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2篇
医药卫生   26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目的观察氧化苦参碱(苦参素)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进行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及阳性药物平行对照设计的临床试验,选择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216例,随机分配到苦参素胶囊组(108例)、苦参素针剂组(36例)和空白对照组(72例),完成24周治疗.治疗前后观察临床症状、肝功能、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和不良反应等.结果所有入组患者中脱落6例,不符合入选标准剔除11例,共199例患者纳入疗效统计,其中胶囊组102例,针剂组30例,空白对照组67例.苦参素胶囊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其HBV DNA和HBeAg阴转率分别为38 61%和31.91%,ALT复常率为76.47%;苦参素针剂组HBV DNA和HBeAg阴转率分别为43.33%和39 29%,ALT复常率为83.33%,而空白对照组HBV DNA和HBeAg阴转率分别为7.46%和6.45%,ALT复常率为40.00%.治疗后完全反应率和部分反应率胶囊组分别为24.51%和57.84%,针剂组为33.33%和50.00%,而对照组为2.99%和41.79%,苦参素胶囊组与苦参素针剂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对照组;苦参素胶囊组、针剂组和空白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77%、6.67%和8.82%,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3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氧化苦参碱(苦参素)胶囊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有效和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252.
幽门螺杆菌(Hp)是人类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肠上皮化生、胃癌、黏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等密切相关。Hp对胃黏膜的损伤作用有3方面的因素:一、宿主因素,它决定最终临床感染结果;二、自身因素,如Hp表面及释放入血的小分子多肽等;三、环境因素,如营养状况等。Hp释放的小分子多肽对胃黏膜的损伤作用是Hp的致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53.
目的 检测Yes相关蛋白(YAP)在人胃腺癌、胃腺瘤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YAP对胃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YAP在78例人胃腺癌、39例人胃腺瘤及46例正常人胃黏膜组织的表达.利用建立慢病毒小发夹RNA(shRNA)靶向YAP基因的胃癌SGC-7901细胞株,Western blot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蛋白表达水平.噻唑蓝(MTT)比色法和Transwell试验检测YAP下调对胃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影响.结果 YAP在69.23%的胃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与正常胃黏膜(0.33 ±0.15)和胃腺瘤(0.42 ±0.20)比较,YAP mRNA在胃腺癌(1.74±0.46)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01).体外实验显示,YAP下调减少PCNA和MMP-2蛋白的表达,并抑制胃癌细胞增殖活性和转移能力.结论 YAP在人胃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且YAP下调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相似文献   
254.
目的 构建大鼠早期黏膜下浸润结直肠癌( SICRC)与非黏膜下浸润结直肠癌(SNICRC)模型并鉴定两者的差异蛋白,以筛选早期SICRC的生物学标记.方法 应用N-甲基-N-亚硝基脲( MNU)诱导建立大鼠SICRC与SNICRC模型.二维荧光差异定量双向电泳技术(2D-DIGE)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鉴定出SICRC与SNICRC的差异蛋白.荧光定量Real-time PCR和Westem blot实验验证所选蛋白的鉴定结果.结果 成功建立大鼠SICRC与SNICRC模型.2D-DIGE发现SICRC和SNICRC之间有5个差异表达蛋白(P值均<0.01).质谱分析鉴定这5个蛋白发现,与SNICRC和正常对照(NC)比较,转凝蛋白(Transgelin)、肽基脯氨酰异构酶A和原肌球蛋白1在SICRC表达上调,而碳酸酐酶Ⅱ(CAⅡ)与一种未命名蛋白表达下调.Real-time PCR和Westemblot验证结果显示,Transgelin mRNA和蛋白水平在SICRC组(33.05±0.75、86.63±1.83)高于SNICRC( 22.68±0.89、67.93±2.39)和NC组(18.07 ±0.55、44.25±1.55)(P值均<0.05),而CAⅡmRNA和蛋白水平在SICRC组(18.01±0.53、41.55±1.89)低于SNICRC组(26.28±1.08、61.11±1.57)和NC组(33.08±0.76、83.43 ±1.61)(P值均<0.05),变化趋势与蛋白质组学一致.结论 2D-DIGE是筛选早期SICRC与SNICRC差异表达蛋白的有效手段,鉴定的差异蛋白有可能成为临床早期黏膜下浸润结直肠癌筛选和诊断的生物学标记.  相似文献   
255.
目的 :探讨脂肪肝伴肝纤维化门脉血流与食管动力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同位素闪烁照相术食管液体通过时间及彩色B超对 4 5例脂肪肝伴肝纤维化患者、4 0例正常对照组 ,分别测定其食管液体通过时间和门脉分枝血流量 ,且所有脂肪肝伴肝纤维化患者通过肝活检病理证实。结果 :脂肪肝伴肝纤维化组食管总通过时间平均值 12 .74± 1.4 6s,与对照组 6 .19± 1.32s比较 ,差异显著 (P <0 .0 1)。结论 :门脉血流减少和门脉分流产生及食管动力降低与患者脂肪肝伴肝纤维化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肝硬化时食管静脉曲张造成食管内壁改变也可能是食管通过时间延长的原因 ,说明同位素闪烁照相术测定食管液体通过时间及彩色B超检测作为非创伤检查随访脂肪肝伴肝纤维化严重程度及预后有效。  相似文献   
256.
目的:探讨新的血管生长抑制剂NM- 3对体内人胃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建立人胃腺癌裸鼠皮下异体移植模型。移植后第1周开始腹腔注射NM- 3,1周3次,剂量为10mg/kg、20mg/kg、40mg/kg,分别联合卡铂5mg/kg,1周2次;并与生理盐水对照组,NM -3或卡铂单独治疗比较(应用NM 3 5 周,卡铂3 周)。移植后第7 周处死裸鼠,测量肿瘤大小,计算抑瘤率,FCM法分析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单用NM- 3剂量分别为10mg/kg、20mg/kg及40mg/kg时,肿瘤的平均重量分别为1220±116.85mg、1041±143.51mg和767.5±140.11 mg,显著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的肿瘤平均重量1754±144.18mg(P<0.05)。单用卡铂组的抑瘤率为5.6%,对人胃癌没有明显抑制作用。当单用NM 3 剂量10 mg/kg、20 mg/kg、40 mg/kg时,抑瘤率分别为30.4%、40.6%、56.2%,相对于对照组有明显的抑瘤作用(P<0.05),而且显著高于卡铂组抑瘤率5.6%。NM 3 3个剂量组联合卡铂治疗的AI分别是:5.66%±0.65%、8.98%±1.43%、21.66%±2.96%;生理盐水对照组为1.37±0.19%,卡铂组为1.85±0.22%。结论:NM 3能诱导体内人胃癌细胞的凋亡,抑制胃癌的生长。  相似文献   
257.
目的 探讨血清IL 6、IL 8、IL 10水平与肝硬化伴骨质疏松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分别测定肝硬化伴骨质疏松患者经氧化苦参碱治疗前后的IL 6、IL 8、IL 10水平。结果 肝硬化伴骨质疏松病人的IL 6、IL 8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IL 10水平则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氧化苦参碱治疗一个疗程后肝功能减退组IL 6、IL 8水平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 ,IL 10水平升高 ,但差异无显著性 ;一个疗程后肝功能恢复组的IL 6、IL 8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IL 10水平则显著升高。结论 IL 6、IL 8、IL 10与肝硬化伴骨质疏松患者预后有关 ,其水平可作为判断肝硬化伴骨质疏松患者预后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58.
胃癌腹腔化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胃癌手术切除后转移和复发率高。腹腔内化疗作为进展期胃癌的辅助治疗手段已逐渐应用于临床,且因其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而有肯定的疗效。此文从腹腔化疗的药代动力学及临床应用方面概述胃癌腹腔化疗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259.
肝硬化患者腹水感染致病菌菌谱变化与药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感染致病菌变化及细菌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变化.方法:对处于Child-Pugh分级B、C阶段肝硬化腹水感染患者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个阶段的主要致病菌仍是革兰氏阴性杆菌,两个时期,致病菌仍以大肠杆菌为主,分别占45.8%和60.3%.但1997-2000年的大肠杆菌药敏中庆大霉素敏感率达88.9%、丁胺卡那霉素敏感率达91.1%、氨苄青敏感性达44.4%,2001-2004年中分别下降到35.2%、39.8%、26.1%.2001-2004年大肠杆菌对头孢类敏感性达81.8%以上.近年来菌谱及其耐药性发生变化,厌氧菌和真菌感染呈上升趋势.结论:针对肝硬化腹水,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为了避免耐药菌的产生,应依据腹水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60.
肝纤维化大鼠免疫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损伤的共同病理特征之一,肝纤维化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明确,本实验采用四氯化碳诱导产生大鼠肝纤维化,并检测肝组织中免疫相关细胞因子变化,探讨免疫紊乱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