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5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配合技师的培训方法 .方法 对学员进行理论讲课、技能培训、综合考核,就培训结果 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学员能顺利完成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胆管取石术、胰胆管支架置入术、鼻胆引流术的配合工作,合格率100%.结论 经过规范化培训后的技师可以顺利完成内镜下逆行胰胆管诊疗的配合工作.  相似文献   
82.
目的 研究胆汁内、外引流术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肝脏库普弗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48只,分成梗阻性黄疸、胆汁外引流、内引流和假手术四组,每组12只.采用原位灌注消化肝脏及贴壁培养方法 分离并纯化库普弗细胞,采用逆转录(RT)-PCR方法 检测库普弗细胞iNOS mRNA表达.用ELlSA方法 测定血清TNF-α含量.结果 梗阻性黄疸组血清TNF-α水平为(110.8±26.3)pg/ml,与假手术组的(88.4±17.9)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内引流组解除胆道梗阻后,血清TNF-α水平受到抑制,为(89.84±28.3)pg/ml,而胆汁外引流组却无此作用,为(118.6±22.7)Pg/ml,后者与梗阻性黄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胆道梗阻形成后,梗阻性黄疸组库普弗细胞iNOSmRNA表达增强(0.82±0.24),显著高于假手术组(0.38±0.35,P=0.005).胆汁内引流术解除黄疸后,内引流术组的库普弗细胞iNOS mRNA表达受到抑制(0.59±0.35),但与梗阻性黄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9),外引流组iNOSmRNA表达并未受抑制(0.974±0.48),与梗阻性黄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1),但显著高于胆汁内引流组(P=0.016).结论 胆汁内引流术在逆转梗阻性黄疸大鼠升高的血清TNF-α水平和肝脏库普弗细胞iNOS mRNA的表达方面优于胆汁外引流术.  相似文献   
83.
直肠类癌的内镜超声图像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内镜超声(EUS)图像特征,以提高其诊断正确率。方法连续收集2001年4月至2004年4月直肠黏膜及黏膜下肿物29例,行EUS检查及病理检查,分析经病理确诊的直肠类癌的EUS图像,找出其特征性表现。结果29例共检出病灶29个,其中类癌12个,腺瘤11个,炎性病灶6个。直肠类癌病灶中10个呈低回声结节,2个呈等回声;5个病灶位于黏膜层,7个位于黏膜下层;12个病灶边界均清晰。结论直肠类癌的EUS声像图特征是:病灶边界清,回声均匀,位于黏膜下层或黏膜层,绝大多数呈低回声结节。EUS声像图特征有助于直肠类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UGIB)并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可能原因及有效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某院2008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UGIB合并ACS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18例患者年龄58~93岁,平均(69.2±10.9)岁,发病以老年男性为主。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者15例(83.33%)。严密监护、积极输血、急诊内镜检查及镜下止血治疗是治疗的主要方法,胃镜下止血成功14例(77.80%),病死3例(16.67%)。结论严密监护、积极输血、24h内急诊胃镜检查及镜下止血治疗是UGIB并发ACS救治成功的关键。需要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质子泵抑制药可降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5.
急性阑尾炎(acute appendicitis,AA)是急腹症最常见的病因之一。随着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技术及理念的不断发展,以内镜下逆行性阑尾治疗技术和内镜下阑尾切除术为代表的消化内镜治疗技术开始应用于AA的治疗。本文就目前AA的消化内镜治疗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6.
11例肝硬化患者出入肝血中铁铜锌含量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观测肝硬化患者经颈静脉肝内门体支架分流(TIPS)术中肝前、后血中的铁铜锌含量变化,旨在探讨肝脏对铁铜锌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肝静脉血中的铁含量明显高于外周和门静脉血中的铁含量,提示在没有肠道吸收铁的情况下(空腹),肝脏动员自身贮藏的铁来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推测,肝脏对铁的吸收、贮藏和代谢是一个主动的过程。门静脉血中的铜含量明显低于肝静脉和外周血中的铜含量,而肝静脉与外周血之间的铜含量差异无显著  相似文献   
87.
θ��λ���ٵij����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胃异位胰腺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2000-2004年对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科241例胃黏膜下肿物进行超声内镜(EUS)检查,回顾分析胃异位胰腺的图像特征。结果EUS诊断良性间质瘤105例,恶性间质瘤23例,脂肪瘤48例,异位胰腺45例,囊肿20例。异位胰腺EUS图像特点:(1)黏膜下层病变39例,6例与固有肌层无分界;(2)边界清37例;(3)42例为不均匀、形状不规则中强回声,3例为不均匀低回声;(4)32例中心有小的不规则液性回声。内镜电切26例,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超声内镜对胃异位胰腺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内镜切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8.
目的评价经胰管弓式隔膜乳头预切开术处理ERCP困难胆管插管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06年1月至2008年7月109例ERCP胆总管插管困难患者进行经胰管弓式隔膜乳头预切开术(下称经胰管组,56例)和常规针式乳头预切开术(下称常规针刀组,53例)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方法插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09例患者中的97例在乳头预切开术后可成功插入胆管,经胰管组成功率96.4%(54/56),常规针刀组成功率81.1%(43/53),两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109例中11例出现并发症,包括急性胰腺炎5例、出血4例、胆道感染2例。其中,经胰管组急性胰腺炎2例,常规针刀组急性胰腺炎3例,出血4例,胆道感染2例。两组比较,经胰管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针刀组(3.6%比17.0%,P〈0.05),术后胰腺炎、出血、感染发生率也分别低于后者,但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镜经胰管弓式隔膜乳头预切开术超选胆总管成功率高于针式乳头预切开术,而且并发症较低,是处理选择性胆总管插管较困难患者的安全和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89.
目的 评价内镜超声引导下碘125粒子植入术治疗晚期食管癌患者吞咽困难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7年12月—2018年11月,因晚期食管癌吞咽困难于解放军总医院接受内镜超声引导下碘125粒子植入术治疗的4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主要评价指标为治疗完成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后吞咽困难分级情况及内镜下癌灶大小变化情况、随访结果。结果 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内镜超声引导下碘125粒子植入术,未出现出血、胸痛、发热、咳嗽等并发症。治疗前吞咽困难分级Ⅱ~Ⅳ级,治疗后3个月降低至0~Ⅰ级,内镜下均可见癌灶有所缩小。随访12~23个月,3例生存,1例肿瘤晚期死亡。结论 内镜超声引导下碘125粒子植入术治疗晚期食管癌吞咽困难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0.
目的 建立军团菌rcp毒力基因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方法.方法 根据GenBanK公布的嗜肺军团菌核苷酸序列合成军团菌rcp毒力基因的特异引物,采用PCR方法对2005年-2007年天津市中央空调冷却塔分离的16株嗜肺军团菌、杜氏军团菌(Legionella dumoffii,L.dum)、博氏军团菌(Legionella bozemanii,L.boz)、长滩军团菌(Legionellafeeleii,L.fee)等菌株进行了军团菌毒力基因rcp的检测.结果 3株嗜肺军团菌扩增出了900 bp的rcp基因片段,其余菌株未扩增出该基因片段.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军团菌毒力基因rcp的PCR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适于军团菌毒力基因的深入研究.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of the rcp virulence gene of L. pneumophila. Methods Sixteen strains of Legionella pneumophila, L. dumiffii, L. bozemanii and L. Longbeachae isolated from the cooling towers of the centralized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Tianjin form 2005 to 2007 were detect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ethod using L. pneumophila rcp virulence gene-specific primer according to GenBank published nucleotide sequence. Results The 900 bp rcp genetic fragment was amplified in three strains of L. pneumophila, while others not. Conclusion The rcp virulence gene-bas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of L. pneumophila has been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and i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tudies of Legionella virul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