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234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临床常见的全身代谢性疾病,高血糖能促进血管病变而致组织器官缺血,晚期可发生多种急、慢性并发症。因此,加强对糖尿病引发的大血管病变的研究,探讨其危险因素及发病机理、寻求最恰当的诊断方法,对糖尿病患者并发脑、颈动脉及周围血管病变的预防及改善预后十分必要。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可以通过血管超声、DSA、CT血管成像(CTA)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进行检查。我们仅重点就血管超声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检测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2.
目的采用超声技术评估高血压对2型糖尿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进程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09年9月—2010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03例。以收缩压升高5 mmHg为观察单位,将患者分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测量每组颅内外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据此判断血管病变的程度。分析收缩压和舒张压、年龄,高血压病程、糖尿病病程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颈动脉及颅内动脉狭窄检出率的相关性。结果①203例患者CCA-IMT为0.62~1.36 mm,平均(1.04±0.14)mm。颅内动脉狭窄检出率为52.7%,其中中度及以上狭窄的检出率为21.2%;颈动脉狭窄检出率为28.1%,其中中度及以上狭窄的检出率为14.8%。颅内动脉狭窄总检出率及中度及以上狭窄的检出率均高于颈动脉,其中狭窄总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度及以上狭窄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CA-IMT与收缩压、年龄呈线性关系,收缩压每升高5mmHg,CCA-IMT将增加0.015mm;年龄每增加1岁,CCA-IMT增加0.008 mm。③颅内动脉狭窄总检出率与年龄呈线性关系,年龄每增加1岁,狭窄总检出率增加2.8%;中度及以上狭窄的检出率与收缩压呈线性相关,收缩压每升高5 mmHg,狭窄检出率增加2%。结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CCA-IMT随血压升高而逐渐增加。高血压促使糖尿病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病程的进展较颈动脉明显。  相似文献   
83.
目的调查北京部分社区年龄≥55岁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情况。方法以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北京城乡3个区(宣武、大兴、怀柔)中各选出一个社区,选取1557人(男706人,女851人)年龄≥55岁的人群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筛查。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1mm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开始的标志)、斑块、血管狭窄或闭塞等病变,记录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吸烟等危险因素的发生情况。结果①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检出率为88.4%。其中单纯IMT增厚、单发斑块、多发斑块、至少一处存在狭窄或闭塞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22.7%、21.3%、38.9%和5.6%。②单纯IMT增厚、多发斑块及狭窄或闭塞病变的检出率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且男性检出率均高于女性(91.3%比84.5%;40.1%比28.7%,7.7%比3.9%),均P〈0.01。按每5岁为一个年龄段,男性65—69岁年龄段检出率增长最快,女性则为70~74岁年龄段。③城市居民颈动脉IMT增厚、多发斑块及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分别为90.9%、37.7%和7.4%,高于乡村居民的87.1%、31.9%和4.7%,P〈0.05。④城市居民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高血脂的发生率(57.4%、22.2%、20.5%和34.1%)均高于乡村(39.6%、8.6%、12.1%和13.0%),而吸烟的比例低于乡村(15.5%比30.4%),均P〈0.01。结论北京地区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较高,男性高于女性,且发病年龄早于女性。城市居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检出率及严重程度高于乡村。  相似文献   
84.
应用超声检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大血管病变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大血管病变的特征。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分别评估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和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颅内动脉、颈动脉、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检出率;观察两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差异性。纳入2009年9月-2010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血脂正常,无吸烟等危险因素的191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组(A组)10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B组)91例。比较两组患者颈总动脉和股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颅内动脉各支动脉、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狭窄总检出率、〉50%狭窄检出率的差异;分析两组患者的病程、收缩与舒张压等因素对糖尿病性血管狭窄病变的影响。结果①B组患者颈总动脉和股动脉的IMT明显高于A组,分别为(0.98±0.14)、(0.86±0.17)mm和(1.03±0.16)、(0.90±0.16)mm(均P〈0.01)。②B组患者颈动脉、下肢动脉的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A组(P〈0.01);强回声、不均回声的钙化斑块检出率亦高于A组(P〈0.01)。③颅内动脉、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狭窄的总检出率,B组患者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对狭窄率〉50%检出率的比较中,B组颅内动脉狭窄检出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颈动脉、下肢动脉狭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B组患者高血压的病程、收缩压、舒张压与颈总动脉IMT呈线性相关(R=0.417、0.351、0.283,P〈0.05),收缩压水平与颅内动脉、下肢动脉狭窄检出率均呈正相关(R=0.912、0.795,P=0.000)。结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增加了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率和颈动脉、颅内动脉、下肢动脉狭窄的发生率;CDFI与TCD联合检查,对预测糖尿病患者颅内、外动脉,下肢动脉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及临床综合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5.
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无论颈内动脉(前循环)或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后循环)血管狭窄,造成前循环或后循环脑组织血流灌注异常,均可能导致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发生[1-2]。近年随着颈部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外科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内支  相似文献   
86.
正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是基于导管的超声装置,该技术借助介入放射学方法将超声导管直接置入血管中,可显示血管内影像,检测血管壁性质等,已在心脏与外周血管疾病领域显示出其优势~[1-2],但在脑血管疾病的诊疗领域尚属探索阶段。DSA被认为是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但传统的依靠动脉直径狭窄率来评价颅内外血  相似文献   
87.
目的回顾性分析主动脉弓上大动脉炎性血管病变受累血管分布特征与脑缺血发生率的差异性。 方法纳入2005年8月至2013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连续住院观察,临床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主动脉弓上血管大动脉炎性病变患者共84例,年龄11~70岁,中位年龄39岁。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CDFI)检测比较主动脉弓上大动脉炎性病变受累动脉、分布特征与脑缺血症状(短暂脑缺血发作、头晕、晕厥、双眼或单眼黑朦等)发生率的差异性。 结果924支(84例)弓上血管中大动脉炎性血管病变累及352支(38.1%),其中女性患病率(92.9%)明显高于男性(7.1%)。颈总动脉(CCA)病变累及发生率为94.0%,其次锁骨下动脉(SA)为82.1%。双侧CCA病变检出率高于双侧SA病变,分别为75%、5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32,P=0.003)。左侧CCA与SA的同时病变检出率高于右侧CCA与SA同时病变检出率(64.3% vs 56.0%,χ2=12.777,P=0.001)。同一个体存在≥3支动脉病变者占69.1%(58例),明显高于<3支动脉病变者30.9%(26例)。双侧CCA、双侧SA、右侧CCA和SA同时病变者、左侧CCA和SA同时病变者,脑缺血发生率均较高,分别为74.6%、78.6%、76.5%、76.4%,而≥3支动脉病变者脑缺血发生率69.1%,显著高于<3支动脉病变者脑缺血发生率30.9%(χ2=6.674, P=0.010)。 结论CDFI对主动脉弓上大动脉炎性血管病变分布特征的研究,患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病变血管,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8.
近年,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已成为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早在1986年,Pignoli等[1]开始通过超声技术对颈动脉进行测量。近年来随着超声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超声检测技术发展迅速,特别是对斑块声像图特征的研究,血管超声作为无创性评估的重要手段,开始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治[2]。随着颈部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外科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已成为治疗颈部动脉狭窄病变  相似文献   
89.
目的比较锁骨下动脉盗血椎动脉颅内、外段频谱形态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探讨其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 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8月至2015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经血管超声检查并经CT血管成像(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为锁骨下动脉中度(50%~69%)及以上狭窄或闭塞性病变患者213例,经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和经颅多普勒(TCD)或经颅彩色多普勒(TCCD)检测并记录椎动脉颅外段(V2段)和颅内段(V4段)的血流频谱形态,按照锁骨下动脉盗血程度经典3期分型(Ⅰ期隐匿型、Ⅱ期部分型和Ⅲ期完全型)对颅内外椎动脉血流频谱进行比较,并对相同盗血程度的颅内、外段椎动脉(V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舒张末期流速(EDV)测值进行比较。 结果213例锁骨下动脉中度以上狭窄或闭塞病变患者中颅内、外段椎动脉盗血程度相同者190例(89.2%,190/213),其中Ⅰ期盗血者52例(27.4%,52/190),Ⅱ期盗血者82例(43.2%,82/190),Ⅲ期盗血者56例(29.5%,56/190)。(2)进一步分析盗血程度相同的190例患者椎动脉颅内外段血流速度的差异性发现,无论Ⅱ期盗血者或Ⅲ期盗血者颅内段PSV和EDV测值均大于颅外段(P均<0.05),Ⅱ期盗血颅内段PSV和EDV测值均明显大于颅外段[PSV:(-44.0±23.1) cm/s vs (-32.9±21.1) cm/s,P=0.000;EDV:(20.1±10.9) cm/s vs (15.4±10.3) cm/s,P=0.005];Ⅲ期盗血颅内段PSV和EDV大于颅外段[PSV:(-81.7±30.0) cm/s vs (-68.2±47.6) cm/s,P=0.035;EDV:(-13.9±11.1)cm/s vs (-9.4±7.0) cm/s,P=0.05],而Ⅰ期盗血者颅内段和颅外段的流速测值并无明显差异[ PSV:(51.7±14.7) cm/s vs (49.9±14.3) cm/s,P=0.445;EDV:(22.4±7.2 )cm/s vs (19.8±6.1) cm/s,P=0.660 ]。(3)无论颅内段或颅外段,Ⅱ型盗血患者临床症状的发生率(颅内段30.2%,29/96,颅外段30.8,28/91)均高于Ⅰ型和Ⅲ型盗血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颅内段χ2=1.106,P=0.575;颅外段χ2=1.106,P=0.602)。颅内外盗血程度不一致患者临床症状的发生率高于颅内外盗血程度一致的患者[39.1%,9/23>25.8%,49/190)。 结论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时,椎动脉血流频谱反映的颅内外段盗血程度基本一致,但在Ⅱ期和Ⅲ期盗血时颅内盗血程度明显高于颅外。Ⅱ期盗血患者临床症状的发生率相对高于Ⅰ期和Ⅲ期盗血患者。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诊断超声在乳腺癌患者选择保乳术,术后判断疗效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前超声和术后病例资料。超声测量肿瘤最大直径,观察新辅助化疗前后病灶大小、体积、血流的变化。超声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并与术后病理、腋窝清扫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超声测量病灶最大径与病理实体测量有较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为0.91;超声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准确率为84.8%(28/33);超声观察部分病灶在新辅助化疗前后,其长径、体积及多普勒血流发生明显变化(P〈0.01)。结论诊断超声在乳腺癌保乳术前筛查、新辅助化疗效果观察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