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36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衰老是机体在发育成熟后,体内各种功能活动进行性下降的过程,它是一种复杂的生命现象。目前其发生机制说法不一,有中毒学说、内分泌学说、大脑伤害学说、蛋白质变性学说、遗传学说、程序衰老学说及免疫学说等多种。现已证明,人体和动物的衰老与免疫防御功能的健全状态有密切关系。免疫系统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适度调节,可以延缓衰老。  相似文献   
32.
重症肌无力危象34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我国小儿重症肌无力(MG)危象的临床特点和危象诱发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56-2000年诊治的34例56例次小儿MG危象病例资料。结果 34例56例次小儿MG危象中,肌无力危象53例次(94.6%),胆碱能危象3例次(5.4%),无反拗性危象。34例发生危象前Osserman I型2例,Ⅱ型7例,Ⅲ型10例,Ⅳ型15例。感染发热性疾病及突然停药或加药诱发小儿MG危象各占75.0%及12.5%。18例次(32.1%)应用了加重MG病情的抗生素。死亡11例,病死率32.4%。结论 小儿MG危象以肌无力危象占绝大多数,病死率高。发生危象的主要为OssermanⅢ型及Ⅳ型患者。感染及突然停药或加药是诱发危象的主要因素。抗生素选用不当会加重MG病情。  相似文献   
33.
消溃灵对乙酸性胃溃疡大鼠一氧化氮 和内皮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消溃灵对消化性溃疡愈合的影响及其胃粘膜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大鼠乙酸性胃溃疡模型,分别以消溃灵灌胃和左旋精氨酸(L-Arg)、亚硝基左旋精氨酸(L-NNA)腹腔内注射治疗7d和14d后,测定溃疡指数、溃疡抑制率,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及血浆内皮素(ET-1)含量。结果消溃灵组溃疡指数、血浆ET-1含量明显降低,而溃疡抑制率、血清NO含量显著升高,与模型组和L-NN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L-Arg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L-NNA组溃疡指数、血浆ET-1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而血清NO含量则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消溃灵促进溃疡愈合,保护胃粘膜的作用可能与其诱导、促进NO合成,反馈性地抑制ET-1释放,维持NO和ET的动态平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4.
为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胶原(PCⅢ)含量变化及其在肝纤维化中的临床意义.取空腹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RlA)测定81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TNF-α、IL-6、IL-8、HA、LN、PCⅢ含量变化.发现慢性肝病患者血清TNF-α、IL-6、IL-8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TNF-α、IL-6、IL-8含量与HA、LN、PCⅢ含量正相关.与不同临床类型的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胆红素含量平行测定二者成正相关.结果表明慢性肝病肝纤维化过程中,贮脂细胞的活化,胶原合成增加与TNF-α、IL-6、IL-8细胞因子有关,细胞因子活性与血清胆红素一样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35.
为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价素8(IL-8)、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胶原(PCⅢ)含量变化及其在肝纤维化中的临床意义。取空腹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81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TNF-α、IL-6、IL-8、HA、LN、PCⅢ含量变化。发现慢性肝病患者血清TNF-α、IL-6、IL-8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TNF-α、IL-6、IL-8含量与HA、LN、PCⅢ含量正相关。与不同临床类型的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胆红素含量平行测定二者成正相关。结果表明:慢性肝病肝纤维化过程中,贮脂细胞的活化,胶原合成增加与TNF-α、IL-6、IL-8细胞因子有关,细胞因子活性与血清胆红素一样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36.
目的观察针刺对结肠镜检查患者疼痛程度以及体内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和P物质(substance P,SP)水平的影响,从而评价针刺镇痛在结肠镜检查中运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0年12月在本院消化内科行结肠镜检查的门诊患者4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异丙酚对照组和针刺镇痛组,每组20例。异丙酚对照组给予异丙酚1mg/kg静脉推注,在患者睫毛反射消失时开始进行结肠镜检查,并继续静脉推注异丙酚5~10mg/min维持麻醉,待进镜至回盲部时停止药物注入;针刺镇痛组于结肠镜检查前15min针刺其右侧的合谷、内关、手三里、足三里穴,采用提插加捻转手法,行针5min,留针5min,如此重复操作直至检查结束,对两组进行疼痛程度评估,并于检查前后检测两组患者血浆β-EP和SP的变化。结果异丙酚对照组疼痛程度评估优于针刺镇痛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浆β-E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β-E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1),针刺镇痛组升高幅度较异丙酚麻醉组明显(P0.05);治疗前或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S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S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1),且两组间比较降低程度无明显差异。结论针刺在结肠镜检查中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其机制可能与升高β-EP、降低SP以及维持二者之间的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