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4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分析多发性骨髓瘤病人的临床特征与生存相关的预后资料。比较老年病人 (≥ 6 0岁 )和年轻病人 (<6 0岁 )临床指标的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1例被选择的多发性骨髓瘤病人治疗前的临床特征。结果 老年病人 19例 ,年轻病人 32例。预后因素分成三组 :只对老年病人有用的因素 ,血钙和血白蛋白 ;只对年轻病人有用的因素 ,血红蛋白、血小板和血肌酐 ;对老年病人及年轻病人都有用的因素 ,乳酸脱氢酶和骨髓的浆细胞数。多发性骨髓瘤病人的中位生存期是 30个月 (95 %CI 2 1 16~ 38 84 )。年轻病人中位生存期明显优于老年病人 ,分别为 37 0 0 (18 38,5 5 6 2 )和 13 0 0 (10 4 7,15 5 3) (P <0 0 5 )。老年病人中位生存期血钙≥ 2 5mmol/L和 <2 5mmol/L分别为 12 0 0 (9 4 7,14 5 3)和 2 9 0 0 (0 0 0 ,6 1 2 2 ) (P <0 0 5 ) ;而血白蛋白≥ 35g/L和 <35g/L分别为 2 9 0 0 (3 5 5 ,5 4 4 5 )和 12 0 0 (9 5 6 ,14 4 4 ) (P <0 0 5 )。年轻病人中位生存期血红蛋白≥ 90g/L和 <90g/L分别为 77 0 0 (4 4 6 8,10 9 32 )和 2 9 0 0 (2 4 16 ,33 84 ) (P <0 0 5 ) ;而血小板≥10 0× 10 9/L和 <10 0× 10 9/L分别为 4 8 0 0 (2 4 87,71 13)和 2 8 0 0 (16 5 5 ,39 4 5 ) (P <0 0 5 )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性与血清骨桥蛋白、白细胞介素10水平的关系。【方法】SLE患者24例,男性2例,女性22例,诊断均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SLE分类标准。按Bombardier的评分标准,SLE活动指数(SLEDAI)积分〉9分为活动期,≤9分为缓解期。将上述SLE患者分为活动期(16例)和缓解期(8例)两组。正常对照组16例,男性4例,女性1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SLE患者和正常对照者血清OPN和IL—10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者比较,活动期SLE患者血清OPN和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OPN和IL—10这两种细胞因子可能与SLE的活动性有关。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头孢曲松钠对尿路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确诊为尿路感染的32例患者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变化,并行细菌学及安全性评价。结果头孢曲松钠对单纯性和复杂性上尿路感染的痊愈率分别为89.5%和33.3%,总有效率分别为94.7%和83.3%;细菌清除率为91.7%;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头孢曲松钠治疗尿路感染的效果较好,且有很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4.
狼疮肾炎尿毒症预后的影响因素探讨 --附10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辉  黄湖辉  宛霞  李劲高 《新医学》2003,34(3):159-161
目的:探讨影响狼疮肾炎尿毒症患者预后的因素,为控制尿毒症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随访方式追踪狼疮肾炎尿毒症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治疗的资料,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102例狼疮肾炎尿毒症患者中,有37例死亡(占36.3%),多因素分析显示血尿酸、Ccr、肾萎缩与否和血尿素氮对预后有显著影响,且为独立因素,而临床分型、性别、狼疮活动指数和血肌酐并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高水平的尿酸和血尿素氮为独立危险因素,而肾无萎缩和Ccr的维持有利于肾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25.
目的 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骨髓增生异常的特性及其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 SLE初次诊治患者4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10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e purpura,ITP)患者10例.所有患者都因血细胞减少予骨髓穿刺.骨髓涂片Wright-Gimsa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同时对比观察10例MDS和ITP患者的骨髓,评价骨髓增生异常的情况.I临床和实验室资料通过病历记载获得,SLE疾病的活动性根据SLEDAI标准评估.结果 48例SLE患者中白细胞减少12例,贫血43例,血小板减少28例,Coombs'试验阳性17例.31例患者有骨髓发育异常,以派-胡畸形最常见,还有红系和巨核细胞系发育异常.而10例MDS患者至少可以发现一系的病态造血.而ITP患者只是巨核细胞明显增多,出现幼稚产血小板巨核细胞,而粒系和红系没有病态造血.骨髓病态造血的出现和SLE活动明显相关,5例有狼疮性肾炎的患者骨髓均有病态造血.15例复查骨髓的患者中,12例疾病控制良好的患者骨髓病态造血消失.结论 血细胞减少是SLE常见的表现,骨髓的各系包括粒系、红系和巨核细胞系均可以有病态造血,疾病控制后病态造血可消失.SLE患者骨髓的病态造血和SLE的严重性相关,可作为评价SLE活动性的指标.同时,对没有染色体异常的骨髓病态造血,诊断MDS时需排除SLE.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联机血浆钠浓度监测的准确性,观察个体化低钠透析模式对患者水钠平衡、血压的影响及透析过程中不良反应。方法选择4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联机血钠监测及生化法测得血钠浓度对比,并对每例患者各行标准钠透析及个体化低钠血液透析。对两种透析模式透析前后血浆钠浓度等临床指标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 40例患者行标准钠透析中联机血钠监测测定血浆钠浓度进行比较。测得联机血钠浓度138±3mmol/L,自动生化分析仪法血浆钠浓度为138.0±2.8mmol/L,2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将2种方法测量值作散点图,2者呈直线相关。两者的直线回归相关指数r=0.823,r2=0.677,回归系数t值为4.309,P<0.001。个体化低钠透析模式血钠浓度、收缩压(153.94±22.02mmHg和148.07±21.23mmHg,P=0.013)、口渴程度(54例次与98例次,P<0.001)均明显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低。结论联机血钠监测测得的血钠浓度与常规生化分析结果相关性好;个体化低钠透析模式能明显降低透后血钠浓度、收缩压、口渴程度及透析期间体质量增长,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白血病细胞CD34和CD38抗原表达与预后的关系,阐明CD34和CD38抗原表达在预测AML患者预后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初诊AML患者94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ML患者白血病细胞CD34和CD38抗原的表达,依据CD38抗原表达将患者分为CD34+ CD38-组(n=36)和CD34+CD38+组(n=58)。2组患者诱导方案均为IA方案。比较2组患者完全缓解率(CRR)、复发率、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中位无病生存时间(DFS)和生存率。结果:CD34+ CD38-组患者CRR为77.8%,CD34+CD38+组为86.2%,2组患者诱导治疗后C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34+ CD38-组患者总复发率和1年内复发率(53.8%和36.0%)均高于CD34+CD38+组(27.9%和14.3%)(P<0.05);CD34+ CD38-组患者中位OS(13.60个月)小于CD34+CD38+组(20.33个月)(P<0.05);CD34+ CD38-组患者中位DFS(12.87个月)小于CD34+CD38+组(33.93个月)(P<0.05)。CD34+ CD38-组患者1年和2年生存率(52.8%和38.9%)低于CD34+CD38+组(75.9%和48.3%)(P<0.05)。结论:白血病细胞CD34+ CD38-抗原的表达为初诊AML患者提供一个新的预后指标,表达CD34+ CD38-抗原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8.
29.
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联合治疗急性药物中毒导致多器官衰竭疗效显著。我院透析中心对1例利福平中毒导致肝、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应用丽珠医用生物材料厂生产的HA型树脂灌流器和费森尤斯F6透析器联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病例摘要 患者男性,26岁,因“服药后出现身目黄染4天,无尿2天”而入院。入院时体温37.2度,血压120/65 mmHg,神清、精神欠佳,全身皮肤粘膜明显黄染,巩膜明显黄染,心肺检查无异常,腹部轻压痛,肝区叩痛(+),双下肢浮肿。尿素氮  相似文献   
30.
小肠憩室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其中以十二指肠憩室最多见,在人群发生率约为2%~22%,在我国比结肠憩室更多见,在消化道憩室中居首位。本文对1977年~1996年20年间我院住院病人中发现的的例小肠憩室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对小肠憩室的并发病,诊断手段及治疗方法进行讨论。1临床资料1.1性别与年龄:本文69例中男35例,女34例。男女发生率无差异。年龄11~82岁,平均57.8±16.2岁。而60岁以上最多见,共38例(55.1%)。1.2$室部位与数目:爆室可出现于小肠各个部位,但以十二指肠最多共52例(75.4%),其中以降部最常见。单独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