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27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61.
1临床资料 患者女,36岁.因"胸闷、气短伴反复口腔溃疡半年余,加重1个月"于2008-02-13收入院.患者2007-09起反复发作胸闷、气短,不能平卧,同时伴有反复出现的多发性口腔溃疡、外阴部溃疡,就诊当地医院行针刺反应阳性,超声心动图示"主动脉瓣大量反流",诊断为白塞氏病,予强的松45 mg Qd治疗并规律减量,至25 mg Qd维持治疗,并予洋地黄0.125 mg Qd强心治疗,症状好转.  相似文献   
262.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36例患者开展全程优质护理干预,对优质护理开展前后的维持性血液透析依从性进行调查和比较。结果患者依从性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全程优质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63.
目的:探讨入院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无糖尿病病史患者临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12月在我院行PCI的无糖尿病病史的冠心病患者6944例。根据入院HbA1C水平分为三组:HbA1C<5.7%组、HbA1C 5.7%~6.4%组和HbA1C≥6.5%组。2年随访的主要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分析入院HbA1C水平对行PCI的无糖尿病病史患者临床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在6944例行PCI的无糖尿病病史患者中,HbA1C<5.7%组1302例(18.75%),HbA1C 5.7%~6.4%组4344例(62.56%),HbA1C≥6.5%组1298例(18.69%)。2年随访结果显示,HbA1C≥6.5%组和HbA1C 5.7%~6.4%组的MACE发生率显著高于HbA1C<5.7%组(11.0%vs 10.5%vs 8.4%,P=0.047)。多因素分析显示:HbA1C 5.7%~6.4%组和HbA1C≥6.5%组发生MACE风险分别是HbA1C<5.7%组的1.262倍(95%CI:1.022~1.559,P=0.031)和1.304倍(95%CI:1.010~1.682,P=0.041)。结论:在接受PCI的无糖尿病病史的冠心病患者中,入院HbA1C水平是2年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64.
目的 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继发白癜风的情况及可能相关的因素。方法 对189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继发白癜风的患者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内因子和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1189例患者中有69例出现了慢性GVHD(36.5%),继发白癜风皮肤改变的有5例(2.6%),在有c GVHD的患者中发生率明显升高(7.2%)。2经过治疗,2例因严重的c GVHD死亡,3例患者经过治疗3个月后白癜风皮肤改变逐渐好转,长期存活2年以上(HSCT后)无复发。35例白癜风患者的总B细胞明显升高,辅助T细胞明显减少;5例患者的TNF-a和IL-6的水平均明显升高,IL-2的水平也有所升高。结论 allo-HSCT后并发c GVHD的患者继发白癜风的比例较高,c GVHD病人体内T淋巴细胞活化异常及其亚群失衡可能是直接导致白癜风的发病的内在机制,环孢素联合甲基强的松龙及外用他克莫司软膏可能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65.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周围血管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的关系。方法入选2004 年-2010年在我院就诊的 837例疑似冠心病患者,其中男553例,女284例,平均年龄59.31±9.85岁. 检测ABI,以 ABI≤0.9 作为诊断外周血管病的标准,检测患者血清 Hs-CRP 水平,调查其一般生活习惯,既往史。结果 68名患者被诊断为外周血管病,患病率为 8.1%。血清 Hs-CRP 水平与 ABI 值的高低显著相关,随着血清 Hs-CRP 水平的增高,ABI 值逐步降低,两者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同时,PAD 患者中,血清 Hs-CRP 水平较高者占的比例高于非PAD患者。血清Hs-CRP水平最高一组发生PAD的风险是血清Hs-CRP水平最低一组的2.78倍(95%CI:1.21-6.41)。结论中国人群中血清 Hs-CRP 水平与 PAD 显著相关,是 PAD 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66.
张茵  洪旭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9):1327-1328
我们对老年前期及老年糖尿病 5 4例 (无临床糖尿病肾病34例及临床糖尿病肾病 2 0例 ) 2 4 h尿蛋白、尿白蛋白及 β2 微球蛋白进行发析 ,比较其在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中的临床意义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将糖尿病 5 4例分成两组。糖尿病无肾病组 (A组 )共 34例 ,男 16例 ,女 18例 ,年龄 4 5~ 74岁 ,平均年龄 5 9.33岁。常规尿蛋白阴性。A组又根据病程分为 A1 组 (病程 <5 a) ,A2 组 (病程 5~ 10 a)。糖尿病肾病组 (B组 )共 2 0例 ,男 8例 ,女12例 ,年龄 4 6~ 80岁 ,平均年龄 6 7.4 3岁。 2 4 h常规尿蛋白 >0 .5 g%。该组病程全部…  相似文献   
267.
目的 探讨糖尿病(DM)与非DM的冠心病患者置入生物可降解聚合物药物洗脱支架(biodegradable polymer drug-eluting stent,BP-DES)的远期预后。方法 连续纳入阜外医院2013年1—12月1572例置入BP-DES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随访2年,比较随访期间合并DM与未合并DM患者的远期预后。结果1572例患者中DM患者421例(DM组),非DM患者1151例(非DM组)。DM组合并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脂血症、既往心梗病史、既往PCI/CABG病史)、其他合并症(既往脑卒中病史、外周动脉疾病史)、使用相关药物(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拮抗剂)以及相关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右冠脉和三支病变)的比例均高于非DM组(P<0.05)。2年随访结果显示,DM组再发心肌梗死(心梗)的发生率高于非DM组(3.6%比1.5%,P=0.01)。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靶血管血运重建、靶病变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脑卒中以及出血和大出血的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DM是置入BP-DES冠心病患者再发心梗的独立危险因素(HR=2.432,95%CI:1.215~4.870,P=0.012)。多因素COX分析显示:DM并不是置入BP-DES冠心病患者再发心梗的独立危险因素(HR=2.289,95%CI:0.984~4.833,P=0.056)。吸烟、多支病变、B2或C型病变是置入BP-DES冠心病患者不良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冠心病合并DM患者常伴随更多临床高危因素和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置入BP-DES的DM患者再发心梗的发生率高于非DM患者。经校正多种危险因素后,DM并不是置入BP-DES冠心病患者再发心梗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传统的临床高危因素及复杂高危的冠脉病变则是不良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68.
目的检测动员的外周血干/祖细胞中P21的表达及与CD34+细胞的相关性,探讨其在动员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正常供者9例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者(急性白血病患者)6例,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动员的外周血干/祖细胞中CD34+细胞及其亚群,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检测外周血动员前后P21的表达.结果动员的外周血干/祖细胞中P21的表达明显高于动员前,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员的外周血干/祖细胞中CD34+细胞比例与P21的表达率呈正相关(r=0.553).结论外周血干/祖细胞动员过程中P21表达增高,可能与其促进祖细胞增殖、调控分化过程及抗凋亡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269.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多支血管病变(MVD)是冠心病的高危类型。早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恢复心肌组织的血液灌注,可显著降低急性期死亡率。然而,非梗死相关动脉上存在的非罪犯病变仍存在风险,对患者远期预后具有很重要的影响。采用何种手段精准评估此类病变的临床意义和预后价值,并优化非罪犯病变的血运重建策略目前尚有争议。本文拟对STEMI合并MVD患者的非罪犯病变血运重建指导策略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70.
目的 探究腹腔镜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后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6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行腹腔镜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并收集相关资料,分析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86例患者术后有9例发生感染,发生率为10.47%;77例未发生感染,未发生率为89.53%。年龄、合并糖尿病、胃肠减压时间、合并肺部慢性疾病与患者术后并发感染有关(P<0.05);性别、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穿孔部位、合并高血压与腹腔镜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后并发感染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腹腔镜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后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年龄较大、合并糖尿病、胃肠减压时间较长、合并肺部慢性疾病(OR>1,P<0.05)。结论 年龄较大、合并肺部慢性疾病、合并糖尿病、胃肠减压时间较长等因素会导致腹腔镜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后发生感染,临床可据此采取措施,以减少术后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