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1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56篇
医药卫生   144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评价冻干血小板的体外功能。方法将经过可逆性激活抑制、添加DMSO和海藻糖等低温保护剂、冷冻干燥后获得的血小板再水化,与新鲜血小板比较,应用流式仪检测分析其CD62p和PAC-1的表达,评价血小板活化状态和血小板反应能力;应用APACT检测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并用SPAT评价血小板聚集和促凝血活性;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研究血小板的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经过血小板激活抑制剂和冻干保护剂预处理的冻干血小板,再水化后对凝血酶的最大聚集率(79.0%)与对照组(8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ADP和没食子酸诱导的聚集反应比对照分别降低49.34%和26.25%;经凝血酶激活后CD62p再表达率为50.88%略低于对照组70.32%(P<0.05),PAC-1再表达率为54.55%与对照组63.38%无明显差异;促凝血功能SPAT检测结果69.4 s与对照组70.6 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冷冻干燥保护剂和血小板激活抑制剂预处理后获得的冻干血小板,体外聚集活性和促凝血功能接近新鲜血小板。  相似文献   
92.
周俊  李雁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7):157-157
目的:探讨超纯水对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观察在透析机安装超纯净过滤系统前后患者一般情况和C-反应蛋白的差异。结果:改用超纯透析用水后CRP水平显著下降(P〈0.05),食欲改善,精神好转,炎症反应减轻。结论:超纯水能有效干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微炎症,改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93.
持续等速被动运动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表面肌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持续踝关节等速被动运动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表面肌电及肌痉挛的影响。方法:15例脑卒中患者(观察组)均有瘫痪侧痉挛性足下垂,将观察组患者患侧与15例正常人(对照组)对应侧踝关节进行持续等速被动运动,时间分别为5、10min,角速度为5&#176;/s,于运动前后测定双下肢在直腿坐位、踝关节被动90&#176;时的腓肠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和综合痉挛量表评分(CSS);并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持续等速被动运动前,观察组运动5、10min时腓肠肌RMS值明显高于对照组(3.0&#177;1.4,3.4&#177;1.8与1.8&#177;0.9,1.7&#177;0.8,P〈0.01),运动后均明显低于治疗前(1.8&#177;0.8、1.9&#177;1.0,P〈0.01)。观察组运动5、10min时C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12.1&#177;3.3、12.2&#177;2.0与14.5&#177;1.7,P〈0.01,0.05)。观察组运动5与10minRMS值及CSS评分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持续等速被动运动能有效缓解脑卒中患者腓肠肌肌痉挛,改善踝关节运动功能,表面肌电可作为评定肌痉挛状况的量化指标,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94.
周俊  张黎  邢传平  陆建荣  杨斌  杨凯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4,11(4):283-283,I074
患者女性 ,4 5岁。行全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时 ,发现右肺中叶有一孤立的境界清楚的高密度结节影 ,2 5cm× 2cm大小。临床诊断 :良性病变 ,考虑结核瘤。 1年后CT复查 ,病灶无明显变化。腹腔镜右肺中叶切除术 ,组织送检。病理检查 巨检 :右肺组织一叶 ,表面光滑无粘连 ,切面于右肺叶正中见一 2 5cm× 2cm卵圆形肿物 ,边界清楚 ,灰白与紫褐色相间 ,少部分区域呈海绵状 ,挤压时有血性液体流出。镜检 :肿瘤细胞位于肺间质内 ,圆形、多边形及卵圆形细胞 ,大小一致 ,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 ,有小核仁。胞质淡嗜酸或透明 (图 1) ,无核分裂象 ,未见坏…  相似文献   
95.
血小板冻干保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冻干是保存血小板最理想的方法,能常温保存、占用空间小、重量轻和便于运输等,可解决目前血小板保存和运输方面存在的局限性问题。然而冻干除引起血小板膜结构损伤、蛋白质变性甚至死亡之外.还可致血小板激活损伤,冻干所致的血小板激活与膜通道脂质发生相变有关。针对损伤机制应用各种保护剂可减少冻干损伤.目前已有研究通过海藻糖的载入,在实验室成功地进行了血小板的冻干保存,冻干再水化后血小板仍具有正常生理功能和存活能力。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血小板的冻干保存可应用于将来的血库和临床输血。本文综述了冷冻干燥对血小板损伤作用、保护剂在血小板冷干研究中的应用及血小板冻干保存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96.
摘要:目的 评估北京协和医院(PUMCH)粉尘螨变应原点刺液在使用皮肤点刺试验(SPT)方法诊断粉尘螨过敏症中的准确 性和安全性。 方法 连续纳入 2015 年 8 月 10 日至 2017 年 8 月 30 日在 PUMCH 变态(过敏)反应科门诊确诊变应性疾病的 910 例受试者。 使用 PUMCH 粉尘螨变应原点刺液对所有受试者进行 SPT,用荧光酶联免疫方法检测血清粉尘螨特异性免疫 球蛋白 E(sIgE)。 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曲线)分析诊断准确性,诊断金标准为 sIgE 阳性。 同时对不同诊断切点的 准确性进行分析。 该点刺液的安全性通过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实现。 结果 本研究无脱落病例。 全分析集(FAS)、符合方案集 (PPS)、安全集(SS)分别为 871 例、670 例和 910 例。 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902(FAS)和 0.915(PPS)。 在 PPS 中,使用点 刺液诊断粉尘螨过敏的最佳诊断切点为平均风团直径 3.25 mm,敏感性为 85.77%(95%置信区间:82.71% ~ 88.84%),特异性 为 86.55%(95%置信区间:81.44% ~ 91.66%)。 95%特异性的诊断切点为平均风团直径 4.25 mm。 SS 中未有不良反应事件发 生。 结论 PUMCH 粉尘螨变应原点刺液在 SPT 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安全性高,对粉尘螨过敏症的诊断具有较 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7.
背景:血管壁机械性损伤后的炎症和增殖效应是血管再狭窄的主要原因。核因子κΒ/Rel家族中的核因子κΒ在多种细胞类型中表达。激活一系列与血管壁病理生理相关的靶基因。 目的:探讨核因子κΒ的反义和诱骗性寡核苷酸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以及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新生内膜和单核细胞化学趋化因子的作用。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内科。 材料:3个月龄雄性SD大鼠126只,350-380g。引物合成和寡核苷酸合成:根据文献及国际互联网cDNA文库检索、设计,由上海生物工程公司合成;寡核苷酸合成:全硫代修饰。由上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方法:实验于2001-05/2003-03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和瑞金医院心血管实验室完成。采用贴块法原代培养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实验选用3~5代血管平滑肌细胞。检测增殖的平滑肌细胞内增殖细胞核抗原和核因子κΒ蛋白水平。制作大鼠血管球囊损伤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7组.正常组:除球囊损伤外.其余手术操作同其他组相同;反义组;正义组;诱骗组;Scramble组;反义+诱骗组;模型组。每组分为6个时相点(6h,1,3,5,7,14d),每个时相点3只大鼠。检测血管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形成以及单核细胞化学趋化因子1、核因子κΒp65和ERK2的表达水平。 主要观察指标:①核因子κΒp65寡核苷酸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效应。②核因子κΒp65基因表达定位和蛋白合成。③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病理形态学改变。④单核细胞化学趋化因子1mRNA表达。⑤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球囊损伤后血管壁单核细胞化学趋化因子1的蛋白质表达。⑥We8lemblol检测球囊损伤后血管壁核因子KBp65.ERK2的蛋白合成。 结果:①增殖的平滑肌细胞内增殖标记物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增加。②增殖的平滑肌细胞浆、细胞核内均有核因子κΒp65的基因表达;核因子κΒp65蛋白水平增加。观察核因子κΒp65基因表达水平,反义核酸组较对照正义组降低53.66%,诱骗性寡核苷酸组较诱骗对照组降低57.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核因子κΒ反义和诱骗寡核苷酸抑制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较阳性对照组分别降低45.12%,45.05%。④大鼠血管球囊损伤后第5天。正义组、诱骗对照组、模型组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内膜,中膜比值显著升高(P〈0.05),7d后达到高峰。反义组、诱骗组显著降低内膜与中膜比值,反义+诱骗组较单独应用无统计学意义的降低效应。⑤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显示球囊损伤后6h.单核细胞化学趋化因子1mRNA表达明显增加,1d后表达减少.3,5,7,d单核细胞化学趋化因子1mRNA持续而明显的表达增强.14d后略为降低。反义组、诱骗组、反义+诱骗组在各时间点均能减少叽核细胞化学趋化因子1mRNA表达。⑥Westem Blot检测显示血管球嚏损伤后6h,核因子κΒp65、ERK2蛋白表达微弱。1d后ERK2蛋白表达略增强。核因子κΒ的蛋白合成明显增强。7d后p65,ERK2的蛋白合成达到高峰。第14天,ERK2与p65的蛋白合成较第7天减弱。反义组、诱骗组、反义+诱骗组较模型组、正义组、诱骗对照组各时相点蛋白合成均减弱。结论:增殖的平滑肌细胞核因子κΒp65基因表达增加。核因子κΒ调控单核细胞化学趋化因子1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质水平。血管球囊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有动态性变化。局部转染核因子κΒ反义和诱骗寡核苷酸能抑制所调控靶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98.
目的 观察心肺复苏 (CPR)病人血浆颗粒膜蛋白 - 1 4 0 (GMP - 1 4 0 )及相关指标的改变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基础生命支持 (BLS)后病人 1 4例 ,分别于BLS后 1h、第 1天、第 2天、第 3天抽肘静脉血 3mL ,检测血浆中循环内皮细胞 (CEC)、GMP - 1 4 0、内皮素 - 1 (ET - 1 )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含量 ,并设健康对照组。结果 BLS后 1h血中CEC、GMP - 1 4 0、ET - 1和ACE均显著升高并持续 3d ,血浆GMP - 1 4 0早期升高幅度较大 ,BLS后 1h(49 64± 8 2 3) μg/L ,较对照组(1 6 32± 4 51 ) μg/L(高 >3倍 ) ,第 1天达高峰 (56 1 9± 9 97) μg/L ,并与发生器官功能不全有显著的相关性。 结论 血浆GMP- 1 4 0可作为CPR病人的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99.
目的:应用PEG 6000提取滑膜组织中外泌体并进行鉴定。方法:收集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行膝关节镜或关节置换手术过程中废弃的滑膜组织,用8%PEG 6000溶液对滑膜组织分泌的外泌体进行富集、提取,应用透射电镜(TEM)、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TA)、Western Blot对外泌体的形态、粒径大小以及标志蛋白CD9、CD63和Flotillin-1进行检测。结果:应用PEG 6000溶液可成功提取出富集类圆形、盘状囊泡的提取物,NTA鉴定显示粒径为(98.6±10.8)nm,Western Blot显示外泌体标志蛋白CD9、CD63和Flotillin-1均呈阳性高表达。结论:通过对提取物的形态、粒径大小以及标志蛋白分析证实PEG 6000从滑膜组织提取到的物质为外泌体,为以后研究滑膜组织外泌体的功能和机制提供了方法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0.
目的运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分娩时局部和全身应用阿片类药物镇痛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1966-2008.1)、EMbase(1980-2008.1)、Cochrane图书馆(2008年第1期)、CBM(1978-2008.1)、CNKI(1979-2008.1),同时筛选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收集有关比较局部和全身应用阿片类药物镇痛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员独立评价文献质量,并采用RevMan4.2.10软件对纳入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个研究,5909例产妇。Meta分析结果显示,局部和全身应用阿片类药比较进行分晚镇痛.母亲对局部应用阿片类药分娩镇痛疼痛缓解更满意[RR=I.63,95%CI(1.27,2.09)],两组5min新生儿Apgar评分〈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3,95%CI(0.40,1.01)]:结论现有证据显示,与局部用药比较,全身心用阿片类药物镇痛的母亲对分娩疼痛缓解更满意。但两组均存在对母亲和新生儿的不良影响。因此,要证明哪种途径应用阿片类药进行分娩镇痛更加有效和安全,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