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65篇
医药卫生   19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分析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血小板动态变化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纵向观察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血小板动态变化情况,采用线性混合模型分析血小板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分层分析。结果 基线招募761例HIV感染者,随访次数≥ 1次的HIV感染者608例,随访率为80.0%(608/761),6、12和24个月的随访HIV感染者分别为374、555和233例。基线及各次随访的平均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偏高(>300×109/L)的比例女性均高于男性(P<0.05)。在无明显肝纤维化的HIV感染者中,女性的基线及各次随访的平均血小板计数均高于男性(P<0.05);有肝纤维化的HIV感染者中,基线平均血小板计数女性仍高于男性(P<0.05),但各次随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线性混合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随访血小板计数与女性(β=5.90,95%CI:1.09~10.70,P=0.016)、基线血小板计数(β=0.82,95%CI:0.79~0.86,P<0.001)和随访时间(β=1.76,95%CI:1.52~2.01,P<0.001)呈显著正相关。对同时有12和24个月随访记录的220例HIV感染者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提示,随访血小板计数与女性(β=10.50,95%CI:2.24~18.74,P=0.013)、基线血小板计数(β=0.71,95%CI:0.65~0.77,P<0.001)和随访时间(β=1.60,95%CI:1.20~1.99,P<0.001)呈显著正相关;与年龄(β=-0.42,95%CI:-0.78~-0.06,P=0.021)呈负相关。结论 抗病毒治疗后,HIV感染者血小板计数逐渐增加。女性HIV感染者平均血小板计数持续高于男性,应关注HIV感染者血小板计数的性别差异,及时给予干预,以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42.
目的 分析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2010-2019年HIV感染者开始抗病毒治疗(ART)后艾滋病相关死亡和非艾滋病相关死亡情况、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基于国家HIV感染者ART库,分析德宏州2010-2019年开始ART的HIV感染者。用累积发生函数(CIF)估算HIV感染者的死亡概率,用亚分布比例风险模型(F-G模型)比较发生艾滋病相关死亡和非艾滋病相关死亡的差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7 068例HIV感染者纳入分析,其中艾滋病相关死亡388例,非艾滋病相关死亡570例。对于艾滋病相关死亡和非艾滋病相关死亡,研究对象接受ART后第1、2、3、4、5、7、9年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2.27%、3.46%、4.47%、5.03%、5.84%、6.61%、7.40%和1.63%、3.11%、4.68%、6.02%、7.42%、10.49%、12.75%。F-G模型多因素结果显示,开始ART年龄较大、男性、未婚、注射吸毒感染途径、基线BMI低、基线CD4+T细胞计数较低、基线肝纤维化指数(FIB-4)>3.25、基线贫血是艾滋病相关死亡的危险因素;开始ART年龄≥45岁、男性、傣族、景颇族、未婚、注射吸毒感染途径、基线BMI低、基线FIB-4>3.25、基线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60 ml·min-1·1.73 m-2、基线贫血是非艾滋病相关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2010-2019年德宏州HIV感染者开始ART后死亡的累积发生率较低,发生非艾滋病相关死亡的累积发生率总体高于艾滋病相关死亡的累积发生率。艾滋病相关死亡和非艾滋病相关死亡的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应针对非艾滋病相关死亡的影响因素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43.
目的 分析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成年人HIV/AIDS开始抗病毒治疗(ART)后CD4+T淋巴细胞(CD4)纵向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德宏州2007-2016年开始ART的成年人HIV/AIDS的回顾性队列随访至2018年12月31日。免疫重建良好的定义为HIV/AIDS经ART后CD4恢复至基本正常(>500个/μl),据此将HIV/AIDS分为4个组,采用轨迹分析模型描述和分析每组ART后CD4免疫重建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采用SAS 9.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研究对象共7 605例HIV/AIDS,开始ART年龄MP25,P75)为36(30,43)岁,男性4 641例(61.0%),汉族3 232例(42.5%),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4 624例(60.8%),随访时间MP25,P75)为6.1(4.1,8.1)年。CD4未恢复正常组、CD4基本恢复正常组、CD4恢复正常组和CD4维持正常组的构成比分别为34.4%(2 617)、39.8%(3 030)、20.6%(1 562)和5.2%(396)。与CD4未恢复正常组作为对照组相比,开始ART年龄<35岁、女性、中学及以上文化程度、性传播感染途径、基线无机会性感染、开始ART时CD4≥200个/μl、含替诺福韦(TDF)标准的ART方案、确诊到开始ART时间<1年是促进HIV/AIDS的CD4免疫重建良好的影响因素。结论 德宏州ART后HIV/AIDS的CD4免疫重建情况呈多种状况,在基线CD4较高水平时开始ART有助于CD4恢复至正常水平。建议尽早开始ART,注意随访和关注CD4水平变化。  相似文献   
44.
目的 了解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HIV感染的注射吸毒者(IDUs)未参加美沙酮维持治疗(MMT)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下载2014年12月德宏州现存活的经注射吸毒传播的HIV/AIDS数据并开展专题调查,分析未参加MMT的比例及相关因素,并对其未参加MMT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德宏州应参加MMT的HIV感染的IDUs共987例,以男性、35~44岁、农民为主,分别占94.6%(934/987)、53.0%(523/987)、77.2%(762/987),未参加MMT的比例为60.0%(592/98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2.66,95% CI:1.21~5.87)、景颇族(OR=3.05,95% CI:1.97~4.71)等是未参加MMT的危险因素;非农民职业(OR=0.46,95% CI:0.31~0.70)、傣族(OR=0.53,95% CI:0.36~0.79)、确证感染时间≥10年(OR=0.60,95% CI:0.45~0.81)等是未参加MMT的保护因素。未参加MMT的原因包括路程远289人(48.8%)、怕暴露124人(20.9%)、不能坚持每天服药59人(10.0%)、担心副作用47人(7.9%)、其他73人(12.3%)。结论 德宏州HIV感染的IDUs中未参加MMT的比例高,女性、农民、景颇族、文化程度低、确证感染时间短等均是未参加MMT的影响因素,需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进一步提高HIV感染的IDUs的MMT入组率。  相似文献   
45.
云南省德宏州1990年首次在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的配偶中发现感染者,感染率为3%。随后几年的监测结果显示,其感染率呈上升趋势,1992年、1995年、1997年、2002年分别为5%、11%、13%和19%。由于德宏州HIV感染者基数较大,配偶之间的传播已经成为影响全州艾滋病流行的重要因素。为  相似文献   
46.
德宏州2005-2006年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德宏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收集整理2005年1月-2006年11月,到VCT门诊求询者的基本信息及艾滋病病毒(HIV)抗体检测情况。结果两年来VCT门诊求询者共578人次,HIV抗体总阳性率20.59%;2005年与2006年阳性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缅甸籍求询者HIV抗体阳性率高于本地及云南省其他地州的求询者。求询者以15~49岁青壮年为主,男女检测比例为1.4:1,女性HIV抗体阳性率高于男性。求询原因主要是性行为,以婚外性行为为主。静脉吸毒人群的HIV抗体阳性率最高。结论 VCT门诊是发现HIV感染者/病人及实施干预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47.
中国部分地区艾滋病病毒1型母婴传播回顾性追踪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了解中国艾滋病病毒1型(HIV-1)母婴传播的现状,特别是母婴传播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预防阻断工作提供背景资料。方法 以地方卫生防疫和医疗机构的哨点监测、产前筛查、日常检测和门诊中发现的HIV-1阳性孕产妇为对象,对其所生子女进行追踪调查和检测。结果 对来自云南、河南、新疆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7例HIV-1阳性母亲所生的94名儿童进行追踪,最后追踪到75例母亲及其所生的80名儿童,HIV-1母婴传播发生率为35.0%(28/80)。而河南省的母婴传播率为41.7%(10/24),云南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别为33.3%(11/33)和27.3%(3/11)。对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母亲的感染途径、生产胎次和喂养方式对HIV-1母婴传播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其中输血传播、初产和母乳喂养是高危因素。相应的母婴传播率分别为45.5%、39.2%和36.2%,而性传播、多胎生产及人工喂养分别为32.1%、25.9%和22.2%,但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该研究表明,中国HIV-1母婴传播率与亚非发展中国家相似,而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对相关的高危因素(如孕妇的感染途径,特别是输血传播)有必要作进一步地研究。  相似文献   
48.
目的 调查2013年云南省德宏州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的基因型分布和耐药毒株传播水平.方法 根据HIV耐药警戒线调查实施方案,对2013年1-8月德宏州符合要求的54份年龄在16~25岁,新发现的HIV-1感染者的血浆样本进行HIV-1基因型检测和耐药毒株传播水平分析.结果 48份样本完成了基因型及耐药鉴定,中国籍占45.8%,缅甸籍占54.2%.通过进化分析对pol区进行分型,主要的基因型包括:C亚型(41.7%)、URF(31.3%)、CRF01_AE(12.5%)、CRF07_BC(10.4%)、CRF08_BC(2.1%)和B亚型(2.1%).中国籍感染者中首位的基因型是C亚型,而外籍感染者中首位的基因型是URF.在1份缅甸籍样本序列中检测到1个针对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类药物的耐药突变位点(K103N),按照耐药警戒线的统计方法估算耐药毒株流行率为< 5%.结论 本次调查提示德宏州新报告的HIV-1感染者中存在复杂的基因型,HIV-1耐药毒株处于低度流行水平.为控制耐药传播水平的上升,应进一步规范本地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及管理,并针对跨境传播开展包括耐药传播在内的相关监测.  相似文献   
49.
目的研究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的阴性配偶,对杀微生物剂的可接受性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设计,于2009年5-7月,在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和盈江县,采用便利抽样选取301名HIV感染者的阴性配偶进行调查。结果共有278名调查对象符合研究标准,47.5%的调查对象表示将来愿意购买并使用杀微生物剂。影响调查对象购买并使用杀微生物剂的因素有:调查对象的阳性配偶近半年是否有外出打工经历,是否参加过HIV相关防治和调查项目,是否愿意使用安全套。具有以下特点的杀微生物剂易被调查对象接受:(1)能安全有效地预防HIV感染;(2)一次使用的价格在5元以下;(3)非处方药;(4)剂型为栓剂。结论调查对象对杀微生物剂的使用态度较积极,但购买需求较低。  相似文献   
50.
目的对新报告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的高危行为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并检测HIV,以最大程度地发现HIV感染者,探讨其作为新的艾滋病检测策略的费用效果。方法 2008年8月1日至10月31日,对云南省陇川县新发现的本地HIV感染者及其所提供的高危行为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和HIV检测(以下简称"溯源调查"),对高危行为接触者中原HIV阳性或通过本次检测新发现的HIV阳性者,同样作进一步的溯源调查。结果累计完成了4个层次的溯源调查,共调查109名HIV感染者。共提供高危行为接触者1 293人,其中1 102人(85.2%)因无姓名或详细地址而无法作进一步的追踪调查,62人(4.8%,其中死亡21人)在艾滋病疫情库中已记录为HIV感染者,另有129人(10.0%,其中死亡20人)有姓名和详细地址但HIV感染状况不清者中,65人接受了HIV检测,从中新发现18例HIV阳性,检测阳性率为27.7%。此次调查共耗资7 572元,平均每新发现1例HIV感染者耗资420.67元。结论溯源调查可以有效地发现高危行为接触者和HIV感染者,成本可接受。但未来的溯源调查需要解决严重的拒访和失访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