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5篇
医药卫生   21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研究心理语言、穴位刺激、胃电起搏协同治疗方法(Coordinated Treatment of Psychological language,Acupuncture pointstimulation and Gastric pacing,CTPAG)治疗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根据罗马Ⅲ标准选取80例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口服药物组(n=38)和CTPAG组(n=42),比较两组受试者在症状评分、临床疗效、胃感觉功能中的差异。结果与口服药物组比较,CTPAG组中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下降,疗效显著率明显升高;胃的初次饱足阈值和最大耐受阈值均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语言、穴位刺激和胃电起搏协同治疗(CTPAG)可能通过增加胃的可耐受容积,降低内脏敏感性,达到改善早饱、腹胀、进食少等疗效;并且CTPAG组优于常规口服药物组,是难治性FD非药物治疗的一种新选择。  相似文献   
12.
陈英  杜斌  杨春敏  范勤  韩全利  李静  贾敏  于妍 《胃肠病学》2012,17(5):288-292
背景:常规空气灌注式结肠镜检查往往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等不适,探求更好的结肠镜检查方式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的:评价二氧化碳(CO2)灌注用于老年患者结肠镜检查的舒适度和安全性。方法:98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4组,各组基线情况基本一致,分别以空气或CO2为注气媒介,辅以或不辅以镇痛药行结肠镜检查。以直观模拟量表(VAS)评价检查中和检查后5、10、15、20min腹痛、腹胀情况。每组分别随机选取8例患者,8例于检查后10min行动脉血气分析,另8例于检查后60min拍摄腹部X线平片评价肠管扩张程度。结果:CO2组和CO2+镇痛组各时点腹痛、腹胀VAS评分以及检查后肠管扩张程度评分分别显著低于空气组和空气+镇痛组(P〈0.01),CO2+镇痛组检查中腹痛、腹胀VAS评分显著低于CO2组(P〈0.05)。四组间各项结肠镜操作参数以及动脉血pH值和P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CO2灌注式结肠镜检查用于老年患者安全、有效,舒适度较空气灌注式结肠镜检查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老年常见胃息肉病理分析、内镜观察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老年人胃息肉的内镜、病理特点及进行内镜疗效观察.方法:对2006-07-01/2009-07-01在我院做胃镜检查的老年人251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发现的常见类型胃息肉进行内镜下观察,大部分予以内镜下切除, 标本送病理检查.对其中27例进行随访观察,随访时间为6-30 mo.结果:发现常见类型胃息肉患者120例,检出率为4.77%.59.17%的胃息肉患者年龄60-69岁,52.50%为山田Ⅱ型,57.50%为≤0.5 cm.单发息肉82例(68.33%),多发息肉38例(31.67%);单发息肉较多见于胃窦部26例(21.67%),其次为胃底部22例(18.33%)及胃体部21例(17.50%).对115例进行病理检查,其中炎性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分别占63.33%、25.00%、7.50%.118例给予内镜下治疗.27例有随访资料,7例复发,其中5例为多发息肉,6例为炎性增生性息肉.结论:老年人有较高的胃息肉检出率,病理上炎性增生性息肉及胃底腺息肉较常见,胃息肉单发多见,多位于胃窦、胃底、胃体部,多发息肉治疗后可能容易复发.  相似文献   
14.
急性低压缺氧对狗胃肠移行复合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在低压舱中模拟不同高度状态,观察狗消化间期胃肠移行性复合运动(MMC)和血浆胃动素的变化。方法 应用低顺应性毛血管水灌注消化道腔内测压系统记录清醒狗胃和十二指肠的收缩活动。先在低压舱海平面记录狗正常MMC,然后分别在MMCⅡ相初期和后期模拟升至3000m至5000m高度停留1h,记录MMC的变化。并在不同时间点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胃动素浓度。结果 3000m高度对MMC无明显影响,但在5000m高度发现;(1)狗MMC周期时间延长,主要是Ⅱ相时间延长,Ⅲ相时间缩短;(2)在MMCⅡ相初期模拟升空,胃窦和十二指肠MMCⅡ相收缩振幅和动力指数明显低于海平面对照(P<0.05,P<0.01),MMCⅢ相被抑制;(3)在MMCⅡ相后期模拟升至5000m高度,MMCⅢ相仍能出现,但其收缩振幅动力指数明显降低(P<0.05,P<0.01);(4)在海平面,血浆胃动素随MMC周期出现周期性波动,其浓度在MMCⅢ相对最高,在MMCⅠ相时最低。在MMCⅡ相后期或至5000m高度,虽有血浆胃动素高峰,但胃动素高峰浓度明显低于海平面对照(P<05)。而在MMCⅡ相初期升至5000m高度,则血浆胃动素浓度无明显高峰出现。结论 急性暴露低压低氧干扰了胃肠MMC的活动,血浆胃动素释放减少可能介导了胃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正加速度对慢性胃溃疡大鼠血清生长素(ghrelin)及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的变化及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建立乙酸致大鼠慢性胃溃疡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对照组、+5 Gz组和+10 Gz组,每组8只。3 d后模拟不同+Gz值正加速度条件,隔日1次,共4次,持续7 d。实验结束次日取大鼠胃黏膜及血液标本,HE染色病理切片,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生长和生长抑素。结果在光镜下随+Gz值增高,胃黏膜腺体形态异常,排列紊乱,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各+Gz值暴露组胃黏膜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含量:+10 Gz组为3.438±0.908 pg/ml,+5 Gz组为5.147±0.652 pg/ml,对照组为6.986&#177;0.743 pg/ml,+10 Gz组低于+5 Gz组(P<0.05),+5 Gz组低于对照组(P<0.05)。各+Gz值暴露组血清生长素含量:+10 Gz组为(94.48±23.96) ng/ml,+5 Gz组为(142.56±38.63) ng/ml,对照组为(112.00±42.28) ng/ml,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 Gz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5 Gz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Gz值暴露组血清SS含量:+10 Gz组(32.65±11.68) pg/ml,+5 Gz组为(51.52±10.88) pg/ml,对照组为(38.37±14.16) pg/ml,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 Gz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10 Gz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Gz值增高,溃疡愈合质量下降;在中+Gz值条件下血清SS升高,在高+Gz值条件下血清生长素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5 mm以下垂体微腺瘤中的价值.方法使用Philips 1.5 T超导磁共振仪,对36例可疑垂体微腺瘤患者在常规平扫后,不论有无发现病变均进行动态增强冠状位扫描.结果 36例均呈阳性结果,所有病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治疗证实.小于5 mm的垂体微腺瘤平扫有时难以发现病灶,而动态增强扫描均能发现病灶明确诊断.结论动态增强MRI对5 mm以下垂体微腺瘤的诊断极有价值,尤其是动态早期在33.5 s之前表现最为敏感,它是目前MR诊断垂体微腺瘤的最佳扫描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老年患者消化系统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05~2011年我科住院的56例老年消化道原发恶性肿瘤患者,对其首发症状、诊断方法、病变部位、病理类型、合并症、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16例(28.6%)无症状,40例(71.4%)因消化系统症状就诊;50例(89.2%)通过消化内窥镜检查诊断;胃窦(24.6%)和乙状结肠(19.3%)为好发部位;腺癌为常见病理类型(47例,83.9%);高血压(42.8%)、糖尿病(33.9%)和冠心病(25%)为本组患者的常见合并症;肺、肝为常见的血行转移部位,中位生存时间为8.5个月,最长带瘤已生存86个月。结论消化道内窥镜是诊断老年消化道原发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老年消化道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带瘤生存时间较长,免疫及营养支持治疗在延长患者生存期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贲门失驰缓症又称贲门痉挛,是食管下段2/3的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的一种疾病。我科1982~1990年收治2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磨牙根已分离拔除部分牙根后修复2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春敏  张立欣 《当代医学》2009,15(18):93-93
随着根管治疗和修复学的发展,从前许多被拔除的残冠残根,现在通过完善的根管治疗得以保留并为修复打下了基础。对于许多磨牙来说,每个牙根的病变程度不同,于是不能就某一患牙尤其是多根磨牙来泛泛地讲拔除或保留,而更应该细化到每一牙根,拔除或保留类似牙半切术。就我科2003~2005年间遇到的25例磨牙根已分离的残冠残根拔除部分牙根后行联冠或固定桥修复,经2.5~3年观查,临床效果较好,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