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6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了解宜州市在达到传播阻断过程中血吸虫病疫情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按照卫生部血咨委制定的调查方案及其提供的数据库软件,收集1962~2008年期间宜州市血吸虫病防治相关数据录入数据库,用Ex-cel和SPSS 15.0分别分析其传播控制阶段、传播阻断阶段和传播阻断后监测阶段3个阶段人群、家畜病情变化、螺情变化和社会经济指标变化等。结果宜州市在达到传播阻断过程中,人群感染率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现有病人数在1965年和1970年大幅反弹后逐渐下降;晚期病人数仅在1964年小幅上升后逐渐减少;有螺面积在1965~1970年间反复波动后逐渐减少,之后在1980年和1982年再次小幅上升后逐渐减少;现有病人数随国民人均生产总值的增加逐渐减少。但1986年进入监测阶段后仅有较小面积残存螺点出现,无疫情回升,成果巩固。结论宜州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的过程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疫情反弹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应树立血防工作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思想,使血防工作真正成为"社会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2.
2002~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血吸虫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血吸虫病监测现状。方法人群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血清学筛查,阳性者再以尼龙绢集卵孵化法进行粪便检查;耕牛以塑料杯顶管孵化法检查;野鼠用解剖法检查病原。每年春秋两季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查螺,对查获的钉螺用压片法和逸蚴法检查有无血吸虫感染。结果2002-2007年当地居民血检28165人,阳性417人,阳性率1.5%,粪检5718人无感染者;在流动人口监测中查出11例外源性病人;耕牛粪检21820头,解剖野鼠13894只,未发现血吸虫感染;累计查螺面积12095.1hm^2,查出3处残存螺点,面积分别为2.1、1.3、3.3hm^2;分别检查钉螺1518、4640只和1785只,并检查和走访螺点周围居民、检查耕牛,未发现血吸虫感染病人和动物。结论广西区血吸虫病监测成效明显,但工作量大,监测策略可作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3.
广西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广西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现状、流行态势和影响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流行程度和水系流域进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并进行虫卵计数;对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收集资料,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全区调查9个县(市)27个点共13990人。华支睾吸虫平均感染率为9.76%,平均EPG为1083。男性平均感染率为女性的2.22倍(13.09%/5.89%),前者平均EPG为后者的2.01倍(1320/658)。各年龄组均有感染,以成人感染为重。汉族感染率为11.56%,居首位,高于壮族(8.17%),但壮族平均EPG为1470,高于汉族(902)。职业分布以医师、教师,农民和行政干部感染为主。结论广西华支睾吸虫病地区分布差异大,局部地区流行严重;青壮年是主要危害群体;吃生鱼及用新鲜粪便喂鱼是最重要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5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广西德保、南丹两地旋毛虫分离株。 方法 PCR扩增2个分离株5S rDNA片段,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用相关软件分析序列的同源性、遗传距离,同时构建系统发生树,并与GenBank中旋毛虫相应基因序列进行比较。 结果 广西德保、南丹2地旋毛虫分离株和GenBank中Trichinella spiralis的5S rDNA碱基序列长度相同,为695 bp;变异位点4个,与T. spiralis的相似度分别为99.0%和99.1%,与GenBank中其他相应基因的相似度低于94.2%,2个分离株之间的相似度为98.8%。2个分离株之间及与T. spiralis间的遗传距离最小,均为0.014;而与其他旋毛虫的遗传距离均大于0.056;用邻接法(N-J法)和最大简约法(MP法)构建的2个系统发生树中,2个分离株与T.spiralis位于同一分支,自引导值分别为96及99。 结论 初步鉴定广西德保和南丹旋毛虫分离株均为T.spiralis。  相似文献   
15.
旋毛虫分类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旋毛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可在人和150多种动物中广泛传播,其病原体是旋毛形线虫(简称旋毛虫)。旋毛虫属分类较为复杂,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传统的旋毛虫分类主要依据成虫、囊包的形态等指标,但这些指标在旋毛虫分类应用时易受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使旋毛虫分类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一定限制。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尤其是PCR技术和核酸序列分析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分子生物学技术成为旋毛虫分类鉴定的有力工具,推动了旋毛虫分类发展。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有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及核酸探针技术、随机扩增性DNA、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多重PCR、DNA序列分析及分子系统发生研究。本文就以上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测定AIDS患者痰液标本中耶氏肺孢子虫的ITS1-5.8S rDNA-ITS2序列并进行基因型分析.方法 收集AJDS患者痰液标本,二硫苏糖醇(DTT)消化处理后进行六亚甲基四胺银(GMS)染色镜检;提取肺孢子虫DNA,巢式PCR扩增后进行测序,用Blast程序和DNAMAN软件对所测序列进行同源性检索和序列间比对,并和SD大鼠卡氏肺孢子虫ITS1-5.8S rDNA-ITS2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GMS染色法未检测到肺孢子虫,巢式PER成功扩增出4例(31%),其ITS1-5.8S rDNA-ITS2基因序列长度为469 bp,ITS1、5.8S rDNA、rTS2基因片段分别为146、158、165 bp,与SD大鼠ITS1-5.8S rDNA-ITS2的基因同源性为86%(152/176),其中多为5.8S rDNA同源86%(136/158),ITS基因间未发现显著性同源;病例间耶氏肺孢子虫ITS1-5.8S rDNA-ITS2的基因同源性为98%~99%,其中5.8S rDNA高度保守,ITS1基因存在4个差异位点并具规律性,据此把耶氏肺孢子虫初步分为A型和B型;ITS2基因存在3个基因位点,但差异无规律性.结论 成功从AIDS患者痰液标本中获取耶氏肺孢子虫ITS1-5.8S rDNA-ITS2基因序列,其和大鼠源基因差异明显,不同人源宿主耶氏肺孢子虫可存在不同基因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ITS1-5.8S rDNA-ITS2巢式PCR检测卡氏肺孢子虫的应用价值并测定其基因序列.方法 采用地塞米松免疫抑制法诱导SD大鼠感染肺孢子虫;制作肺印片、肺组织匀浆液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涂片进行六亚甲基四胺银(GMS)染色镜检;提取肺孢子虫DNA进行巢式PCR扩增,测序后与GenBank的不同宿丰肺孢子虫相关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用ITS1-5.8S rDNA-ITS2巢式PCR法均能检测出实验感染大鼠BAL和肺组织卡氏肺孢子虫DNA,阳性率为100%(10/10),比较BAL标本、肺印片和肺组织匀浆液GMS染色法的检出效率,BAL最低,肺组织匀浆液最高.其中20%(2/10)大鼠的BAL标本用GMS染色法未能检测出,但用巢式PCR方法 均能成功扩增;所测SD大鼠卡氏肺孢子虫ITS1-5.8S rDNA-ITS2基因序列长度为516bp,ITS1、5.8S rDNA、ITS2基因片段分别为198、158、160bp,与GenBank的大鼠(L27658)、小鼠(AY532651)和长爪沙鼠(AY875972)的ITS1-5.8S rDNA-ITS2基因的同源性分别为96%(452/467)、88%(275/310)、95%(152/159),其变异位点多在ITS1和ITS2基因片段.结论 ITS1-5.8S rDNA-ITS2巢式PCR检测卡氏肺孢子虫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可作为早期诊断肺孢子虫肺炎方法,特别适用无创性标本的检测;成功获取SD大鼠卡氏肺孢子虫ITS1-5.8S rDNA-ITS2的基冈序列,与不同宿主比较其5.8S rDNA较保守,ITS1和ITS2基因变异较大,适合基因分型和系统进化研究.  相似文献   
18.
颚口线虫成虫寄生在猫、犬、猪等终宿主的胃壁,第一中间宿主为剑水蚤,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类.  相似文献   
19.
广西两次华支睾吸虫人群感染调查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西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现状及流行态势,为制定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层抽样选点,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检查,粪检虫卵,问卷方式调查居民基本情况。对2次调查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广西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以右江和邕江流域居民较高,分别由第1次调查时的0.08%和4.66%上升至2.44%和10.22%。感染者中以青壮年占多数,男女性别比由第1次的2.69∶1下降至第2次的2.14∶1,干部、医师、教师、商人、农民、工人等职业人群感染率较高;中、重度感染者占比例,由第1次调查时的26.32%上升至40.66%,尤以重度感染者比例上升明显。结论广西华支睾吸虫病主要流行于右江和邕江等流域,居民感染率呈上升趋势,青壮年是受危害的主要群体,女性青壮年受感染的危险性增大,受感染者出现临床症状的几率增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