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5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几种血站型白细胞滤器质量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两种国产血站型白细胞滤器和一种进口滤器进行质量比较。方法:分别用3种滤器对采血后2、4、6h以内的全血进行过滤,观察进行过滤前后的白细胞去除率、红细胞回收率、游离血红蛋白(free hemoglobin)浓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2h内滤过的血液白细胞去除率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4h内滤过的血液白细胞去除率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6h内滤过的血液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红细胞回收率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游离血红蛋白浓度随保存时间延长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在35d保存期内都在正常范围。结论:国产的滤器也能够有效地滤除热血中的白细胞,但所有去白后的血液都应该在21d之内应用。  相似文献   
22.
23.
目的观察分析单采血小板在保存期间各项指标的改变,探讨储存损伤对血小板的影响。方法检测单采血小板22℃震荡保存1、3、5、7 d的MPV、PDW、PLT、活化率和血浆中S1P浓度。结果随保存时间的延长,单采血小板保存期间MPV和PDW升高,PLT下降,活化率增高,血浆中S1P浓度上升。结论血小板在保存期间发生一定程度的活化,甚至凋亡,说明储存损伤影响了血小板质量,并有可能影响临床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静脉输注冷沉淀改善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凝血功能的效果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对照组在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基础上静脉输注新鲜冰冻血浆800 ml/天,连续2天;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输注冷沉淀10 U/天,连续2天。比较两组凝血功能、心肌酶、肝及肾功能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冷沉淀输注后凝血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国际标准化凝血活酶时间比值(INR)和凝血酶原时间(APTT)显著低于输注前(P〈0.05),活动度显著高于输注前(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输注前后PT、PTRI、NR、APTT及活动度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输注前后肝、肾功能各指标及心肌酶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静脉输注冷沉淀可显著改善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25.
目的:研究库存红细胞对内毒素(LPS)诱导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释放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分离健康献血员的PBMC,分为PBMC组、PBMC+SN50组、PBMC+LPS组、PBMC+LPS+SN50组、PBMC+d1组、PBMC+d1+SN50组、PBMC+d1+LPS组、PBMC+d1+LPS+SN50组、PBMC+d35组、PBMC+d35+SN50组、PBMC+d35+LPS组、PBMC+d35+LPS+SN50组和PBMC+d21+LPS组。取保存第1、21、35天(d1、d21、d35)的悬浮红细胞,离心,取上清,与新鲜分离的PBMC混合孵育20h(不加库存红细胞各组用完全1640培养基培养),库存红细胞上清的体积为PBMC培养体系总体积的20%。加SN50各组于培养体系中加入核因子-κB特异性抑制剂SN50,培养4h后,加LPS各组加入100ng/L LPS刺激24h,收集各组细胞培养上清,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的变化;收集PBMC与库存红细胞上清及LPS共同孵育各组的PBMC,免疫印迹法检测核因子-κB抑制剂-α(IκB-α)的蛋白水平及磷酸化水平的变化,以PBMC和PBMC+LPS组作为对照。结果:随库存红细胞保存时间的延长,PBMC中IκB-α的磷酸化水平逐渐升高,而蛋白水平随之逐渐下降;悬浮红细胞上清能增强LPS诱导下PBMC分泌TNF-α的作用,但能被SN50抑制。结论:NF-κB信号通路参与了库存红细胞增强LPS诱导的PBMC炎症反应的作用,阻断NF-κB的活化可以抑制这一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26.
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明确感染、发热、肝脾肿大和血小板抗体等因素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血小板的输注效果通过CCI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血小板抗体采用ELISA法进行检测,感染、发热、肝脾肿大等因素的分析经临床资料统计获得。结果观察的30例患者共输注血小板568次,有174次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其中输注前有感染症状的占59.8%(104/174),发热症状的占14.9%(26/174),肝脾肿大的占11.5%(20/174),血小板抗体的占13.8%(24/174)。结论感染是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庚型肝炎病毒 (HGV)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 (CH B)患者乙型肝炎病毒 (HBV)复制的影响。方法 应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过氧化物酶与抗过氧化物酶复合物 (PAP)法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定量PCR(FQ PCR)技术对 5 6例CH B患者血清HGV RNA、肝组织HGV Ag、血清及肝组织中HBV DNA含量分别进行了检测 ,并将血清HGV RNA与肝组织HGV Ag的表达、HGV RNA ,HGV Ag阳性与阴性患者HBV DNA含量进行了对比研究。 结果 血清HGV RNA、肝组织HGV Ag阳性分别为 8例 (1 4 3 % )、1 0例 (1 7 9% )。血清HGV RNA阳性与肝组织HGV Ag表达显著相关 (P <0 .0 1 ) ,但部分肝组织HGV Ag阴性患者亦有血清HGV RNA表达。血清HGV RNA、肝组织HGV Ag阳性与阴性患者血清及肝组织中HBV DNA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HGV感染对CH B患者HBV复制无影响。肝脏是HGV的复制场所 ,但可能亦有肝外组织器官中复制。HGV至多具有微弱的致病性 ,但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8.
肝组织HBV DNA定量检查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由于对HBV感染的研究不断深入,抗病毒治疗亟待寻找判定效果的可靠方法,HBV DNA检测,特别是血液和肝组织定量检测显得极其重要。方法 不加选择在HBV感染者作肝活检时留取小粒肝组织,同时采血作HBVDNA定量检查。结果 急慢性HBV感染病例均示肝组织内HBV DNA检查明显高于血内检出率,同时肝组织HBV含量明显高于血液内含量。结论 肝组织检测HBV DNA可以明显提高HBV感染诊断率,血内HBV DNA阴转时不能说明肝组织内亦已阴转,血内HBV DNA阴转不宜随即停止治疗。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改良制备冰冻红细胞的甘油化过程,并对洗涤后的产品进行质量检测及分析评价。方法 随机抽取本站4℃保存7d内红细胞悬液(1U)标本20份,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在甘油化过程中,用等渗于生理盐水的0.25mol/L的甘氨酸溶液,将57%的复方甘油试剂稀释至40%的甘油溶液,将甘油浓度降低,其他过程不变,对照组在甘油化过程中加入57%复方甘油试剂,将两组制备成冰冻红细胞,置于–80℃冰箱内保存,保存1个月后取出解冻去甘油化,比较两组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的质量指标,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两组的游离血红蛋白,甘油残余量等指标均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且实验组的游离血红蛋白(0.60±0.05)、甘油残余量(0.56±0.23)、红细胞内的甘油总量(0.82±0.05)、溶血率(0.33±0.10)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 <0.05),实验组的三磷酸腺苷A T P (5.34±0.35)、2, 3-D P G(538.40±59.96)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 <0.05),实验组的红细胞回收率(86.9±2.18)与对...  相似文献   
30.
HIV感染后存在3~6个月的窗口期,此期间难以确定感染情况。我们通过献血前健康咨询辅助筛查出1例HIV携带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