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3篇
医药卫生   61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内镜活检与外科病理在上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上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术前内镜粘膜活检对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其与外科病理诊断的差异.方法对经内镜活检并经外科切除的199例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对照分析,探讨活检对恶性肿瘤的确诊率及其与内镜下粘膜形态、组织学类型的关系,比较其与外科病理诊断在肿瘤的分化程度判断上的差别.结果上消化道内镜活检确诊率79.4%,疑诊11.1%,未能诊断者占9.5%.活检确诊率以肿块型病变确诊率最高,溃疡型次之,弥漫僵硬型和狭窄型病变内镜活检确诊率较低.就组织学类型而言,以鳞癌和腺癌检出率较高,分别达88.3%和79.6%.对腺鳞癌、类癌及未分化癌检出率较低,对平滑肌肉瘤等活检对恶性判断的意义不大.结论内镜活检虽在术前对上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有决定性的意义,但是由于取材所限,反映病变性质不够全面,对恶性肿瘤诊断存在一定误差.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索中药姜黄素制剂对肠炎模型大鼠肠黏膜肿瘤坏死因子α及自细胞介素4的调控作用。方法:实验于2002-01/2005-01在南方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及南方医院消化研究所完成。18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乙醇对照、模型、柳氮磺胺吡啶对照、姜黄素预防、姜黄素治疗、N-乙酰半胱氨酸对照组,每组30只。除正常乙醇对照组用体积分数为0.5的乙醇2mL灌肠外,其余各组均采用50g/L三硝基苯磺酸50mg溶于体积分数为0.5的乙醇2mL中灌肠,建立大鼠肠炎模型。柳氮磺胺吡啶对照组在造模前3d给予5g/L柳氮磺胺吡啶;姜黄素预防组在造模前3d给予20g/L姜黄素;姜黄素治疗组在造模后立即给予20g/L姜黄素;N-乙酰半胱氨酸对照组在造模前3d给予2g/L N-乙酰半胱氨酸。造模2周后处死存活大鼠,分析大鼠体质量。应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致炎因子)及白细胞介素4(抑炎因子)mRNA的表达。结果:①实验大鼠造模过程中死亡30只,进入结果分析150只,正常乙醇对照组30只、模型组18只、柳氮磺胺吡啶对照组23只、姜黄素预防组28只、姜黄素治疗组24只、N-乙酰半胱氨酸对照组27只。②大鼠体质量分析:柳氮磺胺吡啶组、姜黄素预防组、姜黄素治疗组、N-乙酰半胱氨酸组显著高于模型组(P&;lt;0.05),N-乙酰半胱氨酸组显著高于柳氮磺胺吡啶组、姜黄素预防组、姜黄素治疗组(P&;lt;0.05),柳氮磺胺吡啶组、姜黄素预防组、姜黄素治疗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gt;0.05)。③姜黄素可显著抑制肠黏膜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的高表达,各组均未见白细胞介素4mRNA的表达。结论:姜黄素与柳氮磺胺吡啶治疗对改善大鼠消瘦效果相同。姜黄素能使肠炎大鼠肠黏膜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下调,从而对其肠黏膜有免疫保护作用,经提纯的天然单体姜黄素可能具有肠黏膜炎性病变的组织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64.
本研究旨在以悉尼系统为基础,利用常规内镜下活检取材,探讨除菌前后 Hp 感染或残留与胃粘膜炎症的关系,为 Hp感染胃粘膜的观察提出一种规范化评价方法.通过对1237例内镜活检及316例除菌治疗后复检病例的观察,表明该分级系统标准易于掌握,能客观反映 Hp 感染后胃粘膜生物学特性,特别适合于 Hp 感染后胃粘膜炎症程度的判断和除菌治疗效果的评价,适于临床推广.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由于胃窦、胃角或胃体部位取材,Hp 的检出率及定植量并无明显的差异,因此临床内镜活检中,无需强调多点或多部位取材.  相似文献   
65.
乳糜性腹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乳糜性腹水是指乳状或奶油状的腹腔渗液 ,富含甘油三酯 ,是胸内和肠道淋巴液进入腹腔所致。乳糜性腹水临床发生率不高 ,国外[1,2 ] 的临床观察显示其大约占住院病例的两万分之一 (1∶2 0 0 0 0~ 1∶10 0 0 0 0 )。然而 ,由于进展性心肺疾患、腹部外科手术的增多和肿瘤患者的存活期延长 ,其发生率已经增加。北京协和医院[3 ] 乳糜性腹水近十年就检出 2 2例 ,远高于过去六十七年的 17例 ,当然这也可能和临床对它的认识提高有关。一、病理生理学乳糜性腹水形成和淋巴系统的破坏有关 ,主要是由于创伤性的损伤和阻塞引起。病因可能是良性或恶性…  相似文献   
66.
大肠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种多步骤多基因改变的分子生物学模型。肿瘤组织向肠腔排出的肿瘤细胞很可能对大肠液中多种降解酶产生抵抗作用,因而可保持其DNA的稳定性。利用以PCR技术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检查方法,可快速准确检出特异基因位点的改变,为粪便基因筛检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7.
内镜及活检病理对回盲部溃疡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内镜及活检病理对回盲部溃疡性病变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经内镜检查发现回盲部溃疡,结合临床表现和活检病理对证实的回盲部溃疡改变如肠结核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恶性淋巴瘤、大肠癌(溃疡型)进行鉴别诊断。结果内镜检查对溃疡性结肠炎、大肠癌较易诊断;对肠结核病、克罗恩病、恶性淋巴瘤诊断率不高。内镜组织活检病理形态学研究表明:异型淋巴细胞、异型上皮、类上皮结节合并干酪样坏死分别相对于恶性淋巴瘤、溃疡型大肠癌和肠结核病均有确诊意义(P〈0.05);单纯类上皮结节(即结节样肉芽肿)见于克罗恩病和肠结核病,若未发现肠结核干酪样坏死,两者不易鉴别;隐窝脓肿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但该病理特征诊断意义不强,可见于多种病变。结论回盲部病变以溃疡型病变最为多见。内镜及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对回首部溃疡病变的诊断是安全有效的,综合分析其结果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8.
病例患者,女性,47岁.因反复右上腹胀痛、纳差近1年,加重10天就诊.患者诉于2008年11月份开始出现上腹部胀痛不适,以右上腹为主,呈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无伴恶心、呕吐,无腹泻,无发热、畏寒,但伴有纳差,全身乏力,且症状逐渐加重,于当地医院住院,查腹部CT示"肝内外胆管系统及胰管扩张".行ERCP+EST+ENBP术治疗,术后症状缓解出院,患者出院后一般情况良好.10余天前,患者再次出现上腹部胀痛不适,以进食后明显,性质同前,同时伴有发热、畏寒,体温最高达39℃,纳差、乏力明显,在当地医院消炎、对症等治疗,未见好转,今天来我院就诊而收入院.自起病以来,患者无胸痛、胸闷,无咳嗽,无排黑便,小便利,体重下降5 kg余.  相似文献   
69.
病例王××,女性,57岁.因反复腹痛半年余,腹泻,伴黑便3个月余就诊.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当地医院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予以"胃药"治疗,具体不详,效果尚可.3个月前,再次因腹痛就诊于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诊断"胆结石、慢性胆囊炎",行胆囊切除术,术后腹痛症状好转.近1个月来,腹痛频繁,并出现腹泻,解稀糊状黑便,3~4次/d,不伴有里急后重,偶有便秘.  相似文献   
70.
Galectin-1表达对LoVo细胞表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galectin-1表达对LoVo细胞表型的影响。方法构建galectin-1真核表达载体,转染LoVo细胞,细胞免疫化学检测蛋白质水平的改变,dot-blotting检测细胞培养上清分泌性galectin-1,观察LoVo细胞表型变化。结果成功构建了galectin-1真核表达载体,并建立了稳定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LoVo细胞系。galectin-1表达可降低LoVo细胞与Ⅰ型胶原的粘附,促进细胞同质粘附,且降低细胞体内成瘤(P0.001)。结论Galectin-1表达可降低LoVo细胞恶性相关表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