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76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近年来 ,我们采用翼点入路、眶额入路、额颞眶颧入路并应用显微技术切除 13例颅眶沟通肿瘤 ,手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共收治 13例 ,男 8例 ,女 5例 ;年龄 17~ 6 5岁。病理诊断脑膜瘤 7例 ,横纹肌肉瘤、恶性淋巴瘤各 2例 ,视神经胶质瘤、转移瘤各 1例。眼球突出 12例 ,视力下降 7例 ,眼球活动障碍 4例 ,复视 5例。 CT扫描 13例 ,MRI检查 8例 ,DSA9例。肿瘤全切 12例 ,次全切 1例。手术方法 :采用翼点入路、眶额入路、额颞眶颧入路开颅 ,采取以下 4种方法开眶 :1扩大眶顶骨缺损开眶 :暴露肿瘤后 ,沿肿瘤周边放射状切开肿瘤…  相似文献   
12.
我们采用胼胝体前部切开术治疗难治性癫痫患者6例,近期疗效满意。一、一般资料:患者年龄13~38岁,病程4~20年,病因为小儿肺炎高热及脑膜炎后各1例,原因不明4例。其中癫痫大发作5例,局限性—全身大发作1例。癫痫发作频率为每月5~10次4例,每天1~3次及数十次各1例。主要伴发症状为智力低下及  相似文献   
13.
颅颈沟通型肿瘤(枕大孔区肿瘤),系指骑跨于杭大孔上下的肿瘤。临床报导下降型小脑肿瘤较少见。我院自1980~1986年经手术证实的后颅窝肿瘤158例中有11例(占6.9%)为颅颈沟通型小脑肿瘤,现将临床及病理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32岁。因腰痛、双下肢无力半年,头痛、走路不稳2个月,于1983年11月1日入院。查体:精神欣快,眼底视乳头水肿,左指鼻不准,闭目难立征向左倾倒,双上肢肌力 V°,双下肢肌力Ⅲ°~Ⅳ°,腹壁反射消失,双髂前上棘建线以下痛觉减退。脑室造影示脑室扩大,导水管增粗并向前及右移。诊断左小脑半球肿瘤,1983年11月10日行后颅窝探查术,见左小脑半球隆起,体积增大,皮层下可见囊性肿物,抽出黄色液体50ml,切除囊壁及枣大红褐色瘤结节。术后头痛及精神  相似文献   
15.
简易CT定位法脑内小病灶切除杨全祥,张延庆,陈德勤,任宪军,孙新海,孙力,刘如恩,伦学庆我院自1992年以来,应用简易CT扫描定位法切除脑内小病灶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61岁,病程半个月~5年。临床表现癫痫发作15例,头痛16例,呕...  相似文献   
16.
我院在1989年至1997年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颅内肿瘤46例。其中男24例,女22例,年龄22~52岁,病程3个月至15年。早期误诊为原发性癫痫6例,精神病4例。其中大发作20例,精神运动性发作10例,局限性单侧肢体抽搐6例,失神样...  相似文献   
17.
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74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超早期快速小滑窗开颅微创手术。结果术后痊愈22例,生活自理21例,半自理11例,因偏瘫而卧床9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6例。  相似文献   
18.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对脑血管痉挛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皮素受体介导了内皮素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时的血管舒缩功能,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在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文章就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对脑血管痉挛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们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抽搐患者7例,年龄21~50岁,病程3个月至6年。病变位于左面部3例,右面部4例,伴有同侧耳鸣、三叉神经痛及后组颅神经麻痹各1例。术后7例面肌抽搐完全缓解,无严重并发症。一、手术方法:患者取侧卧位,病变侧向上,头略向前倾。从耳后切一6厘米斜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纹状体毁损大鼠PD动物模型,观察PD大鼠双侧黑质及纹状体DA与P物质(SP)的含量变化情况,探讨SP、DA神经元与PD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雄性SD大鼠50只,体重250±30g.随机分为三组①6-OHDA纹状体注射组(24只),大鼠麻醉颅平位固定于大鼠脑立体定向仪上,按Paxinos等图谱确定右侧纹状体二坐标,按此二坐标开颅并用微量注射器向每一坐标注射6-OHDA10μg(溶于5μ1含0.02%抗坏血酸的生理盐水中),注射速度0.5μ1/min,注毕留针5min,并以1mm/min速度缓慢退出,术毕置笼中正常喂养4周.②单纯0.02%抗坏血酸注射组(16只),同上法操作,仅注入含0.02%抗坏血酸的生理盐水10μ1.③正常大鼠对照组(10只),不作任何处理.选择成功模型大鼠,利用荧光及放射免疫法检测黑质和纹状体多巴胺及SP的含量.结果PD大鼠毁损侧DA和SP含量明显下降(P<0.001),并且SP随DA的减少而减少,对侧两者均正常.结论PD大鼠黑质及纹状体DA和SP水平的改变是一致的,并且SP的减少促进了DA的进一步减少,SP参与了PD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