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35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 评估LDRf分型方法在食管胃静脉曲张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间采用LDRf分型方法进行食管胃静脉曲张病例内镜诊治的情况,并与之前一年内采用中华消化内镜学分会2003年分型方法的诊治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LDRf分型组与原分型组两组急诊止血成功率分别为98.4%(126/128)和95.8%(161/168);接受单次内镜治疗的比例分别为33.8%(23/68)和42.9%(30/70);接受内镜下连续治疗的比例分别为66.2%(45/68)和57.1%(40/70);治疗后3个月静脉曲张完全根除率42.2%(19/45)和40.0%(16/40),基本消失率53.3%(24/45)和57.5%(23/40)。结论 LDRf分型方法对食管胃静脉曲张的内镜治疗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不对疗效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对269例胰胆肿瘤的病人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采用全身麻醉技术,术前、术中、术后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结果269例病人均顺利进行ERCP术,检查过程中无并发症发生,无麻醉意外,检查结束后平均3 min清醒.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新消化道静脉曲张记录方法(LDRf分型)在内镜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中的作用。方法 对104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行急诊内镜下检查,采用新消化道静脉曲张记录方法,根据曲张静脉不同位置和直径选择硬化治疗术(EIS)、套扎治疗术(EVL)或者组织胶治疗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于1个月后复查胃镜观察食管胃底静脉情况。结果 104例中食管静脉曲张(Le)93例,食管胃静脉曲张(Le,g)36例,胃静脉曲张(Lg)3例。102例(98%)患者急诊止血成功,1例(2%)止血失败,表现为术后6d内反复便血,行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内支架分流术治疗后出血停止。术后1个月复查胃镜,见42例(45.16%)食管静脉曲张消失,56例(60.22%)中上段食管静脉基本消失。28例(71.2%)胃底静脉曲张消失,33例(84.61%)患者可观察到多种形态的排胶形式,如球状、点状等,颜色为黑色、黄白色以及褐色等。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咽下不适、胸骨后痛、低至中度发热,发生率为15.9%,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采用新消化道静脉曲张记录方法在内镜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中,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内镜下治疗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4.
鼻胆管引流(ENBD)是在十二指肠镜直视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基础上施行的胆管置管引流减压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创伤小等优点。目的是充分引流胆汁、冲洗胆管、进行胆管造影,明确胆汁引流量,直接观察引流效果。对于各种良恶性胆道疾病引起的胆道梗阻,是一种有效的减黄和预防ERCP术后并发症的治疗方法。我科从2006年5月至今,治疗90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CP治疗传统上主要依赖内科综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但疗效不理想.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治疗因具有简单、有效、微创、可重复等优点,渐渐成为大多数CP的首选治疗方法[1].我院应用内镜治疗CP 21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新喹诺酮类抗微生物药是一类抗菌力强 ,抗菌谱广 ,目前认为耐药菌株少 ,不良反应小的新型抗菌药物[1] 。近年来 ,本类药物开发迅速 ,品种甚多 ,不断涌入眼科领域用来防治眼部感染性疾患。多数动物实验表明本类药物在眼组织内有良好的移行动态[2 5] 。究其在眼组织中移行浓度高 ,滞留时间长的原因何在 ,是否与某些眼组织内含有的黑色素有关 ,这类文献国外罕见 ,国内尚无此种报告。因此 ,本研究选择黑色素含量较高的有色家兔 (简称色兔 )和黑色素含量较低的白色家兔 (简称白兔 )作为实验动物 ,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ighperforma…  相似文献   
17.
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内镜诊断与微创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粘膜下肿瘤(SMT)的诊断价值及内镜下微创手术切除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普通内镜发现,超声内镜(EUS)诊断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71例,其中食管38例,胃22例,十二指肠球部6例,十二指肠降部5例,分别行直接套切、粘膜切除、针状刀剥离切除、橡皮圈或尼龙绳套扎。切除标本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术后定期内镜随访。结果71例中60例内镜治疗均获得完全切除,5例囊肿开创引流后治愈,6例静脉瘤未作处理。6例术后1周内出现轻度胸骨后疼痛外,无1例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所有病例术后4周复查胃镜,并随访1~12个月不等,未见复发或远期并发症。结论EUS对内镜治疗SMT,选择适应证有重要的价值。内镜下微创手术切除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放大胃镜下黏膜微血管改变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15例常规胃镜观察下有胃黏膜粗糙、糜烂、斑块、颜色异常、微隆或凹陷等改变的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应用放大胃镜观察,根据胃镜下黏膜微血管改变将放大胃镜下黏膜像分为4型。对病变区取活检送病理检查,将胃镜结果与组织病理诊断对照研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5%(19/20)健康志愿者符合Ⅱ型微血管改变;80.53%(91/113)Hp相关性胃炎符合Ⅰ型微血管改变;92.86%(13/14)的早期胃癌患者符合Ⅲ型、Ⅳ型微血管改变,应用χ2检验对构成比进行比较,早期胃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与Hp相关性胃炎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80.0%的黏膜癌符合Ⅲ型改变,75%的黏膜下癌符合Ⅳ型改变,黏膜癌组与黏膜下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血管改变与组织诊断密切相关,放大胃镜可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且有助于判断癌变浸润深度。  相似文献   
19.
SARS暴发期消化内镜及工作区的防护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ARS是新近被认识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其发生与冠状病毒感染有关,它可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接触患者分泌物传播,也有体液传播的可能,因此,SARS患者内镜检查治疗术前的准备、检查治疗术中的防护以及术后的处理甚为重要。2003年3月7日山西省发生了第一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提高内镜中心护理人员对实施无痛苦胃镜检查病人护理安全的认识,加强对检查病人的安全管理。方法对进行该检查的病人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讨论,提出安全管理的对策和改进措施。结果实施安全管理措施几年来,将不安全菌素减少到最低限度,无病人发生麻醉意外、坠床、摔倒等事件。结论细致的人性化管理和安全性教育是消除不安全因素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