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19篇
医药卫生   54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探讨青蒿琥酯增敏对宫颈癌HeLa细胞裸鼠移植瘤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待移植瘤体积平均增至大约(5 mm×5 mm×5 mm),将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单药组、单照组和联合组,单药组和联合组每只裸鼠给予青蒿琥酯100 mg.kg^-1.d^-1,对照组和单照组每只裸鼠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处理7 d,第7 d给药后单照组和联合组立即给予一次性^60Coγ射线10Gy照射,照后观察14 d,14 d后剥瘤,TUNEL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细胞的凋亡。结果联合组裸鼠移植瘤瘤质量较单照组明显减小[(0.64±0.11)g vs(1.31±0.58)g](P〈0.05),抑瘤率达71.17%。联合组移植瘤组织中细胞凋亡数较单照组显著增大[(77.5±8.07)vs(48.80±6.71)](P〈0.05)。结论青蒿琥酯能明显增加HeLa细胞裸鼠移植瘤对射线的放射敏感性,作用机制与其增强射线诱导移植瘤组织中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2.
曹建平  王欢 《山东医药》2007,47(26):3-3
亚临床自然流产(或称之为早早孕丢失)指妇女未知晓其怀孕以前发生的自然流产。2005年1月-2006年6月,我们收治亚临床自然流产孕妇72例,获得满意疗效,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空间失重环境会影响生物体功能,表现出失重生物效应。在地面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探测火箭、回转器、磁悬浮)模拟失重环境或失重生物效应,探索失重效应的细胞分子机制。近年来研究动物细胞在三维回转条件下模拟失重生物效应及机制研究的论文逐年增加。本文对三维回转培养条件下模拟失重生物效应的原理进行了简单介绍,分析了三维回转模拟失重的结果 ,重点综述了三维回转培养条件下采用多种动物细胞模拟失重生物效应研究进展,并对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1 研究背景 青蒿素(Artemisinin)又名黄花蒿素、黄蒿素,是从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l)中提取的有效抗疟成分,为我国传统抗疟中药。其化学成分是含内过氧化基团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近年来的国内外研究表明,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青蒿琥酯、二氢青蒿素、蒿甲醚)具有抗肿瘤作用,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同时也发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不仅与传统化疗药不存在交叉耐药,而且能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现象。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体外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抑制、杀伤作用,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人乳腺癌(MCF-7细胞)、人结肠癌(SW620细胞)生长有明显抑制和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宫颈癌细胞株探讨血根碱(SAN)的抗肿瘤作用。方法采用MTT、克隆形成及细胞划痕试验研究不同浓度SAN对体外培养的人类宫颈癌HeLa和Siha细胞的影响。结果经1.0μmol/L和5.0μmol/LSAN处理后,Siha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对照组的72%和10%(P〈0.01),HeLa细胞比Siha细胞更敏感。用1.0μmol/LSAN处理后,HeLa和Siha细胞的克隆形成数从33个降低到14个和16个(P〈0.05)。划痕试验显示培养48h后,HeLa细胞和Siha细胞的“细胞伤口”宽度对照组分别为(0.51±0.04)mm和(0.64±0.02)mm,而0.5μmol/LSAN处理组为(1.22±0.02)mm和(1.63±0.01)mm(分别P〈0.01和P〈0.05)。MTT、克隆形成及细胞划痕试验均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结论SAN可抑制宫颈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该研究为SAN作为一种新药应用于宫颈癌的治疗提供了初步的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西藏阿里地区细粒棘球蚴人体分离株的优势基因型及遗传变异情况,为细粒棘球绦虫的溯源及阿里地区棘球蚴病预防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支持。方法收集阿里地区某医院2017年棘球蚴病患者病灶切除样品,提取DNA,PCR扩增线粒体NADH脱氢酶1(nad1)基因,扩增产物测序后用BLAST、ClustalX 1.83和MEGA 7.0软件进行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下载全国细粒棘球蚴人体分离株的nad1基因,利用DnaSP6分析单倍型;利用NetWork软件制作中国细粒棘球绦虫nad1基因的单倍型网络图。结果共收集80例细粒棘球蚴病患者病灶切除样品,其中38份样品PCR扩增出约550 bp的特异性条带。测序分析结果显示,4份样品为细粒棘球绦虫G6基因型,与蒙古人来源的序列(MH300971.1)一致性为99.8%;其余34份样品均为细粒棘球绦虫G1基因型,与标准序列(AF297617.1)相比,其535位的C碱基突变为G碱基,与阿尔及利亚人来源序列(MG672293.1)的一致性为100%。MEGA 7.0软件分析38份样品的序列,结果显示,T、C、A和G碱基占比依次为44.3%~46.5%、7.7%~9.1%、19.8%~21.5%和25.7%~26.0%。我国已报道的细粒棘球绦虫nad1基因共有9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47,核酸多样性为0.19。单倍型网络图显示,H4为我国细粒棘球绦虫nad1基因主要的单倍型。结论细粒棘球绦虫G1、G6基因型是西藏阿里地区的主要基因型,资料分析表明H4为我国流行的细粒棘球绦虫nad1基因的主要单倍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寄生虫获得性感染病原实验室消毒方法,为实验室人员开展寄生虫相关工作提供指导。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收集,基于实验室的一般消毒方法,重点对实验室获得性寄生虫感染的病原消毒方法进行分析归纳,通过文献检索形成调研访谈提纲,并对相关病原实验室操作人员开展访谈,初步获得相关寄生虫病原实验室消毒情况。结果寄生虫获得性感染病原实验室消毒方法的文献检索结果与访谈结果有部分相符,访谈人员并未按寄生虫感染阶段进行选择合适消毒剂,基本以75%乙醇、紫外线及压力蒸汽灭菌为主,二氧化氢使用率较低,为7.69%。消毒剂以现配现用为主,消毒频率以每次实验结束后开展为主。基本开展了压力蒸汽灭菌设备的灭菌效果监测,但化学试剂和紫外线消毒效果评价相对欠缺,其消毒效果监测尚需开展,寄生虫病原消毒方法效果是否合适并未做适用性评价。结论目前寄生虫获得性感染病原实验室的消毒方法,以75%乙醇、紫外线及压力蒸汽灭菌为主,各种消毒和灭菌方法的适用性尚未明确,因此需加强相关病原消毒剂研究和相关业务的培训,选择安全合适的消毒剂,防止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受照脑胶质瘤细胞诱导神经干细胞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受照脑胶质瘤细胞U251是否可通过在未受照神经干细胞(NSCs)中产生旁效应从而影响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干性及分化等特性。方法 将细胞分为NSCs组、NSCs+U251组(与U251共培养的NSCs)和NSCs+受照U251组(与10 Gy X射线照射后的U251共培养的NSCs)。采用插入式小室共培养U251和NSCs。通过细胞计数、测量神经球直径等方法评估NSCs增殖、成球能力的变化;采用免疫荧光实验检测Nestin蛋白的表达评估NSCs干性维持能力的变化;检测Tuj1、GFAP蛋白的表达、测量分化后神经元细胞的树突数目、轴突长度以及胶质细胞突起终端数、突起长度等评估神经干细胞分化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 NSCs+受照U251组的细胞数量明显低于NSCs+U251组(t=2.52,P<0.05);NSCs+受照U251组的Nestin阳性率和成球能力明显低于NSCs+U251组(t=-3.50,P<0.05);NSCs+受照U251组向神经元和胶质细胞(t=6.09,P<0.05)分化的比例和程度也明显低于NSCs+U251组。结论 受照胶质瘤细胞可通过电离辐射旁效应显著抑制未受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干性和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19.
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酶,主要通过耗竭色氨酸(tryp-tophan,Trp)和产生多种代谢产物来调节免疫效应.近年来,对IDO免疫功能的研究大多局限在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领域,而在寄生虫病中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寄生虫与宿主免疫互...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源外泌体体外刺激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向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动态变化,并探讨二者协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生物学意义。方法体外培养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并收集培养上清,超速离心上清获得外泌体。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外泌体蛋白CD9和烯醇化酶的表达。取3只健康BALB/c小鼠,制备股骨髓系细胞,刺激分化为MDSC后,分为实验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于6孔板中每孔加入1×10~6个MDSC细胞,实验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别加入20μl外泌体(5μg)、白细胞介素-4 (IL-4)(40 ng)和RPMI 1640培养基进行刺激。于刺激24、 48和72 h后,分别收集3组MDSC,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单核型MDSC (M-MDSC)的细胞比例变化及其M2型巨噬细胞分子标志F4/80和CD206的表达情况。采用GraphPad Prism 8.0.2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透射电镜下可见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源外泌体为圆形的膜状结构,直径集中在60~90 nm。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