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29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应用CARTO系统标测和消融房性心动过速的初步经验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初步探讨CARTO系统在房性心动过速 (简称房速 )标测和射频消融中的临床应用。 5例房速患者 ,年龄 42 .4± 15 .8岁 ,男 3例、女 2例。其中 1例为法氏三联症外科根治术后。心动过速周期 35 5± 76ms。在心动过速时应用CARTO系统标测相关心房 ,实时重建三维电解剖图 ,并用以指导射频放电消融靶点。 5例房速均成功消融。 3例为右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其中 1例法氏三联症手术后房速为右房外侧壁手术瘢痕所介导 ,经线性消融关键峡部成功。 2例为局灶性房速 ,起源点分别在右房His束旁和左房后壁。放电次数为 3.5± 2 .1。手术时间为 2 39± 45min ,曝光时间为 14± 9min。结论 :本研究提示应用CARTO系统标测和消融房速 (包括折返性和局灶性 )是可行的。在较少X线曝光下 ,易于标志到最佳靶点和成功消融 ,尤其是对于心脏结构异常和复杂房速的病例。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观察局部转导C型钠尿肽(CNP)基因对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4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和实验3组。3组高脂饮食喂养,对照组和实验组以球囊损伤兔髂动脉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兔再狭窄模型。对照组建模后局部转导逆转录病毒载体携带的碱性磷酸酶基因,实验组建模后后局部转导逆转录病毒载体携带的CNP基因(PLXSN-CNP)。于高脂饮食喂养前及处死前检测各组血脂和血CNP水平,对损伤的髂动脉进行离体血管环张力实验, 进行病理和CNP免疫组化学检测,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仪测量动物血管管腔面积、内膜厚度、内膜面积、内膜面积/中膜面积。结果 对照组和实验组血CNP水平和血脂水平在术前和术后同一时间点比较无显著差异。实验组血管经Ach和L-Arg 预处理+Ach处理后,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显著强于正常组和对照组(P<0.01) 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经LMMA预处理+ Ach 处理后血管环舒张功能明显变差;实验组在转染局部表达CNP基因;球囊损伤后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血管内膜面积、内膜厚度、内膜/中膜比值显著增加,但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CNP基因可成功转导损伤血管,并有效地在局限表达;局部转导CNP基因可有效抑制血管成形术后内膜增生,增进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03.
目的评价电磁解剖标测系统(Carto)标测和指导射频消融在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12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年龄(33±12)岁。心动过速周期(370±95)ms。室性心动过速持续发作时,7FNavi-Star在相关心室标测,实时重建心腔三维电解剖图,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在右心室流出道详细标测,根据激动图上最红色区域为较早激动部位,结合大头导管记录心室波最早、且起搏时体表12导联图形与心动过速一致处,作为消融靶点。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在间隔部细标,标识较体表QRS波及His束电位提前的P电位处,作为靶点。温控60℃放电消融。以基础态及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反复电生理检查.不可诱发室性心动过速作为成功消融终点。结果12例均成功消融,其中右心室室性心动过速7例,均位于右心室流出道前中间隔部,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5例,起源于左心室后中间隔4例、中下间隔近心尖部1例。1例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于心动过速在左心室后中间隔处标测时,室性心动过速终止,后标志此处作为靶点,放电消融成功。手术时间为(102±25)分钟,曝光时间为(11±7)分钟。随访6~18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Carto系统通过磁场标测定位,结合心内电图重建室性心动过速时心室电激动图,可有效快速寻找最早激动点或P电位处作为消融靶点,进行电解剖标测,并可在标测导管机械损伤终止室性心动过速处标志,结合起搏标测,作消融参考点指导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房室旁道后心电图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及J-ST段的特征及其发生机制。方法45例持续性预激综合征患者,对比射频消融术前后心电图,总结和分析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J波以及ST段变化的发生规律和特征。结果45例中射频消融术后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有27例,间隔部和左前壁旁道消融后电张调整性T波出现率最高(达100%),电张调整性T波主要分布于下壁导联(Ⅱ、Ⅲ、aVF)和高侧壁导联(Ⅰ、aVL);下壁导联电张凋整性T波倒置深度Ⅲ〉aVF〉Ⅱ(P〈0.01),高侧壁导联aVL〉Ⅰ。此外尚可出现J-ST改变,表现为J点抬高、J波和ST段水平或弓背向下型抬高,总发生率高于同期隐匿性旁道消融组(42.2%vs3.5%,P〈0.01)。结论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的出现取决于预激时QRS波形态;射频消融术后心电图可出现类似早期复极综合征的J-ST段改变。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仿外科迷宫术消融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LS-AF)的疗效。方法仿外科迷宫术消融术式:双侧肺静脉隔离、左房顶部线、二尖瓣、三尖瓣峡部线消融,随访近两年来在本中心仿外科迷宫消融术的51例LS-AF患者,LS-AF持续时间:(67.9±66.5)个月。结果 51例LS-AF患者术后即刻成功率96%(49/51),随访时间(21.2±5.4)个月,成功率75%。除消融术后即刻未维持窦性心律2例,其余49例术后左房直径明显缩小,射血分数明显升高[(34.8±6.0)ms vs(41.6±6.4)mm,0.58±0.04 vs 0.48±0.04,P均0.05]。结论仿外科迷宫消融术治疗LS-AF术后即刻成功率较高,中短期随访成功率高。消融术后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心房重构。  相似文献   
106.
杨平珍 《江西医药》2012,47(5):427-429
有心脏穿孔风险的操作,术者应保持高度警惕,密切观察患者反应、生命体征及心影的搏动,有助于预防和早期发现该并发症.一旦确诊,应立即抢救,但未明确诊断前尽量避免试探性心包穿刺.抢救措施包括内科经皮穿刺引流及外科开胸手术两种.多数患者在引流后症状迅速缓解.  相似文献   
107.
目的应用CARTO系统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患者进行电解剖标测并指导射频消融治疗其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方法入选伴有室速反复发作的25例ARVC患者,年龄36±12岁,男性17例,有家族成员35岁以下早发猝死史3例。术前行常规心电图、心室晚电位、心脏B超检查。在窦性心律或/和心动过速时,电解剖标测三维重建右室。术中6例同时行右室造影检查。根据双极电图电压高低确定疤痕区、正常心肌和临界边缘区。对于折返性室速,线性消融关键峡部或疤痕区与三尖瓣环之间或两疤痕区间;对于局灶性室速,点消融局部最早激动区域。结果 20%(5/25)体表心电图发现前壁或下壁导联Epsilon波,心室晚电位阳性占88%(21/25),心脏B超发现右室不同程度的局部或整体扩张,56%(14/25)可见局部囊袋状向外膨出。所有患者均出现1~5(2±1)种左束支阻滞型室速,其中5例合并频发室性早搏,1例伴心房扑动,1例伴左后间隔旁道。即时消融成功率为72%(18/25)。随访14±10(4~36)个月,原消融成功的5例室速复发。1例消融失败伴晕厥史的患者植入ICD治疗。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和死亡发生。结论应用CARTO系统电解剖标测可安全有效指导射频消融治疗ARVC患者的室速,有相对较高的失败和复发率。CARTO系统标测的电压图,参考术前心电图、心脏B超及右室造影可了解病变心肌的分布范围,对初步确定室速的病理基质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8.
环肺静脉与复合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环肺静脉消融和复合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后长期随访的成功率,探讨导管消融治疗PAF的路线和终点。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7年8月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PAF患者141例,分为两组。第1组:单纯环肺静脉消融,在三维心脏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系统)和单环状标测电极(LASSO电极)指导下行同侧环肺静脉左心房线性消融至左心房-肺静脉电活动双向传导阻滞;第2组:复合消融,即在环肺静脉消融后,常规进行心房高频刺激,根据术中是否有自发或诱发的房性心律失常而选择右心房峡部、左心房峡部、左心房顶部、冠状窦左心房心内膜面、左心耳部、碎裂电位、冠状静脉窦内消融或上腔静脉隔离等附加消融方式。比较两组的消融结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第1组消融过程中6例出现自发的持续房性心动过速(auricular tachycardia,AT)转为复合消融。结果按照实际治疗原则进行分析,即第1组64例,第2组77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组X-线曝光时间较第1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8±14.2)min vs.(33.1±10.7)min,P=0.002]。随访(39.2±5.2)个月,两组单次消融术后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4%(15/64)vs.26.0%(20/77),P=0.729]。第1组5例AT和4例PAF接受重复消融,其中5例AT及2例PAF治疗成功;第2组6例AT和6例PAF接受重复消融,其中5例AT和3例PAF治疗成功。两组两次或三次消融后总的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5%(56/64)vs.84.4%(65/77),P=0.603)。结论导管消融治疗PAF的远期成功率高;环肺静脉消融与复合消融治疗PAF的远期效果相似,但X-线曝光时间相对较短,损伤较小;对于复发的患者,寻找肺静脉以外的靶点可进一步提高导管消融治疗PAF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9.
70岁以上心房颤动患者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70岁以上心房如动(房颤)患者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率及术后复发危险因素.方技,选择导管射频消融的70岁以上房颤患者107例,收集患者临床和电生理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房颤消融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结果 107例患者中,阵发性房颤89例.持续性房颤18例.平均随访(25.2±11.5)个月,单次消融成...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了解8 FSAFL型Sw artz长鞘在心房扑动消融中的作用。方法 左前斜45度影像定位下,在三尖瓣环5~6 点处划线消融三尖瓣环与下腔静脉开口之峡部。结果 11 例普通型心房扑动患者全部消融成功,随访4~18个月,1 例复发,再次消融获得成功。结论 在峡部消融中应用Swartz长鞘能使大头导管良好固定,并使峡部组织与大头接触密切,较易做到峡部线性消融,达到相当于完全性双向阻滞的满意消融效果,且缩短透视和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