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26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51.
维拉帕米终止特殊类型室性心动过速的使用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维拉帕米终止特殊类型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临床使用特点。方法:总结20例分支型室速和短联律间距室性早搏引发的多形性室速,静脉应用维拉帕米终止室速发作的经验。结果:维拉帕米静脉注射可终止此两种特殊类型室速发作,维持静脉滴注能预防急性复发,终止室速发作的有效剂量平均总量0.3mg/kg(平均21mg,范围5~55mg)。结论:维拉帕米在特殊类型室速中的应用剂量宜个体化  相似文献   
152.
王佩  董照  杨艳敏 《安徽医学》2022,43(10):1126-1130
目的 研究阿扎胞苷联合小剂量阿糖胞苷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邢台市第一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00例中高危MD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行小剂量阿糖胞苷治疗,研究组行阿扎胞苷联合小剂量阿糖胞苷治疗,21 d为1个疗程,干预3个疗程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患者铁蛋白、维生素B12与叶酸水平,p15、SOCS1基因的甲基化状态以及不良反应(骨髓抑制、感染、恶心呕吐等)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81.25%)高于对照组(6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铁蛋白、维生素B12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叶酸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p15(2.00%)、SOCS1(4.00%)基因甲基化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4.00%比14.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16.00%)低于对照组(1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扎胞苷联合小剂量阿糖胞苷治疗有助于提高中高危MDS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生存状态,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3.
目的通过组织芯片技术分析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组织差异表达基因探讨主动脉夹层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取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及健康对照(各4例)的主动脉组织,通过组织芯片筛选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和健康对照差异表达的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差异表达的基因参与的信号通路。结果实主动脉组织芯片分析结果显示,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与正常对照差异表达大于2倍的基因有129个,其中83个基因表达下调,46个基因表达上调。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编码与细胞、细胞外基质粘附相关的蛋白。信号通路分析显示,主动脉夹层中受影响最大的两条通路是粘附斑和肌动蛋白骨架调节相关通路。结论通过组织芯片分析筛选到的急性主动脉夹层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参与了主动脉夹层的病理过程,为研究其致病机制奠定了荩础。  相似文献   
154.
目的 分析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连续入选2012年4月至2013年1月就诊于阜外医院并经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确诊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收集患者入院时临床资料及治疗情况,并分析有无高血压病史以及是否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 入选74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平均年龄52.47岁,男性65例(87.8%)。合并高血压病史53例(71.6%),与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比较,其平均年龄、性别比例、体重指数、个人史、入院重要生命体征、临床表现、主要实验室检查及药物、手术治疗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入院后接受腔内修复手术治疗的患者45例(60.8%),入院时白细胞计数(13.1±4.6 vs.10.7±4.3×10^9/L,p=0.035)显著高于未接受腔内隔绝术患者,其他临床资料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结论 高血压仍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但主动脉夹层发病后呈现的临床特征与无高血压病史者无显著差异。腔内隔绝术已成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较常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5.
目的:深度挖掘影响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维度和关键因素,进一步满足人们对线上线下医疗服务质量多样化的就医需求。方法:运用改进后的服务质量(SERVQUAL)模型,构建全流程“诊前-诊中-诊后”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315份有效问卷,从医院、医生和移动医疗服务平台3方面分析医疗服务质量,借用因子-灰色关联分析探索影响医疗服务质量的因素。结果:影响医疗服务质量的一级指标权重大小依次排序为保证性>可靠性>便利性>有形性,二级指标排名靠前的依次为治疗的准确性、有效性以及医生的技术水平。结论: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医院应首先注重诊疗质量,并从提高医院知名度、培养高层次人才、建立信息化平台和优化空间布局4个方面去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56.
目的:了解心室附壁血栓患者的临床干预方案,并分析在引入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前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血栓消退情况。方法:收集2010年7月至2019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病历系统中诊断为心室附壁血栓的患者599例,根据引入NOAC的时间将患者分为NOAC引入前组(n=237例)和NOAC引入后组(n=362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出院诊断和治疗情况等,比较两组有12周影像学随访记录患者的血栓消退情况。结果:共入选599例住院患者,其中298例(49.7%)患者出院时给予口服抗凝药治疗,引入NOAC后,出院给予口服抗凝药的比例上升[NOAC引入前组35.9%(85例),NOAC引入后组58.8%(21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12周,进一步分析264例(44.1%)有影像学资料患者的基线数据和血栓转归,其中162例(61.4%)患者为缺血性心脏病,143例(54.2%)患者的心室附壁血栓完全消退。分层分析发现,应用华法林、NOAC和未用任何口服抗凝药之间的血栓消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2%vs. 81.2%vs. 39.0%,P<0.00...  相似文献   
157.
心房颤动(房颤)是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最常合并的一种心律失常,合并房颤的HCM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较高,而血栓栓塞也是导致此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尚缺乏关于HCM合并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的有效的预测模型或评分系统。在血栓栓塞防治方面,抗凝药物治疗是目前认为唯一的可有效降低HCM合并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8.
田力  杨艳敏 《中国新药杂志》2012,(15):1756-1759,1773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合并脑卒中的有效手段。目前能够长期服用的口服抗凝药物只有华法林,但华法林存在个体差异、复杂的药物和药物及药物和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定期抗凝监测和频繁调整剂量,具有局限性。研发新型口服抗凝药成为新的热点,活化凝血因子X抑制剂和凝血酶抑制剂在房颤抗凝领域的研究进展迅速,已经取得了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现将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9.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Framingham的研究报告提示,人群发病率为0.5%左右,且随年龄增长其发病率增高。60岁以上的人群中,其发病率可高达6%以上。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患者的治疗目前仍以控制心室率和预防血栓栓塞为主,未经处理的房颤24h平均心室率往往快  相似文献   
160.
获得性长QT引起的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扭转性室速)是猝死的原因之一。如果能够识别其危险因素而给予预防,或在发作早期及时识别并给予正确处理,这种心律失常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