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8篇
医药卫生   398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71.
目的从影像学角度探讨单纯Chiari畸形Ⅰ型(Chiari malformation type Ⅰ, CMⅠ)与寰枢椎不稳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单纯CMⅠ46例患者(单纯CMⅠ组)完整的影像学资料, 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人群46例作为正常组, 同时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寰枢椎脱位患者30例作为脱位组。根据Weishaup影像分级评估各组寰枢侧块关节退变程度;测量单纯CMⅠ组、正常组寰枢侧块关节成角角度和颈椎侧位X线参数, 包括C0~C1 Cobb角、C0~C2 Cobb角、C1~C2 Cobb角、C1~C7 Cobb角、C2~C7 Cobb角、C7倾斜角、C2倾斜角、脊颅角(spino cranial angle, SCA)及C2~C7矢状面平衡(C2~C7 sagittal vertebral axis, C2~C7 SVA)。所有影像学参数由两名研究者分别独立测量取平均值纳入统计分析, 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检验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的信度。结果...  相似文献   
72.
目的 了解婴幼儿看护人睡眠认知和养育行为的现状及其一致性。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于2019年7—11月在6市社区和乡镇对婴幼儿看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共1213例问卷纳入分析,采用χ2检验、Kappa系数分析睡眠认知和睡眠养育行为的特征及一致性。结果 在认知层面,看护人中76.8%认为应该让孩子独自入睡,60.9%认为与家人同屋单独小床最有利孩子睡眠,75.8%认为最佳夜醒处理方式是观察几分钟再处理。农村地区、家庭月收入≤5000元、大学/大专以下文化程度、(外)祖父母、1岁以下婴儿的看护人睡眠认知相对较差(P<0.05)。在实际养育时,让孩子独自入睡、与家人同屋单独小床睡眠和夜醒后观察几分钟再处理的比例分别为26.2%、22.2%和54.2%。看护人在入睡方式、睡床方式和夜醒处理方式上的认知和养育行为之间的Kappa系数分别为0.193、0.131和0.419。结论 多数看护人对婴幼儿睡眠有正确认知,但个体差异较大,且养育行为与认知之间一致性较差。  相似文献   
73.
患者男性,62岁。因胸闷心前区疼痛,气短来我院就诊,以往诊为冠心病。图为V_5导联连续描记,窦性心律,P-P间距0.88s,P-R间期0.16s,QT间期0.40s,ST段下移0.05mV,T波倒置,其中每行中提前出现的是交接性期前收缩(PNS),但值得注意的是PNS后第1个心动T波直立,QT间期0.52s,其余T波均为倒置。  相似文献   
74.
心室晚电位 (VLP)是在心室舒张期内局部心肌的延迟除极电位 ,其特征是在QRS波终了之前已经出现并延伸入ST段内的低振幅、高频的破裂波 ,其中常有 1个或几个较明显的尖波。记录VLP的方法 :①通过心室内标测直接描记 ,属有创伤检查 ;②由体表心电图信号叠加记录而得 ,为无创伤性检查 ,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VLP是微伏级的信号电位 ,常规心电图上不易显示 ,可通过体表心电图上对心动周期的反复叠加 ,提高信噪比的方法进行显示和记录 ,此又称为“信号平均心电图”。VLP是激动波在心室折返途径上心肌缓慢传导的表现 ,如果传…  相似文献   
75.
背景: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单纯骨折愈合中可发挥重要作用,但在脊髓损伤合并骨折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如何促进骨折愈合未见报道。目的:观察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变化,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在骨折合并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及创伤外科从2012年5月至2014年3月间的住院患者28例,并根据是否合并脊髓损伤分为2组,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组患者12例、骨折无脊髓损伤组患者16例。分别于伤后第2,7,14,28天空腹时采外周静脉血,并采用酶联免疫法对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质量浓度进行检测。结果与结论:纳入的28例患者中,在损伤第2天,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组与骨折无脊髓损伤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第7,14,28天,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组比骨折无脊髓损伤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低(P<0.05)。在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组中,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从第7天快速升高,至第14天达到高峰,第28天仍然无显著下降。在骨折无脊髓损伤组,第2天升高,第7天升高幅度达到最大,至第28天,升高幅度下降。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组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可发生显著变化,可能与转化生长因子β1在不同时期参与骨折愈合及脊髓损伤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   
76.
背景:随着新型钉棒系统、融合器、微创技术的应用,脊柱外科手术量逐渐增多、手术范围扩大、难度也在不断增加,同时脊柱术后感染率逐步增高也日趋显现。脊柱术后感染常常导致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增加,引起神经功能恶化甚至死亡等灾难性后果。目的:探讨脊柱后路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行脊柱后路手术的患者857例,根据是否术后感染分为两组,感染组34例,非感染组82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因素对脊柱术后感染的影响,通过分析34例感染患者的治疗方式及效果,总结治疗策略。结果与结论:脊柱后路术后感染率为3.97%(34/857),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中肌力≤3级、术前免疫功能减退、有急慢性感染、肥胖、手术时间≥180 min、出血量≥600 m L、输血、植异体骨、未规范使用抗生素、术前及术后尿便失禁或留置导尿时间≥3 d、术后转入ICU、引流管根数、留置引流管天数等变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他变量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后得出急性或慢性感染、肥胖(体质量指数>30 kg/m2)、术后转入ICU这3个因素是脊柱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需预防这3个危险因素及其他可能影响脊柱术后感染的因素,另外不同脊柱术后感染患者需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治疗,选择适合的治疗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77.
目的分析婴儿0~3月龄期间家长睡眠养育行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为婴儿早期睡眠养育行为的预见性指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纵向研究设计于2013-2015年对我国5个城市156例婴儿0~3月龄期间家长睡眠养育行为进行监测,监测时点分别为生后14 d、1、2月龄和3月龄,内容包括夜晚入睡方式、就寝时精神状态和睡床方式。按不同年龄点进行各行为发生率的统计描述和CMHχ^2检验,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s)进行家长睡眠养育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监测期间观察夜晚婴儿由家长抱着入睡、放在床上轻拍或陪伴入睡和单独自行入睡的比例分别为54.4%、35.9%和9.7%,且随月龄增加,家长抱着入睡的比例呈上升趋势(P<0.0001)。婴儿就寝时被放置到床上时已睡着、犯困但未睡着和完全清醒的比例分别为63.7%、28.6%和7.7%,随月龄增加,犯困但未睡着的比例逐渐下降(P=0.0003)。与家人同床睡眠、同屋但单独小床睡眠、家人抱着睡眠以及单独房间睡眠的比例分别为53.8%、42.4%、2.0%和1.8%,随月龄增加,与家人同床睡眠的比例逐步增多(P<0.0001)。父母文化程度均为大学及以上、家庭月收入水平在5001~8000元和父亲抑郁情绪对睡眠养育行为有显著影响(OR=0.46,2.55,1.60,0.57,P<0.05或<0.001)。结论我国婴儿早期家长睡眠养育方式以家长安抚入睡、在已睡着的状态下放置床上睡眠和同床睡眠为主,需要加强预见性指导。  相似文献   
78.
在本世纪中期,美国盛行精神分析,不很重视精神疾病的临床分类。1960年代有一批热心人推动出版了ICD-8,美国精神医学会根据此书出版了DSM-Ⅱ。到了1970年代,许多精神科医生感到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诊断  相似文献   
79.
  目的  分析中国学龄前儿童贫血现况及其与不同能区及总体神经心理发育状况的相关关系。  方法  数据来源于“中国0~18岁儿童营养与健康系统调查与应用”项目,以14省28个调查点的3 261名2~6岁儿童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儿童相关人口学特征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面对面调查。采用血红蛋白检测方法(Hemocue法)测定儿童全血血红蛋白,儿童的神经心理发育水平由经过培训的儿童保健人员采用《0~6岁儿童发育行为评估量表》(WS/T 580—2017)进行测查。  结果  儿童血红蛋白平均水平为(125.23±11.49)g/L,贫血率为10.30%。调整性别、年龄、民族、地区、喂养方式、母孕期情况等混杂因素之后,2~6岁贫血儿童在大运动(β=-2.15,95%CI=-3.89~-0.41)、精细动作(β=-2.46,95%CI=-4.12~-0.79)、适应能力(β=-2.59,95%CI=-4.42~-0.76)、语言(β=-3.65,95%CI=-5.53~-1.78)和社会行为(β=-3.11,95%CI=-4.94~-1.28)5个能区以及全量表(β=-2.79,95%CI=-4.10~-1.49)发育商水平均低于非贫血儿童(P值均 < 0.05)。  结论  2~6岁儿童贫血与其总体发育商以及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会行为五大能区发育商水平均呈负相关,建议积极开展学龄前儿童贫血监测、干预工作,进一步提高儿童的神经心理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中国11~14岁儿童视屏时间与近视的关系, 为儿童近视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利用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0~18岁儿童营养与健康系统调查与应用"数据,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 在中国七大区域14个省、28个区/县调查点, 对12 397名11~14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并收集每日视屏时间和视力信息。  结果  中国11~14岁儿童自我报告近视率为45.0%, 其中女童高于男童、城市高于农村, 且随年龄增加而增长(χ2值分别为178.82, 79.25, 495.96, P值均<0.01);12 397名儿童的平均每日视屏时间为40.0(30.0, 60.0)min, 男童长于女童, 城市儿童长于农村儿童(χ2值分别为20.86, 102.68, P值均<0.01)。每日视屏时间≥60 min男童自我报告近视率(42.5%)高于视屏时间<60 min的男童(36.4%), 每日视屏时间≥60 min女童自我报告近视率(55.6%)高于视屏时间<60 min的女童(48.0%)(χ2值分别为23.62, 34.15, P值均<0.01)。经调整年龄、性别、地区、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含糖食品、含糖饮料摄入量和平均每日睡眠时长后, 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 与每日视屏时间<60 min比, ≥60 min(OR=1.14, 95%CI=1.03~1.27)的女童近视风险较高(P=0.01)。调整混杂因素后, 每日视屏时间和男童或女童的近视程度均无相关性(P值均>0.05)。  结论  每天≥60 min视屏时间可能是11~14岁青春期女童近视的正性相关因素之一。鉴于影响视力的因素复杂, 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