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43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正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逐渐加快,老年人的生命质量问题备受关注。研究发现,传统养生类体育锻炼能有效地增强老年人的身体素质、机体免疫力,调节他们的心理状态。因此,传统养生类体育锻炼已经在我国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之中得到普及,成为他们健康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调研时曾反复强调,"没  相似文献   
22.
应用抗巨噬细胞表面分子Mac-1单克隆抗体(M1/70和M18/2)处理巨噬细胞,观察M1/70和M18/2对杜氏利曼原虫前鞭毛体入侵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经上述单抗处理后巨噬细胞,对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易感性明显降低,其原虫感染率和受染巨噬细胞内入侵的原虫数量减低,原虫对巨噬细胞的入侵过程及速度也减慢。M1/70和M18/2两种单抗同时应用,则对原虫侵入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巨噬细胞受染率为13.8%,且受染巨噬细胞内入侵的原虫数量大多仅有1~2个。提示,M1/70和M18/2单克隆抗体可以通过与巨噬细胞表面Mac-1的结合,干扰巨噬细胞表面分子上与利什曼原虫相结合的连接位点,抑制利什曼原虫对巨噬细胞的入侵。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构建和表达旋毛虫肌幼虫编码相对分子质量 (Mr) 31000抗原结构基因 (TspE1)的重组质粒。 方法 通过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PCR)特异性扩增TspE1基因 ,构建重组质粒 pUC18-TspE1,并将TspE1基因亚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 pcDNA3中。用基因枪免疫小鼠 ,通过苏木素 伊红 (HE)染色及免疫组化观察重组质粒在皮肤组织内的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 成功构建 pcDNA3-TspE1重组质粒 ,并在小鼠体内表达。  相似文献   
24.
目前,有3种吸吮线虫可感染人体导致吸吮线虫病:结膜吸吮线虫(Thelaziacallipaeda)、加利福尼亚吸吮线虫(T. californiensis)和大口吸吮线虫(T. gulosa)。结膜吸吮线虫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亚洲地区,加利福尼亚吸吮线虫和大口吸吮线虫主要分布在北美地区。结膜吸吮线虫病主要流行于经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且当地有大量的家养或野生动物感染,虫种鉴定主要依赖口及生殖器官的特征,果蝇为其传播媒介,在亚洲是冈田绕眼果蝇(Phorticaokadai),在欧洲传播媒介则为变色伏绕眼果蝇(P. variegate)。我国是世界上结膜吸吮线虫病例数最多的国家,其他亚洲国家如韩国、日本等也有大量病例报道;欧洲地区病例较少,但在多数国家感染该虫的野生及家养动物较普遍。基于cox1基因,在全球范围内共鉴定出21个单倍型,其中单倍型1(Haplotype1)仅在欧洲不同地区不同宿主之间循环,其他20个单倍型分布于东亚国家(中、韩、日),又以我国的结膜吸吮线虫遗传多态性水平最高。遗传差异性分析表明,亚洲结膜吸吮线虫类群与欧洲类群存在长期地理隔离,且这两个类群在更新世中期已经开始分化。  相似文献   
25.
目的寻找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感染早期诊断抗原。方法从野蛙体内收集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经口接种感染20只昆明小鼠,每只小鼠接种2条裂头蚴,感染后6~28d隔天尾静脉采血,采用ELISA检测抗裂头蚴抗体;应用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electrophoresis,2-DE)与Westernblot对裂头蚴可溶性抗原进行分析。结果裂头蚴感染后8d,小鼠血清特异抗体阳性率为10%(2/20),感染后14d特异抗体阳性率达100%。2-DE显示,裂头蚴可溶性抗原有255±6个蛋白点,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25~117ku,其中〉44ku的蛋白点有171±9个,占总蛋白点数的67.1%;等电点(pI)范围为4~7,其中227个蛋白点集中在pI5~6.5,占蛋白点总数的89.1%。Westernblot检测有14个蛋白点可被感染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14d的小鼠血清识别,其分子质量集中在82、45、36、34及25ku;1~14号蛋白点所对应的pI值分别为5.93、6.06、6.17、6.30、6.39、5.82、6.01、6.17、5.69、5.46、5.63、6.1、5.71、6.19。结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可溶性抗原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25~117ku,pI值集中在5.0~6.5。感染14d的小鼠血清识别的裂头蚴蛋白可作为裂头蚴感染早期诊断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26.
墨西哥及南美洲旋毛虫病流行的历史和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旋毛虫病在墨西哥及南美洲的历史、分布、流行现状、感染来源、致病虫种、检疫方法及防治措施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7.
目的 了解体检人群中听力损失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7年9月~2018年7月在北京同仁医院体检中心接受听力筛查者进行查体、问病史、纯音筛选测听,计算听力损失患病率并应用回归分析听力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观察听力损失患病率随年龄变化的趋势。结果 体检人群中听力损失率45.6%,男性比例更高(4.7:1,P <0.001),BMI、血压和空腹血糖高于正常人群。年龄[OR(95%CI):1.007(1.052-1.103),P <0.001]和肥胖[OR(95%CI):1.087(1.021-1.157),P =0.009]是高频损失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OR(95%CI):0.381(0.199-0.727),P =0.003]是高频损失的保护因素。年龄也是高、低频均损失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1.122(1.087-1.158),P <0.001],听力损失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结论 体检人群中听力损失检出率较高,应针对5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肥胖和糖脂代谢异常人群定期开展听力筛查,早期发现年龄相关高频听力损失,积极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噪声等因素,预防因听力损失加重而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28.
野生动物肉类及其肉制品中的旋毛虫检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野生动物数量的增多,野生动物的旋毛虫感染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此外,野生动物的旋毛虫病亦有可能传播给户外散养的家猪。近年来国内外均已发生多起因食野生动物肉类引起的人体旋毛虫病爆发,给旋毛虫病的防治带来了新的问题。本概述了国内外野生动物旋毛虫病的流行情况及由野生动物肉类引起的人体旋毛虫病爆发,提出了加强野生动物肉类及其肉制品中旋毛虫检疫的重要性,介绍了野生动物旋毛虫检疫时的采样部位及其肉制品(如咸肉、火腿或香肠等)检疫时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9.
人体泌尿系统感染艾氏同杆线虫一例崔晶,王中全,晋雪香,毛福荣,李维森,王运章(河南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郑州450052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郑州450052)关键词艾氏同杆线虫,感染,泌尿系统患者,男,75岁,郑州市某厂退休工人,在郑州市居住...  相似文献   
30.
崔晶  王景文 《癌症进展》2011,9(6):667-672
1霍奇金淋巴瘤的生物学预后标志过去经典霍奇金淋巴瘤(HL)患者的预后参数包括肿块大小、患者年龄、病灶数量、血沉或国际预后积分(IPS)等临床指标。IPS不能将病人准确区分为良好、中间及不良三群,因为0~3个危险因素的患者5年FFP几乎相同,而有4个或4个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其预后也相同。因此,有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