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69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正>患者男性,58岁,主因"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利1d"入院。2012年1月16日下午2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无力,右侧上肢不能抬举,右侧下肢在他人帮助下可行走,伴语言不利,舌僵。未予治疗。2012年1月17日上述症状无好转,急入院。既往慢性支气管炎6年,否认其他疾病。查体:体温36.5°、脉搏75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40/90mm Hg(1mm Hg=0.133k Pa)。意识清楚,语不利,颈抵抗(+),  相似文献   
22.
急性脑梗塞是一种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疾病,促进血管再通是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根本,溶栓是实现血管再通的基本方法,静脉溶栓是最早使用,且最为推崇的一种溶栓方法,在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静脉联合超声溶栓越来越在临床被推荐使用,且受到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3.
颅内动脉瘤主要由动脉管壁局部缺陷和管腔内压力增高所致。未破裂的小动脉瘤一般无症状,而破裂动脉瘤则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颅内动脉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尚不完全清楚。大量证据表明,颅内动脉瘤是环境因素与多基因共同作用的复杂性疾病。文章对弹性蛋白(elastin, ELN)和Ⅰ型胶原α2(colagen type Ⅰα2, COL1A2)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的联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4.
<正>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有150~200万新发卒中病例,卒中发病率为116~219/10万,年病死率为58~142/10万[1]。大约有30%的卒中发生在既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卒中病史的个体中[2],而≥50%的卒中发生在以往出现过各种血管事件的个体中[3]。复发性卒中比初次卒中的临床表现更加严重[4]。卒中有着不同的病因、病理生理学机制、血管损伤部位和危险因素,故体现出患者卒中再发的风险也有所差异[5]。规范的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25.
针对眼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结合自身从事研究生教育的实践经验,总结了研究生期间各阶段的培养要点,剖析了研究生在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临床工作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等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期提高眼科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26.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颅内血流动力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在国外,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各种药物、颈动脉狭窄的介入及手术治疗已经成为预防中风的重要措施,而我国近几年才开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取得了可喜成果,由于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和血流受阻程度技术成熟,可靠而无创,为广大临床医生所采用。目前国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颅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的研究报道很少,识别颈动脉粥样硬化并了解其对颅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是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工作。一、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中,方法有:颈部杂音听诊、脑血  相似文献   
27.
目的本研究目的是确定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内蒙古包头市城区进行前瞻的、基于人群的、1:2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由内蒙古包头市拥有神经内科和(或)神经外科的综合性医院、小型医院和部队医院等多中心共同收集包头市城镇居民中自发性SAH病例(年龄≥15岁)。每个患者选2个对照组,为非SAH患者、同性别、年龄为患者年龄±5岁的包头市城镇居民。收集病例组和对照组有关病史、生活习惯、危险因素等信息。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主要危险因素与SAH的关系,并用相对危险度(RR)和95%可信区间(CI)表示。结果本研究共收集了226例确诊为自发性SAH的患者,其中65%为女性,发病年龄为20~87岁,平均年龄(58.5±13)岁,434例对照组。高血压、吸烟和低收入是SAH的主要危险因素。与不吸烟者相比,SAH患者中正在吸烟者的相对危险度(RR)为2.31(95%CI1.31~4.09),但是在女性患者,目前吸烟者和未吸烟的RR为4.00(95%CI1.62~9.89)。吸烟、高血压和低收入的人群归因危险度分别为18%、36%和59%。结论本研究显示自发性SAH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吸烟和低收入,女性吸烟者患SAH的危险更高,如果控制吸烟和高血压,就会明显降低SAH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大动脉病变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的差异,为不同年龄段卒中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连续性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全国20家中心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共10 711例,从40岁起始,以每10岁为一年龄段将所有患者分为5个年龄段,比较不同年龄段间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差异。再将所有患者按性别分开,应用趋势卡方检验比较同一性别不同年龄段患者颅内、外及前、后循环大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和血管病变支数。结果 (1)老年患者危险因素以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居多(χ~2值分别为61.938、13.349、55.940,均P0.01);中青年吸烟史、脑血管病家族史及肥胖者居多(χ~2值分别为131.505、7.298、100.911,均P0.01)。(2)线性趋势卡方检验结果显示,随年龄增长,女性、男性颅外动脉病变中多支血管病变所占的比例均逐渐增加(χ~2值分别为54.799、161.370,均P0.01);女性患者颅内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所占比例逐渐下降(χ~2=5.328,P=0.021),而男性患者颅内动脉病变中多支血管狭窄所占的比例无明显变化趋势(χ~2=0.289,P=0.591)。(3)线性趋势卡方检验结果显示,随年龄增长,女性、男性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均逐渐减少(χ~2=20.090;χ~2=42.351,均P0.01),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均逐渐升高(χ~2=40.311;χ~2=90.698,均P0.01),颅内外动脉均存在狭窄的发生率逐渐升高(χ~2=12.077,P=0.001;χ~2=45.887,P0.01);女性单纯后循环血管狭窄发生率逐渐升高(χ~2=16.434,P0.01),男性单纯后循环血管狭窄发生率无变化趋势(χ~2=1.701,P=0.192),女性、男性前后循环动脉均狭窄的发生率逐渐升高(χ~2=4.587,P=0.032;χ~2=35.156,P0.01)。结论不同年龄段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布存在差异,不论女性还是男性,中青年患者主要为颅内动脉病变,老年患者主要为颅外动脉病变,女性老年患者存在后循环动脉病变较多。认识不同年龄段患者颅内动脉病变特征,将有助于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制定个体化的卒中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29.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水平均随着呼吸暂停程度的加重而增高,而MMP-9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对OSA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MMP-9水平的关系进行了综述,以分析OSAS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