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 观察射频消融治疗对肝癌患者外周血细胞T淋巴细胞计数的影响,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30例行肝癌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分别于射频消融治疗前1d、治疗后14d和28d检查外周血CD4+,CD8+、CD3+、CD47CD8+比值,观察射频消融前后水平变化.结果 RFA后14d CD4+为36...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肝癌射频消融(RFA)治疗巴塞罗那(BCLC) B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2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行TACE联合RFA治疗的BCLC-B期原发性肝癌患者154例。收集所有患者基线实验室及影像检查资料,通过门诊、住院或电话随访所有病例。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生存曲线,将单因素分析中P 0. 05的指标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 154例BCLC-B期肝癌患者,中位生存期37个月,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 5%、59. 7%、50. 6%和36. 1%。将患者按照BCLC-B期亚分期分为B1、B2、B3、B4期,B1期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B2~B4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 881,P=0. 001); RFA后1个月达到完全消融、年龄60岁、术前AFP 400 ng/ml、胆碱酯酶≥4000 U/L、TBil≤21μmol/L、Child-Pugh A级,肿瘤数目≤3个、肿瘤最大直径3 cm组患者生存率分别高于不完全消融、年龄≥60岁、AFP≥400 ng/ml、胆碱酯酶4000 U/L、TBil 21μmol/L、ChildPugh B级、肿瘤数目 3个、肿瘤最大直径 5 c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73. 002,P 0. 001;χ~2=6. 336,P=0. 012;χ~2=10. 765,P=0. 001;χ~2=6. 933,P=0. 008;χ~2=4. 624,P=0. 032;χ~2=5. 570,P=0. 018;χ~2=6. 761,P=0. 009;χ~2=7. 430,P=0.024)。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消融评价[P 0. 001,比值比(OR)=21. 950,95%可信区间(95%CI):11. 817~40. 772]、ChildPugh分级(P=0. 002,OR=2. 190,95%CI:1. 329~3. 609)、AFP水平(P=0. 014,OR=1. 760,95%CI:1. 122~2. 760)、B期亚分期(P=0. 004,OR=2. 178,95%CI:1. 284~3. 694)是BCLC-B期肝癌患者RFA治疗后生存期的影响因素。结论 TACE联合RFA治疗BCLC-B期肝癌安全有效,不完全消融、AFP≥400 ng/ml、Child-Pugh B级、BCLC-B期亚分期越晚是影响BCLC-B期肝癌RFA治疗后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放射介入治疗肝癌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方法 261例肝癌患者分为肝叶超选择介入组和肝段超-超选择介入组,分析随机记录的辐射参数。结果 介入治疗患者接受的透视时间为(9.67±6.44)min、造影次数(4.29±1.68)次、造影时间为(48.3±19.1)s、面积剂量乘积(dose area product,DAP)为(29531±10798)μGym2、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ED)为(4.43±1.62)mSv、累积剂量(cumulative dose,CD)为(1029.6±526.8)mGy、最高皮肤剂量(peak skin dose,PSD)为(864.9±442.5)mGy。肝段超-超选择组的透视时间、造影次数、造影时间、DAP、ED、CD和PSD均高于肝叶超选择组。117例(44.8%)患者的CD值>1 Gy。结论 接受放射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接受了较高剂量的辐射,术者应优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参数减少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白蛋白- 胆红素(ALBI)分级在接受肝动脉栓塞(TAE)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的早期HCC患者中预后的意义。方法 选择2006年4月至2010年12月接受TAE联合RFA治疗的HCC患者215例。定期随访,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数据,Kaplan- 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 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总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109个月,死亡100例,生存115例,1、2、3、5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9.5%、96.7%、92.1%、74%、57.6%。复发165例,1、2、3、5和10年复发率分别22.4%、39.3%、54.2%、69.7%、81.1%。ALBI 1级组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2级组患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9.07,P<0.01)。Cox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年龄、ALBI分级、肿瘤直径是早期HCC患者消融术后长期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肿瘤直径是早期肝细胞癌患者消融术后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ALBI分级、年龄、肿瘤直径是影响早期HCC RFA术后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直径是影响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D34、第八因子相关抗原因子(vWF)在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0例肝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中CD34、vWF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 CD34定位于血管内皮细胞浆,在正常肝组织、癌旁组织、癌组织内表达依次增强。以CD34计算肿瘤微血管密度(MVD)。MVD与肝癌病理Edmondson分级、临床分期、肝内转移密切相关。vWF在肝癌组织血管基质表达,上调表达强度与肝癌病理Edmondson分级、肝内转移相关。结论 CD34、vWF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肝癌血管新生有关,能反映肝癌的恶性程度、侵袭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联合支架植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33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接受胆道射频消融联合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治疗,评价术后1、2、3个月支架通畅率和患者的生存率。结果对33例患者均完成胆道射频消融联合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治疗。术后患者肝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随访期内,中位支架通畅时间103天(9~578天)。术后1、2、3个月支架通畅率分别为78.79%(26/33)、66.67%(22/33)、54.55%(18/33)。随访期内,28例患者死亡,中位生存时间193天(19~578天)。患者术后1、2、3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6.97%(32/33)、81.82%(27/33)、75.76%(25/33)。9例患者术后出现胆道感染,其中1例严重肝病患者死于胆道感染引起的感染性休克,8例患者恢复;13例患者出现无症状淀粉酶升高。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胆道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联合金属支架植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CT引导射频消融(RFA)治疗肝尾状叶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肝尾状叶原发性肝癌患者16例,均先行TACE治疗,再行CT引导下RFA治疗,随访患者的手术并发症、无瘤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结果 15例患者实现完全消融,完全消融率为93.75%(15/16)。完全消融患者的无瘤生存时间为19.35个月。16例患者的总生存时间为44.62个月,1、3、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8.23%、66.65%及33.18%。结论 TACE联合RFA治疗肝尾状叶原发性肝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肝切除术(LR)和肝移植术(LT)两种方法治疗的肝细胞癌(HCC)患者3年的随访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4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71例HC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LR组(n=83)和LT组(n=88),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分类资料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分析两组之间无瘤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差异;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别对无瘤生存期和总生存期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与LR组对比,LT组的单发肿瘤比例(45.78%vs 85.23%)、直径<3 cm的肿瘤比例(15.66%vs 67.05%)、高Child-Pugh分期比例(9.64%vs 26.14%)明显偏高,LT组的肿瘤复发率明显偏低(48.19%vs 32.9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9.649、46.383、7.833、4.121,P值分别为<0.001、<0.001、0.005、0.042);LR治疗患者的无瘤生存率是46.02%,而LT治疗患者的无瘤生存率为80.71%,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6);LR治疗患者的总生存率是76.44%,而LT治疗患者的总生存率为86.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9);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治疗方法是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RR(95%CI)分别为3.383(1.334~8.579)、0.239(0.093~0.612),P值均<0.05],而治疗方法对于总生存期的预测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232)。结论LT更倾向于选择肝功能储备较差的早期肝癌患者,3年无瘤生存率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螺旋CT多期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强化值与肿瘤分化程度、CD34、CK19、GPC3、P53、Ki67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67例经病理证实的HCC患者进行CT多期扫描,分别计算67个癌灶的动脉期强化值和门脉期强化值。肝穿刺组织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评定肿瘤分化程度、CK19、CD34、GPC3、P53、Ki67表达强度。对HCC动脉期、门脉期强化值与上述细胞因子表达关系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建立理想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 67个癌灶呈"快进快出"表现,符合典型的HCC CT表现特征。HCC动脉期强化值为(38.9±13.1)HU;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动脉期强化值=27.381-10.0161×CK19+4.245×CD34+3.503×GPC3。HCC门脉期强化值为(44.7±11.7)HU;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门脉期强化值=26.869+8.809×CK19+4.800×CD34+3.610×GPC3。结论多期增强扫描可反映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HCC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肝癌微波消融术后早期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微波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测和预防肝癌微波消融术后复发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2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行微波消融术治疗的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可能对早期复发有影响的因素,采用Logistic法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肝癌消融术后早期肝内复发的危险因素,鉴别高危人群,以指导术后抗复发治疗。结果所有入组患者,共有30例在术后6个月时出现复发,复发率为37.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性别、病灶位置、肿瘤大小、肝癌家族史、饮酒史、肝癌手术切除史、术前甲胎蛋白水平、肝功能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肝癌相关病因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数目(≥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肿瘤数目是肝癌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通过研究肝癌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来预见高危人群,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期对于肿瘤复发达到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