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43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61.
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物中特异性诊断抗原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寻找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ES)物中的特异性诊断抗原。 方法 应用SDSPAGE和Western印迹对旋毛虫肌幼虫体外培养18、30h后的ES抗原中的蛋白组分进行研究。 结果 旋毛虫肌幼虫培养18、30h后得到的ES抗原组分大致相同,两种ES抗原中主要蛋白带的分子量为112、110、108、97、53、49、45、42、35、23和16kDa。18hES抗原中的102、97、95和53kDa以及30hES抗原中的53、49、45和43kDa均与并殖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及囊尾蚴病患者血清发生明显的交叉反应。ES抗原中的23kDa蛋白组分只与旋毛虫感染的大鼠、小鼠及患者血清反应,而不与上述其它寄生虫感染者、正常大鼠和小鼠及正常人血清发生交叉反应。 结论 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中的23kDa蛋白组分为旋毛虫肌幼虫的特异性抗原,可用于旋毛虫病的血清学诊断及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62.
基因重组抗原在旋毛虫病免疫诊断及免疫预防方面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旋毛虫病是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若不及时诊断和治疗,患者死亡率可高达3%~30%,但本病目前尚无满意的诊断和预防方法.由于目前用于旋毛虫病免疫诊断的抗原多为虫体粗抗原,因其抗原成份复杂,常和其它寄生虫病发生交叉反应而出现假阳性;旋毛虫不能在体外完成完整的生活史,一般采用人工感染动物的方法获得虫体,然后制备抗原,这种经典方法最大的弊端在于实验条件难以统一,制备抗原难以标准化,从而导致不同实验室、不同批次的抗原质量不同.  相似文献   
63.
旋毛虫抗原基因Ts21的原核表达与重组蛋白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原核表达旋毛虫相对分子质量(Mr)21 000抗原基因(Ts21)并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和抗原性鉴定。 方法 将旋毛虫抗原基因Ts21亚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MAL-c2X,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MAL-c2X-Ts21,经酶切鉴定正确后转化大肠埃希菌TB1,以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亲和层析法纯化表达产物。应用十二烷基磺酸钠?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鉴定重组蛋白的抗原性。将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免疫血清,ELISA检测抗体滴度,免疫荧光检测(IFA)确定Ts21蛋白在肌幼虫体内的分布。 结果 SDS-PAGE结果显示,表达产物为Mr 63 500的重组融合蛋白,IPTG诱导4 h后表达量最大,薄层凝胶光密度扫描显示表达的融合蛋白占菌体蛋白总量的18.2%。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该重组蛋白可被旋毛虫、纳氏旋毛虫感染小鼠血清及旋毛虫病患者血清识别,但不能被乡土旋毛虫、布氏旋毛虫及伪旋毛虫感染小鼠血清识别;与钩虫病、囊尾蚴病、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无交叉反应,但与并殖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及棘球蚴病患者血清有交叉反应。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可产生高滴度的血清抗体,IFA显示Ts21蛋白主要分布于肌幼虫体壁。 结论 成功制备了旋毛虫Ts21基因的重组蛋白,该蛋白具有较好的抗原性。  相似文献   
64.
旋毛虫DNA疫苗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编码旋毛虫相对分子质量(Mr)31000抗原的DNA疫苗(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 TspE1)在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中的体外表达 ,并分析其表达产物的抗原性。 方法 通过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将重组质粒pcDNA3 TspE1转染CHO细胞,G418筛选阳性克隆,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十二烷基硫酸钠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ting)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 结果 RT PCR结果显示,pcDNA3 TspE1转染的CHO细胞在876bp处有一条带,而用空质粒pcDNA3转染的CHO细胞未出现条带,表明pcDNA3 TspE1转染细胞中有TspE1基因转录。IFAT结果显示,pcDNA3 TspE1转染的CHO细胞与重组融合蛋白免疫小鼠血清反应呈现亮绿色荧光 ,而pcDNA3转染的CHO细胞及未转染细胞呈现橘黄色。Westernblotting显示在pcDNA3 TspE1转染的CHO细胞培养液中存在有一Mr约31000的蛋白带 ,且该条带能被重组融合蛋白免疫小鼠血清、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免疫兔血清、感染旋毛虫的小鼠及旋毛虫病患者血清识别。 结论 重组质粒pcDNA3 TspE1可转染CHO细胞,旋毛虫TspE1基因可在转染的CHO细胞中表达,表达蛋白能分泌到细胞培养上清中且具有旋毛虫  相似文献   
65.
我国旋毛虫病的流行趋势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旋毛虫病(trichinellosis)是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呈世界性分布,主要因食生或半生含有旋毛虫幼虫囊包的猪肉及肉制品所致。自发现本病150多年来,人们一直努力试图将其控制或消灭,但在近20年内世界许多地区又出现了本病的发生,现已被列入再度肆虐的疾病(re-em erging disease)。据估计,目前全世界约有1 100万人体感染者,国际旋毛虫病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 m ission on Trichinel-losis,ICT)1995 ̄1997年报道1万余例,国际兽医局(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 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ties,O IE)1998年报道1万头生猪感染[1,2]。…  相似文献   
66.
Ts21重组蛋白斑点免疫金渗滤法检测旋毛虫抗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旋毛虫Ts21基因重组蛋白建立诊断人体旋毛虫病及动物旋毛虫感染的快速血清学方法。方法以胶体金标SPA、旋毛虫Ts21重组蛋白与肌幼虫排泄-分泌(excretory-secretory,ES)抗原包被硝酸纤维素膜(NCM),分别建立Ts21重组蛋白-斑点免疫金渗滤法(Ts21-dot immunogold-filtration assay,Ts21-DIGFA)与ES-DIGFA,对旋毛虫病及其他寄生虫病患者血清和感染动物血清进行检测,并与ELISA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Ts21-DIGFA检测旋毛虫病患者血清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73%和86.96%,ES-DIGF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47%和86.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敏感=0.368,χ2特异=0,P>0.05);Ts21-ELIS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73%和94.20%,与Ts21-DIGFA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敏感=0,χ2特异=1.272,P>0.05)。Ts21-DIGFA检测旋毛虫感染猪血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89%和100%,ES-DIGF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44%和95.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敏感=0,χ2特异=0,P>0.05)。小鼠感染300条旋毛虫后4周Ts21-DIGFA的血清抗体检出率为100%(10/10);感染10条及5条旋毛虫后6周血清抗体检出率均为100%(10/10)。DIGFA可在3 min内肉眼观察结果,抗原包被后的NCM和金标SPA在4℃至少保存6个月。结论Ts21-DIGFA检测旋毛虫抗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及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可用于旋毛虫病的血清学诊断及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67.
旋毛虫在小鼠先天性传播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摇研究旋毛虫在小鼠的先天性传播并观察母鼠抗旋毛虫抗体对攻击感染的保护作用。 方法 将昆明小鼠分为受孕后感染组和感染后受孕组,子鼠出生后1 d内剖杀,检查旋毛虫幼虫;将正常母鼠所产子鼠由感染旋毛虫的母鼠喂养,21 d后宰杀,检查旋毛虫幼虫。用间接ELISA检测感染母鼠所产子鼠出生后不同时间的血清抗旋毛虫抗体,观察母鼠抗旋毛虫抗体对攻击感染的免疫保护。 结果 受孕后7 d感染旋毛虫的母鼠所产的6只子鼠中有2只感染旋毛虫;感染旋毛虫后8 d和22 d受孕雌鼠所产子鼠的感染率分别为20%(2/10)和25%(2/8),从子鼠检获的旋毛虫均是未成囊的幼虫。交叉哺乳实验表明正常母鼠所产的30只子鼠未见旋毛虫感染。感染母鼠所产27只子鼠出生后1、7、24及40 d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0%、100%、77.8%及14.8%,子鼠出生后40 d攻击感染的减虫率为62.0%;感染母鼠所产子鼠血清被动转移小鼠的减虫率55.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 旋毛虫在小鼠可经胎盘传播,母鼠的抗旋毛虫抗体对子鼠抗攻击感染可能具有部分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8.
并殖吸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学及血清学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并殖吸虫病在河南省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及其血清学诊断方法。方法 :对我们诊治的 5 0例并殖吸虫病患者进行病例分析 ;在南阳地区进行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应用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IFAT)对本病患者血清进行抗并殖吸虫抗体的检测。结果 :本病在河南省主要分布于西部和西南部的山区及丘陵地带 ,在 5 0例患者中儿童占 6 2 % ,男性多于女性 ,夏季为本病的高发季节 ,主要因生食或半生食溪蟹和饮生溪水而感染。胸肺型、皮下包块型、脑型、腹型及心包型患者分别占本病的 5 0 %、32 %、2 2 %、18%及 12 %。嗜酸性粒细胞 (Eos)增多者占 72 %。痰、粪检查均未发现虫卵 ,皮下包块活检后病理检查主要表现为嗜酸性肉芽肿和隧道样改变。南阳地区居民并殖吸虫的感染率为 16 .3% ( 4 2 /2 5 7) ,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当地河南华溪蟹的囊蚴感染率为 40 % ( 4 8/12 0 ) ,实验感染大鼠后获得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和虫卵。应用IFAT对 5 0例本病患者血清检测时抗体阳性率为 10 0 % ,2 0例丝虫病、30例包虫病、9例结核病及 2 3例健康人血清均为阴性反应 ,抗原片在 -2 0℃可保存 5年而不丧失抗原活性。结论 :河南省的并殖吸虫病主要因斯氏狸殖吸虫所致 ,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幼虫?  相似文献   
69.
间接血凝试验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诊断人体包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间接血凝试验(IHAT)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对30例包虫病患者的血清进行了检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6.7%和90.0%,而肝囊肿、肝脓肿、肿瘤和旋毛虫病患者及健康人血清均为阴性反应,囊虫病患者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37.5%和31.3%。包虫囊肿的部位、数量及囊肿是否破裂对检测结果有明显影响。包虫IHAT冻干抗原和包虫囊壁冰冻切片抗原在-20℃可分别保存2a和3个月而不丧失活性。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70.
双硫腙萃取分光光度法测定化妆品铅是国家规定的标准方法,但该法重现性差,试剂需用易挥发且毒性大的氯仿及氰化钾,我们参考文献,改用吐温20作增溶剂,双硫腙水相直接光度法测定化妆品中铅,操作简便,结果满意。1 试验部分 1. 1 主要试剂与仪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