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43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51.
野生动物肉类及其肉制品中的旋毛虫检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野生动物数量的增多,野生动物的旋毛虫感染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此外,野生动物的旋毛虫病亦有可能传播给户外散养的家猪。近年来国内外均已发生多起因食野生动物肉类引起的人体旋毛虫病爆发,给旋毛虫病的防治带来了新的问题。本概述了国内外野生动物旋毛虫病的流行情况及由野生动物肉类引起的人体旋毛虫病爆发,提出了加强野生动物肉类及其肉制品中旋毛虫检疫的重要性,介绍了野生动物旋毛虫检疫时的采样部位及其肉制品(如咸肉、火腿或香肠等)检疫时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52.
在1969/70年,瑞士Sandoz股份有限公司对新抗生素的研究中发现一种真菌(Tolypocladium inflatum Gams)的代谢产物具有狭谱的抑制真菌作用。两年后发现,其中一种代谢产物尽管没有抑制细胞的特征,但能够抑制小鼠的抗体应答,这种代谢产物最近被命名为环胞菌素A(cyclosporin A)。之后,又发现环胞菌素A具有抑制T淋巴细胞的特性。  相似文献   
53.
目的:观察去甲基化复合物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方法:给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急性白血病患者应用阿扎胞苷治疗6个周期,进行临床及血液学观察.结果:患者在应用阿扎胞苷2个疗程后脱离血小板输注,3个疗程后血小板恢复正常;4个疗程后脱离悬浮红细胞输注,5个疗程后血红蛋白恢复正常;4个疗程后脱离粒细胞缺乏状态,5个疗程后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达到基本正常.4个疗程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5%,达到完全缓解.结论:对于不能耐受化疗和失去移植时机的MDS患者,阿扎胞苷可以作为一种有效而低毒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54.
河南省发现当地感染包虫病1例王中全,毛福荣,崔晶,武烽,晋雪香(河南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郑州450052)李苏宁(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患儿,女,5岁,巩义市芝田乡人。因上腹部肿块5天而就诊。患儿于5天前因大量吃桃后腹痛,在当地医院体检时偶尔发...  相似文献   
55.
医学绦虫可对人及动物造成严重危害,但目前学界对其适应性寄生机制所知甚少。 比较组学分析能够揭示绦虫在适应性进化过程中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从而有助于进一步的功能机制研究。 本文对近年来医学绦虫的比较组学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6.
应用多重PCR技术鉴定我国6个旋毛虫地理株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我国猪源旋毛虫地理株进行鉴定和分类。 方法 根据旋毛虫rDNA扩展片段V区(expansion segment V region,ESV)和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ITS)ITS1和ITS2基因序列合成5对特异性引物,以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T1)、乡土旋毛虫(T. nativa,T2)、布氏旋毛虫(T. britovi,T3)、伪旋毛虫(T. pseudospiralis,T4)及纳氏旋毛虫(T. nelsoni,T7)的国际参考株作为对照,应用多重PCR对我国6个猪源旋毛虫地理株(河南、云南、哈尔滨、黑龙江同江、湖北及天津)进行鉴定,并观察影响多重PCR扩增的因素。 结果 我国6个猪源旋毛虫地理株多重PCR扩增结果显示,均具1条与T1相同的条带(173 bp)。应用多重PCR对单条旋毛虫幼虫、不同保存条件的旋毛虫幼虫及含幼虫的新鲜小鼠肌肉提取液进行扩增,均得到173 bp的特异性条带。 结论 经多重PCR鉴定我国6个猪源旋毛虫地理株均为T1。  相似文献   
57.
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物中特异性诊断抗原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寻找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ES)物中的特异性诊断抗原。 方法 应用SDSPAGE和Western印迹对旋毛虫肌幼虫体外培养18、30h后的ES抗原中的蛋白组分进行研究。 结果 旋毛虫肌幼虫培养18、30h后得到的ES抗原组分大致相同,两种ES抗原中主要蛋白带的分子量为112、110、108、97、53、49、45、42、35、23和16kDa。18hES抗原中的102、97、95和53kDa以及30hES抗原中的53、49、45和43kDa均与并殖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及囊尾蚴病患者血清发生明显的交叉反应。ES抗原中的23kDa蛋白组分只与旋毛虫感染的大鼠、小鼠及患者血清反应,而不与上述其它寄生虫感染者、正常大鼠和小鼠及正常人血清发生交叉反应。 结论 旋毛虫肌幼虫ES抗原中的23kDa蛋白组分为旋毛虫肌幼虫的特异性抗原,可用于旋毛虫病的血清学诊断及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58.
基因重组抗原在旋毛虫病免疫诊断及免疫预防方面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旋毛虫病是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若不及时诊断和治疗,患者死亡率可高达3%~30%,但本病目前尚无满意的诊断和预防方法.由于目前用于旋毛虫病免疫诊断的抗原多为虫体粗抗原,因其抗原成份复杂,常和其它寄生虫病发生交叉反应而出现假阳性;旋毛虫不能在体外完成完整的生活史,一般采用人工感染动物的方法获得虫体,然后制备抗原,这种经典方法最大的弊端在于实验条件难以统一,制备抗原难以标准化,从而导致不同实验室、不同批次的抗原质量不同.  相似文献   
59.
旋毛虫抗原基因Ts21的原核表达与重组蛋白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原核表达旋毛虫相对分子质量(Mr)21 000抗原基因(Ts21)并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和抗原性鉴定。 方法 将旋毛虫抗原基因Ts21亚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MAL-c2X,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MAL-c2X-Ts21,经酶切鉴定正确后转化大肠埃希菌TB1,以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亲和层析法纯化表达产物。应用十二烷基磺酸钠?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鉴定重组蛋白的抗原性。将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免疫血清,ELISA检测抗体滴度,免疫荧光检测(IFA)确定Ts21蛋白在肌幼虫体内的分布。 结果 SDS-PAGE结果显示,表达产物为Mr 63 500的重组融合蛋白,IPTG诱导4 h后表达量最大,薄层凝胶光密度扫描显示表达的融合蛋白占菌体蛋白总量的18.2%。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该重组蛋白可被旋毛虫、纳氏旋毛虫感染小鼠血清及旋毛虫病患者血清识别,但不能被乡土旋毛虫、布氏旋毛虫及伪旋毛虫感染小鼠血清识别;与钩虫病、囊尾蚴病、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无交叉反应,但与并殖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及棘球蚴病患者血清有交叉反应。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可产生高滴度的血清抗体,IFA显示Ts21蛋白主要分布于肌幼虫体壁。 结论 成功制备了旋毛虫Ts21基因的重组蛋白,该蛋白具有较好的抗原性。  相似文献   
60.
旋毛虫DNA疫苗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编码旋毛虫相对分子质量(Mr)31000抗原的DNA疫苗(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 TspE1)在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中的体外表达 ,并分析其表达产物的抗原性。 方法 通过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将重组质粒pcDNA3 TspE1转染CHO细胞,G418筛选阳性克隆,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十二烷基硫酸钠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ting)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 结果 RT PCR结果显示,pcDNA3 TspE1转染的CHO细胞在876bp处有一条带,而用空质粒pcDNA3转染的CHO细胞未出现条带,表明pcDNA3 TspE1转染细胞中有TspE1基因转录。IFAT结果显示,pcDNA3 TspE1转染的CHO细胞与重组融合蛋白免疫小鼠血清反应呈现亮绿色荧光 ,而pcDNA3转染的CHO细胞及未转染细胞呈现橘黄色。Westernblotting显示在pcDNA3 TspE1转染的CHO细胞培养液中存在有一Mr约31000的蛋白带 ,且该条带能被重组融合蛋白免疫小鼠血清、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免疫兔血清、感染旋毛虫的小鼠及旋毛虫病患者血清识别。 结论 重组质粒pcDNA3 TspE1可转染CHO细胞,旋毛虫TspE1基因可在转染的CHO细胞中表达,表达蛋白能分泌到细胞培养上清中且具有旋毛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