%;不同地区样品中,泰州市食源性致病菌总检出率最高,为37.97%,其次为南京市和扬州市;采自农贸批发市场、超市和商店、饭店和食堂的样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分别为22.99%、15.37%、6.76%。结论江苏省肉类和水产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比较严重,熟肉制品和生食水产品直接入口,可能导致较高的食源性疾病风险。  相似文献   
35.
目的降低处方调剂差错数,提高门诊药房服务质量。方法利用"品管圈"的方法进行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置。结果调剂差错数从改善前的每周21.80件下降为改善后的10.27件,药师解决问题的自信与能力增强。结论 "品管圈"能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持续改善门诊药房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36.
目的 调查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本院)门诊药房的抗高血压药的处方,为医生在临床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使药师能够规范合理、安全有效地指导患者使用药物。方法 利用药房HIS系统提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门诊高血压患者使用抗高血压药品数据,通过使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由此计算用药频度(DDDs)、药物的日均费用(DDC)及排序比(B/A)等指标。结果 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门诊处方中使用的各类抗高血压药物的治疗方案基本合理,主要使用的药物种类有钙通道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剂(ACEⅠ)、β-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利尿药、复方制剂等,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是CCB、ARB和复方制剂。结论 本院各类抗高血压药应用的研究内容基本符合2018年修订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联合用药情况基本符合标准。  相似文献   
37.
目的初步建立江苏省肉鸡加工产业食源性污染沙门菌分子分型数据库。方法参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对2012年江苏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调查(调查点常州市)分离到的38株沙门菌,通过限制性内切酶(XbaⅠ)进行酶切,完成PFGE,利用BioNumeric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建立分子分型数据库。结果 38株沙门菌分为3种血清型,分别是印第安纳沙门菌(28株)、肠炎沙门菌(7株)和猪霍乱沙门菌(3株);分属10个PFGE基因型别,可得到24个PFGE基因指纹图谱。其中印第安纳沙门菌可分为16种PFGE指纹图谱,相似度58.0%~100.0%,该型沙门菌存在聚集性带型(99.0%~100.0%),在不同屠宰环节与时间均有分布;肠炎沙门菌分为5种PFGE指纹图谱,相似度53.4%~100.0%。结论调查地区肉鸡屠宰加工场内沙门菌带型多样化,无明显聚集性,提示污染来源多样;沙门菌在肉鸡屠宰加工各环节均存在污染的可能,应加强监测与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38.
目的: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老年患者临床应用利奈唑胺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并统计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老年患者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运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老年患者,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感染部位、病原菌的种类、实验室检查指标、合并疾病和合并用药等情况,根据药品的说明书和相关指南设计调查表,对老年患者中利奈唑胺的使用情况进行合理性评价,评估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并对血药浓度监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有效病例329例,利奈唑胺临床应用的合理率为81.8%,不合理原因主要有无指征用药、疗程不当、选药起点过高以及联用药物不适宜等。临床治疗有效率为69.3%,病原菌清除率为59.6%。利奈唑胺用药期间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血小板减少(20.4%)和血红蛋白减少(11.9%)。31名老年患者进行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监测,血药浓度的监测率为9.4%,谷浓度维持在2~8 mg·L-1的有11例(35.5%),谷浓度>8 mg·L-1的有18例(58.1%),谷浓度<2 mg·L-1的有2例(6.4%)。结论:利奈唑胺临床应用的合理性有待提高,临床医师应严格把握用药适应证及合并用药的合理性来促进其临床使用。此外,临床用药期间还应加强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监测来提高老年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9.
秦思  沈赟  马恺  霍翔 《现代预防医学》2020,(21):3884-3888
目的 了解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患者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的病原学特征、流行状况和耐药性特征,为其预防控制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从江苏省各设区市哨点医院共收集24 292例食源性疾病患者的粪便或肛拭子标本进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毒力基因分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实验。 结果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为2.48%。EAEC(36.48%)、EPEC(31.85%)及ETEC(30.00%)为主要毒力基因型。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在不同年龄(x2=33.428, P <0.001)、不同季节(x2=131.452, P <0.001)间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岁年龄段及夏季检出率最高。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71.85%);多重耐药率为64.81%。 结论 EAEC在江苏省食源性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中最常见。夏季感染ETEC可能性大。多重耐药率高于往年,应加强耐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应用利奈唑胺发生相关贫血的危险因素,并建立贫血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从我院电子病例系统中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8月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的老年患者的信息,包括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合并疾病和联合用药等情况,根据患者贫血的发生与否,将患者分为贫血组和非贫血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间变量的差异,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老年患者利奈唑胺相关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共有115名老年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中,其中男性75例(65.2%),21例发生贫血(18.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用药天数、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联合使用胺碘酮及联合使用他克莫司/西罗莫司是老年患者发生利奈唑胺相关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进一步构建Logistic回归方程,经变换后得到联合预测因子的计算公式,联合预测因子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3,灵敏度为90.5%,特异性为70.5%,具有一定的预测效能。当约登指数最大(0.607)时对应的ROC曲线上的临界值为0.5。结论 老年患者中利奈唑胺相关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用药时间、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联用胺碘酮及他克莫司/西罗莫司,临床治疗期间应将相关变量带入联合预测因子方程中,得出的实际值大于临界值时,表明老年患者发生利奈唑胺相关贫血的风险较高,应加强血红蛋白的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