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6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1976年Neher和Sakmann[1] 建立了膜片钳技术 (patchclamprecordingtechnique) ,该技术要点是将玻管尖压到细胞膜上 ,借以将管腔下面的一小片膜区在电学上隔离起来是一种以记录通过离子通道的离子电流来反映细胞膜上单个 (或多个的 )离子通道分子活动的技术。以后确立了吉欧姆阻抗封接(gigaohmseal,1 0 9)和几种记录方法[2 ,3 ] ,使其运用得到扩展。高阻封接技术大大降低了电流记录的背景噪声 ,从而戏剧性提高了时间、空间及电流分辨率。膜片钳记录形式分为细胞吸附模式、膜内面向外模式…  相似文献   
62.
目的观察长托宁与阿托品合用对急性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治疗作用和疗效。方法2002年2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共75例,随机分为阿托品治疗组,长托宁治疗组及阿托品+长托宁组治疗组。通过观察患者的全血胆碱酯酶活性动态变化、达到阿托品化的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来判断不同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阿托品+长托宁组,在用药后4小时,全血脂碱酯酶明显高于其它两组,其达到阿托品化的时间及住院天数明显缩短。结论阿托品与长托宁合用治疗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疗效好,不良反应低。  相似文献   
63.
目的:比较心肺复苏动物模型的2种心脏骤停判断标准,以确立适合于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研究的心脏骤停判断标准。方法: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心电图标准组(A组)、动脉压标准组(B组)。采用夹闭气管建立心脏骤停模型,分别使用2种不同的心脏骤停判断标准,心脏骤停5min时立即复苏,观察复苏成功率和兔存活时间,监测心脏骤停前、复苏后24、48、72、96、120h6个时间点兔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谷丙转氨酶(ALT)、血肌酐及肌钙蛋白I水平,分析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情况。结果:心肺复苏即刻成功率A组为33%,B组为86%,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兔存活时间A组为(1.38±1.04)h,B组存活时间为(58.0±41.5)h,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B组兔复苏后24、48、72h时间点血NSE、ALT、肌酐及肌钙蛋白I水平明显升高,与心脏骤停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复苏后24~72h,兔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表现。结论:以平均动脉压为标准判断心脏骤停优于心电图标准,适用于标准化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兔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64.
室性心动过速(VT)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鉴别诊断十分重要,关乎患者的生命,并直接影响心动过速的治疗.虽然体表心电图在室速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体表心电图不能清楚地辨认P波,无法了解P与QRS波群之间的关系.食管导联心电图有重要参考价值,食管导联心电图能记录到较清晰的P波,有利于诊断房室分离和VT.就我院3例VT病例的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5.
特发性室速 (idiopathicventriculartachycardia ,IVT )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肝病患者 ,其病灶起源部位有一定规律性 ,多源于左室间隔中、下部和右室流出道。随着射频导管消融(radiofrepuencycatheterablation ,RFCA)技术的发展 ,该类室速的消融治疗方法已取得了良好效果[1] 。现将我们采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相结合的方法 ,经RFCA治疗IVT的 12例患者 ,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12例IVT患者 ,男 5例 ,女 7例 ,年龄 19~ 47岁 ,平均 (2 7± 12 )…  相似文献   
66.
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效果。方法 :13例 AMI患者行急诊 PTCA治疗 ,男 10例 ,女 3例 ,年龄 38~ 85 (6 0 .2± 13.6 )岁。其中 6例并发心源性休克 ,3例系溶栓失败后行补救性 PTCA,4例不适作溶栓治疗。梗死相关血管 :前降支 9例 ,右冠状动脉 4例。结果 :PTCA成功率92 .3% ,死亡 1例。术前梗死相关血管狭窄 (98.7± 3.0 ) % ,术后残余狭窄为 (14.6± 16 .2 ) %。 3例术中发生心室颤动 ,1例出现房室传导阻滞 ,1例出现无再流现象 ,经反复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后恢复。术后 1例死亡 ,11例长期生存 ,随访 1~ 18个月无心脏事件发生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 :AMI时行急诊 PTCA成功率高 ,对溶栓禁忌证、溶栓失败或 AMI并发心源性休克者应积极行急诊 PTCA。  相似文献   
67.
冠状动脉介入术室颤发生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介入术室颤出现的特征.方法1995年11月~2001年7月在该科作了冠状动脉介入术的713例次.回顾性总结了术中心电、压力监测、手术经过及术前准备等资料.结果713例均完成了冠状动脉介入术,13例出现室颤,其中2例经多次除颤后未能抢救成功,11例除颤后转为窦性心律;9例出现在前200例.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室颤是严重的心律失常,与疾病本身严重程度、操作者经验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