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5篇
医药卫生   6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探讨糖尿病与高血压患者细胞基础间的联系,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测定26 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及27 例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清及淋巴细胞内钙、镁离子(Ca2 + ,Mg2 + ) 含量。结果示,①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两观察组血清Ca2 + 和Mg2 + 差异不明显;但两组的淋巴细胞Ca2 + 均明显升高,Mg2 + 显著下降,两组之间或伴高血压与不伴高血压糖尿病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②细胞内Ca2 + 和Mg2 + 与高血压患者收缩压水平分别呈正、负相关( r = 0 .4633 ,r = - 0 .4412 , P < 0 .05) ,而与糖尿病空腹血糖无相关关系。结果提示,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均存在细胞Ca2 + 和Mg2 + 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52.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性激素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研究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性激素,vWF含量和纤溶活性的改变及其相关性,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发色底物法测定了66例(女34例,男32例)I,II期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和32例(女16例,男16例)老年正常人的雌二醇,睾酮及内皮损伤特异性标志物-von Willebrand因子含量,以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老年女性高血压病雌二醇水平,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明显低于老年女性正常对照组(P<0.01,P<0.05),而von Willebrand因子含量,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老年男性高血压病组睾酮水平,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明显低于老年男性正常对照组(P<0.05,P<0.01),von Willebrand因子含量,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1),老年女性高血压病组雌二醇水平与von Willebrand因子含量呈显著负相, 结果提示,老年女性高血压病患者雌二醇水平明显降低,而男性睾酮水平下降,两者都存在明显的内皮损伤,纤溶活性异常,雌二醇可能通过对血管内皮功能的有利影响而对女性高血压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3.
为观察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和炎症因子变化。选择 31例Ⅰ、Ⅱ期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和 2 8例老年正常对照者 ,测定血浆vWF、α颗粒膜蛋白 - 140和血清C 反应蛋白含量。结果发现 ,老年高血压病组血浆vWF含量为 12 3.3% ,与老年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 (P <0 .0 5 ) ;老年高血压病组血浆α颗粒膜蛋白 - 140含量为 15 .84μg/L也明显高于老年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血清C 反应蛋白含量较老年正常对照组高 ,但差异无显著性。老年高血压病组血浆vWF含量与收缩压呈正相关 (P <0 .0 5 )。提示Ⅰ、Ⅱ期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有明显的内皮细胞损伤和血小板活化  相似文献   
54.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指数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相关性。【方法】对82例入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人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冠状动脉组,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及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组(双支或三支病变患者)。采用高频超声探测双侧颈动脉IMT和斑块指数,以及测定血清hsCRP。sICAM-1含量。【结果】①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组IMT.软斑指数,硬斑指数及总宽块指数明显高于正常组和IMT,软斑指数。总斑块指数明显高于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组血清hs-CRP,MCAM-1含量亦明显高于正常组及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②血清hs—CRP和血清sICAM-1与IMT.软斑指数,硬斑指数及总斑块指数均呈正相关。【结论】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可以初步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及炎性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55.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冠心病不同阶段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变化.方法选择4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痛的20例急性心肌梗死及30例正常人为研究对象,并将冠心病患者分为多支病变组及单支病变组,测定各对象的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浓度,及经ADP活化后血浆GMP-140浓度.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分别与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正常组相比,血浆GMp-140显著升高(P<0.01),稳定型心绞痛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用ADP活化后,各组血浆GMP-140均较活化前升高(P<0.01),且活化后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浆GMP-140均高于正常组(P<0.01,P<0.01,P<0.05);在冠状动脉单支与多支病变组间,血浆GMP-140无差异.结论冠心病患者不同阶段血小板活化状态不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高,血小板活化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6.
PCR检测58例胸腔积液中结核杆菌DNA结果分析第三附属医院内科孙圣华,薛俐,张梦玺关键词多聚酶链反应;结核杆菌;结核;胸膜;方法;诊断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一直是临床研究的课题之一。大多数胸腔积液由结核所致。传统的检测结核杆菌的方法大多检出率低、周期长...  相似文献   
57.
目的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DTI)对二尖瓣环运动速度进行定量分析,探讨DTI评价慢性房颤病人的收缩、舒张功能的价值.方法将115例研究对象分为3组,A组为排除心脏疾患的正常人21名,B组为不伴左室肥厚的房颤病人51例,C组为伴有左室肥厚的房颤病人43例,3组病人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及DTI检查,检测二尖瓣环6个位点的心肌组织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期峰值速度(VE).结果①A组有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两个波峰(A峰和E峰),B组、C组病人只有舒张期波峰(E峰);②B组病人除前壁瓣环处及下壁瓣环处VE低于A组外,其余DTI检测值无明显改变;③C组病人二尖瓣环各点VS、VE均低于A组、B组.结论 DTI技术能定量反映慢性房颤病人的二尖瓣环运动,可作为评价房颤病人的左心室功能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影响。方法对55例经氨氯地平降压治疗达到高血压1级及以下标准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27)和对照组(n=28),实验组予以阿托伐他汀10mg/d和氨氯地平,对照组只给予氨氯地平。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检测24h动态血压、空腹血脂和尿微量白蛋白(MAU)、尿β2-微球蛋白(β2-MG)、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结果两组治疗后12周,24h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白昼和夜间SBP及DB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1),但实验组下降更为显著(P均<0.01),SBP和DBP平滑指数也优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前后两组血脂无明显变化(P>0.05);实验组MAU、β2-MG和NAG较治疗前显著下降[MAU:(42.2±14.9)vs实验后(18.2±12.1)mg/L,β2-MG:(6.2±1.4)vs实验后(3.5±0.8)mg/L,NAG:(28.5±14.7)vs实验后(17.9±9.5)U/L,P均<0.01],并低于同期的对照组(P<0.01),对照组仅MAU较治疗前下降(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一定的协同降压作用,并可能改善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59.
高血压病患者27例,男性15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66.8±6.5岁,伴高TG18例,伴低HDLC9例,其中合并冠心病11例。低脂饮食、停用一切降脂药物4周以上,收缩压控制在160mmHg以下,舒张压控制在95mmHg以下。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半年内)、脑血管意外、肝肾功能不全及糖尿病等影响血脂代谢的疾病。洛伐他汀(罗华宁)片,每天晚饭后服20mg,连服8周,同时低脂饮食及坚持降压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分别取早晨空腹12h以上静脉血,检测TC、TG和HDLC。LDLC利用Frie…  相似文献   
60.
培哚普利及美托洛尔对中心动脉压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培哚普利和美托洛尔对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中心动脉压与肱动脉压的影响.方法 在冠状动脉造影结束后,分别同步测量145例高血压病或(和)冠心病患者升主动脉根部(直接测量法)和肱动脉(袖带加压法)的血压,其中单药降压治疗二周以上的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培哚普利组(4 mg/d,62例)、美托洛尔组(25 mg/d,39例).结果 升主动脉收缩压高于袖带加压法测量的肱动脉收缩压9.6 mm Hg(P<0.01),升主动脉舒张压低于袖带加压法肱动脉舒张压2.0 mm Hg(P<0.01),升主动脉脉压较肱动脉脉压大11.6 mm Hg(P<0.01).虽然培哚普利组和美托洛尔组袖带加压法测得的肱动脉压相同,但是培哚普利组的升主动脉收缩压低于美托洛尔组(P<0.05).结论 升主动脉压与袖带加压法测得的肱动脉压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虽然培哚普利和美托洛尔降低肱动脉压效果相似,但培哚普利降低升主动脉收缩压较美托洛尔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