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13篇
  免费   384篇
  国内免费   176篇
医药卫生   6773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45篇
  2022年   129篇
  2021年   120篇
  2020年   146篇
  2019年   140篇
  2018年   140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138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335篇
  2013年   255篇
  2012年   340篇
  2011年   341篇
  2010年   316篇
  2009年   246篇
  2008年   262篇
  2007年   367篇
  2006年   331篇
  2005年   382篇
  2004年   277篇
  2003年   215篇
  2002年   193篇
  2001年   256篇
  2000年   183篇
  1999年   199篇
  1998年   154篇
  1997年   156篇
  1996年   140篇
  1995年   113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74篇
  1991年   62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4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1.
潘雪  赵建荣  段晓星 《中成药》2023,(5):1648-1651
目的 探讨山柰酚对多囊肾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培养多囊肾囊肿衬里上皮细胞,使用不同浓度山柰酚(5、10、20μmol/L)进行处理。采用MTT、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凋亡,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2(CDK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Bcl-2相关X蛋白(Bax)、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p-ERK1、p-p38 MAPK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各浓度山柰酚组多囊肾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克隆细胞数、CDK2、PCNA、Bcl-2、p-ERK1、p-p38 MAPK蛋白表达降低(P<0.05),细胞增殖抑制率、凋亡率、Bax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 山柰酚可能通过抑制MAPK信号通路抑制多囊肾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  相似文献   
92.
目的 依托胃癌高发区大规模人群筛查队列分析不同级别胃黏膜病变的患病情况,前瞻性探讨不同胃黏膜病变进展为胃癌的风险,为优化胃癌的筛查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山东省临朐县胃癌高发区开展的国家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项目,纳入年龄在40~69岁之间,2012-2018年经内镜筛查和病理诊断明确为各级别胃黏膜病变、且未患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或浸润性胃癌的14 087例研究对象,随访至2019年12月31日。随访期内新发胃癌通过重复性胃镜筛查、肿瘤发病和死因登记系统报告以及主动入户随访联合判定,经查阅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摘抄的临床病历进行确认。应用Poisson回归模型计算各级别胃黏膜病变进展至胃癌风险的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CI结果 14 087例研究对象中,胃黏膜正常者仅有8例(0.06%),最高诊断为浅表性胃炎(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IM)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分别为7 608例(54.00%)、2 848例(20.22%)、3 103例(22.03%)和520例(3.69%)。经过前瞻性随访,共有109例研究对象诊断为HGIN(63例)和浸润性胃癌(46例)。与基线正常或仅有SG的个体相比,患有CAG、IM和LGIN的个体进展为胃癌的风险依次增加为3.85倍(RR=3.85,95%CI:2.04~7.28)、5.18倍(RR=5.18,95%CI:2.79~9.60)和19.08倍(RR=19.08,95%CI:9.97~36.53),其中LGIN组进展为HGIN和浸润性胃癌的风险分别为SG/正常组的22.96倍(RR=22.96,95%CI:9.71~54.27)和14.64倍(RR=14.64,95%CI:5.37~39.93)。各个年龄组患有LGIN者随访期间发生胃癌的风险均显著增加。结论 基于胃癌高发区的大样本人群研究显示,绝大多数40~69岁的高发区居民患有不同程度胃黏膜病变。随胃黏膜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随访期间发生胃癌的风险呈级联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3.
用地高辛标记反意前阿黑皮素(pro-opiomelanocortin,POMC)cRNA探针原位杂交组化在光镜和电镜水平观察了POMC mRNA在大鼠垂体的分布,并比较了碱性磷酸酶(AKP)显色系统和辣根过氧化酶(HRP)显色系统在光镜水平上的敏感性.结果:POMC mRNA广泛地分布于垂体的中间叶和前叶.中间叶全部细胞均为POMC mRNA阳性.前叶中除前叶的腹侧缘和前叶与中间叶交界处阳性细胞较少外,都有较多的POMC mRNA阳性细胞分布.AKP显色系统比HRP显色系统敏感.在电镜水平,POMC mRNA主要分布于粗面内质网,少数分泌颗粒可能呈阳性反应,胞核未见阳性反应沉淀.文内还就阳性分泌颗粒在调节细胞合成功能方面可能起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与细针穿刺洗脱液甲状腺球蛋白(fine-needle aspiration washout thyroglobulin,FNA-Tg)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9例经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患者资料,对颈部211枚可疑淋巴结进行常规超声、SWE参数平均值(Emean)、FNA-Tg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各检测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1)SWE Emean转移组[(50.96±27.66) kPa]高于非转移组[(32.20±17.34) 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61,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表明,SWE Emean最佳诊断阈值为40.42 kPa时对PTC颈部淋巴结转移预测价值较高,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氟脱氧葡萄糖(18F-FDG) PET/CT显像Deauville评分和最大标准化摄取值的变化值(ΔSUVmax)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GIL)化疗中期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唐山市工人医院就诊的54例PGIL化疗中期18F-FDG PET/CT资料,对ΔSUVmax、ΔSUVmax%进行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分别对ΔSUVmax及ΔSUVmax%最佳界值、Deauville评分分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Cox回归分析其预后评估能力及相关性。结果 54例患者中,进展组21例,未进展组33例,2组ΔSUVmax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7±4.19 vs 8.14±5.29,t=2.134,P=0.038),2组ΔSUVmax%中位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12%vs 73.53%),Z=-3.380,P=0.001)。ΔSUVmax及ΔSUVmax%曲线AUC分别为0.651 (95%CI:0.502~0.800...  相似文献   
96.
目的:观察青年和老年期大鼠下丘脑弓状核阿黑皮素原mRNA(POMC mRNA)的表达水平。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显示POMCmRNA和用计算机图像分析观察杂交信号的强弱及阳性细胞的面积,结果:与青年组相比,老年组下丘脑弓状核及其附近区域POMCmRNA阳性神经元的灰度下降,POMCmRNA阳性神经元的数目无明显变化,结论:老年期POMCmRNA阳性神经元相应的mRNA表达水平下降可能是下丘脑的POMC基因衍生肽表达水平下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7.
氧化苦参碱对小鼠急性肝损伤早期肝细胞凋亡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以往研究表明[1 ] ,小鼠腹腔注射脂多糖 (L PS) +D-氨基半乳糖 (Gal N )后肝组织出现严重出血、坏死 ,氧化苦参碱 (oxy-matrine,OM) 5 0 mg/ kg腹腔注射预保护能明显减轻上述病理损害。为了探讨 OM对肝损伤早期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本实验从血清学、形态学和免疫组化等方面进行如下研究。1 材料和方法1.1 药品和试剂  L PS由本校基础医学部微生物学教研室馈赠 ;Gal N购自重庆医科大学化学教研室 ;氧化苦参碱 ,为宁夏制药厂产品 ;纯化抗鼠 TNFα- Ig G EL ISA试剂盒购自深圳晶美生物公司 ;Fas及其配体 (Fas L )免疫组化试剂盒购…  相似文献   
98.
99.
100.
巴氨西林的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正常人血浆中巴氨西林浓度的HPLC测定方法,研究巴氨西林在正常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的方法,测定巴氨西林在人体中的主要代谢产物氨苄西林的血药浓度.流动相11mmol/LKH\-2PO\-4(含0.1ml/L冰醋酸)-甲醇(78∶22,v/v).色谱柱为HypersilODS2,5μm,150mm×4.6mmID,紫外检测波长231nm.测定20名男性健康志愿受试者单剂量口服800mg巴氨西林片后血药浓度-时间过程.结果方法的专属性较好,血浆中杂质不干扰样品的测定.方法的回收率大于90%,日间日内变异系数低浓度小于20%,高浓度小于10%,线性范围0.316~20.220μg/ml(r=0.9998,n=5),最低检测浓度0.316μg/ml,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受试者口服巴氨西林片800mg后,以巴氨西林体内的主要活性代谢产物氨苄西林估算的末端相半衰期(T1/2)1.13±0.31h,峰时间(Tmax)0.81±0.30h,峰浓度(Cmax)10.75±2.53μg/ml,MRT2.01±0.40h,21.25±4.20μ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